一小村8個大喇叭,分屬廣電、氣象、防汛、水文四部門……那些不切實際的政策和規定該剎車了!

半月談


一小村8個大喇叭,分屬廣電、氣象、防汛、水文四部門……那些不切實際的政策和規定該剎車了!

一個村委會,八個大喇叭:警惕基層資源錯配、浪費成災

說安就安的喇叭

“村委會這兒一共安了幾個喇叭?”

“八個哇。”

“都是哪些部門給安的?”

“我也說不清,都是上面來人說安就安了。”

這是半月談記者在西部一個貧困山區和一位村支書的對話。這位村支書說,從2016年開始,他們村委會陸續安裝了8個喇叭,這些喇叭平時用處並不大。“要通知事情,有一兩個就行了,也不知道為啥安這麼多。”這位村支書說,為了省電,平時只能把喇叭關了,上面來檢查再打開。

半月談記者隨後輾轉聯繫到其中一組喇叭的歸屬部門。該部門負責人說,8個喇叭分屬廣電、氣象、防汛、水文四個部門,每個部門都要在村裡裝上一組2個,於是村委會就掛起了8個喇叭。“裝一組喇叭要花費2000元左右。”該負責人坦承,只要不同部門之間協調好,裝一組喇叭也夠用了,這麼裝確實浪費。

這個村的遭遇並非個案。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層投資和建設力度加大,農村資源錯配和浪費現象開始露頭,有些冠冕堂皇的項目耗資不菲,百姓卻不買賬。

“就拿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來說,上級要求給基層配備文化活動場所和娛樂設備,但是每個村的文化底蘊和資源條件不同,有時候上級部門不問村民實際需求,一竿子插到底。”西部地區一位副鎮長說,比如有的村群眾居住分散,而且活動場地很大,卻被要求建個文化舞臺,結果一年用不了幾回成為擺設。

只能靠編的用途

一些基層幹部告訴半月談記者,資源錯配不僅導致了大量浪費,由此帶來的“彙報工作”也讓很多基層幹部吃不消。

“最頭疼的就是這些設施根本沒啥用,但是還要定期彙報‘使用情況’,就得不停地編材料……”一位基層幹部說。

“為了推進基層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上級要求每個村都設立文化書屋,但配備的書籍也都不合農民胃口,沒人肯來!”一位分管文化的基層幹部說,為了體現書屋的作用,村幹部就得編造借閱記錄好向上彙報,但實際上這樣的書屋一年借閱次數不會超過10次。

一位分管民政的基層幹部說,有時候上級不同部門要求成立的組織功能類似,他們也得硬著頭皮“知錯而上”。“比如,我們這兒先前已經設立了幸福互助院,很多老人享受到了很好的養老服務。可是後來上級又讓設立老齡協會,要定製度、做牌匾,還要收會費,根本沒人響應啊!”

最終,這個老齡協會在材料裡紅火了起來。

最令基層幹部擔憂的是,反覆“造假”很容易讓人消磨掉幹事熱情。“一些剛來的年輕幹部滿懷衝勁兒,但是不切實際的工作壓多了,也就慢慢覺得‘幹得好不如材料好’,想幹事、幹實事的有的就乾脆撂挑子了。”一位基層幹部如是說。

沒有根除的頑疾

基層資源錯配,只是因為上級“馬大哈”嗎?其實,此類亂象折射出來的是,一些地方仍存在佈置工作官僚主義,落實工作形式主義,檢查工作教條主義的不良風氣。

——佈置工作官僚主義。正如許多基層幹部所感慨的:“不少上級部門政策下達得勤,卻沒有細化規劃,部門間也不願意協調,基層摸不著頭腦,只能‘照葫蘆畫瓢’。”

——落實工作形式主義。比如上級要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一級一級都下發文件,實際做的只是見牆就粉白,村村都種花。“何況很多基層幹部不懂園藝,栽的花和樹不適合農村地區生長,不久花枯了樹死了,就剩下光禿禿的花池和樹池。”一位親歷此事的幹部說。

——檢查工作教條主義。“拿我們鎮來說,有個村去年投資五六十萬元建設了人飲工程,項目還沒審計驗收完成,今年縣上來檢查就讓進行提升改造。”一位基層幹部說。

陝西省社科院研究員石英說,這些錯配和浪費根源就在於唯上不唯實的“拍腦袋”決策。脫貧進入攻堅期後,為避免部分地區急功近利,這些問題更應該受到重視。

他建議,作為上下協調的縣級部門,應該切實起到協調和統籌的作用,一方面,對上級下發的政策多結合本地區實際進行解讀,做好“合併同類項”;另一方面,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基礎設施建設,都要及時瞭解基層需求,避免擺樣子、杜絕花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