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你對“老”有認識麼?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不少人看到這個問題都會一頭霧水。十幾歲的孩子還在上學,在操場上奔跑,“老”實在太遙遠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囿於晝夜、廚房與愛”,對生活有著燒不完的熱情,偶爾嘴邊掛著的“老”不過只是一句自嘲;四五十歲的人忙著擺脫中年危機,根本無暇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只有等到了60歲,或許有那麼一天起,連下樓倒趟垃圾都要喘一會兒的你,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過完了三分之二的人生,衰老排山倒海般向你襲來。

這場景,你會不會感到束手無策?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很多老年人並沒有做好面對老年的準備,以為這段路與以前走過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沒有太大的不同。但他們不知道,雖然路面還是原來的路面,但此段路的沿途風景,與以往走過的相比,已相去甚遠。米蘭·昆德拉如是說。是啊,我們聽了太多老人躺在床上不能自理的故事,聽了太多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走失的消息,也見了太多老年人拄著柺棍提著剛買的菜舉步維艱,可它真的發生在尚未做好準備的我們身上,除了感嘆時間的冷酷無情,我們似乎也只能攤手等待被命運吞沒。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2017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超過2.4億,佔總人口的17.3%。其中不少老人不僅著承受失能、失智這些生理上的“折磨”,還要面對失獨、喪偶對心理的沉痛打擊,還沒有對衰老做好準備的老年人,面對如此洪流往往不堪一擊。

60歲,旅行過了大半,沿途的光線也漸漸暗淡。因此,我們急需一盞燈,照亮這條每個人都要走,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又充滿了未知的路。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向全社會普及人口老齡化這一國情

人口老齡化是貫穿我國21世紀的基本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然而,當下的政策不算完善,出來的政策落實效果也並不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社會對人口老齡化國情的認知不足。年輕人對老年生活沒有規劃和認知,一切隨性;老年人也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得過且過。未備先老,未富先老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慣性,而很多人又理所當然地認為人老了就該什麼都不做,等著別人來照顧。這種想當然的社會認知相當於在給老齡化推波助瀾。

不過,當前還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最困難的時期。在總計2.41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60-69歲的低齡老人佔56.1%,70-79歲的中齡老年人佔32.9%;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有2600萬,只佔11%。這樣的老年人口結構,對養老產業發展而言,還是很有希望的。要在老齡化浪潮中“亡羊補牢”,首先就要向全社會普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影響。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向全社會進行六方面老齡化國情教育

第一,要進行生命歷程觀的教育,幫助人們認識和適應老年期。

矛盾文學獎獲得者周大新寫了一本有關老齡的小說《天黑得很慢》,講了老年的五種風景。

第一種風景,陪伴的人越來越少,要學會獨立生活和品嚐孤獨。

第二種風景,社會關注度越來越少,要學會欣賞後來者的熱鬧和風光,而不是嫉妒和抱怨。

第三種風景,前行的路上騙子很多,對此要提高警惕,捂緊錢袋子,別上當受騙。

第四種風景,前行路上險情不斷,要學會與疾病和功能衰退共處,帶病生存。

第五種風景,經過人生無所不能的奮鬥,最後又回到人生的起點——床,接受別人的照料,並準備騎鶴遠行。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老年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衰老和功能衰退是緩慢漸進的過程,養老是老年期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即是人生的規律。因此,我們要明白,不要刻意把老年人與社會隔離開,不要把老年人過度養起來,不是所有老年人都需要照顧和護理。

第二,要進行獨立自強觀的教育。聯合國的老年人生存五原則是,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充實、尊嚴。應當是鼓勵老年人獨立、參與、自我充實,而不是鼓勵更多的照顧。

第三,要進行科學養生觀的教育。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100%構成要素中,醫療只佔8%,遺傳佔15%,環境佔17%,生活方式佔60%。我國約有一半以上的老年人營養不良,且並非貧困所致。有些老年人盲目吃保健品、添加劑、吃素、減肥,瘦到皮包骨頭。老人健康與醫療有關,但飲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重要。長壽不是養出來的,不是吃保健品吃出來的,越是刻意越難如意,甚至會遂了騙子的意。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第四,要進行積極預防觀的教育。當前,全社會普遍缺乏老年人功能衰退和失能失智預防的理念,大多隻關注失能失智後的康復和照護,其實應該把關口前移,在政策和務實層面更加註重預防,這是健康老齡觀的核心要義。

比如可以通過綜合評估和干預,防止、延緩老年人從虛弱狀態陷入失能半失能狀態;可以有效地防止老年人跌倒,防止已經半失能的老人加重病情。可以通過早期篩查,發現前期認知症患者和高風險患者,這是認知症防治的最有效辦法。

第五,要進行積極康復觀的教育。生物學最基本的原理是“用進廢退”,老年人即便失能,絕大部分具有康復的價值,雖然與年輕人的完全康復不同,但延緩失能的過程,非常有意義。所以,護理的新理念不是替代,而是輔助。發達國家老年人的康復輔具配置率達到90%左右,而我國只有10%,沒有積極的康復觀,必然導致過度照護。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

第六,要進行積極養老觀的教育。人人都應有養老的規劃。軀體可以老,精神不能老;外貌衰老可以是優美的,但是內心衰老是可恥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朗格提出,衰老是一個被灌輸的概念。專注力是對抗歲月的力量,只有養成積極的養老觀,才不至於被孤獨感和自卑感摧毀心理防線。

中國書法家協會的一個課題研究印證了該觀點,中國歷史上最重養生的無疑是皇帝,但是壽命並不長,平均37.1歲;其次是僧侶,66歲。最不講究養生的是書畫家,平均79.7歲。“專心致志做養生以外的任何一件事,才是最好的養生。工作、學習和參與,是最好的養生、養老”。

“老人是對老年一無所知的孩子”。百歲人生,要學會終生自立。應當鼓勵老年人獨立、參與、自我充實,而不是鼓勵更多的照顧。不要刻意把老年人與社會隔離開,也不要把老年人過度地養起來。這才是應對老齡化的基本策略,才是幫我們度過養老難關的最佳理念。

你會害怕自己變老麼?你對老年生活有什麼規劃?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撰文:老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