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企業都在犯的供應鏈管理錯誤,你的公司中了幾點?

接觸的企業比較多,我發現很多企業在供應鏈管理方面都在犯常識性錯誤,結果當然對供應鏈指標有很大負面影響,更糟糕的是,企業並不知道這些做法是錯誤的,更不清楚如何去做有效的優化;

我們整理的企業常見的供應鏈管理錯誤有:

讓銷售區域/經銷客戶做預測:人們通常的認為要讓聽見炮火的人決策(這句名言很有煽動性,賦予了這種做法無比的正當性。),所以就要省區的銷售人員做預測,總部彙總之後總是要做一些調整,實質是再次預測。每個區域預測範圍小,準確率就很差,彙總起來未必就準確了(很多企業數據驗證,未覺得銷售區域的預測彙總,彙總的預測準確率比較高)。在實際業務中,這淪為供應鏈端庫存和缺貨過大的藉口:“你們給我的預測準確率非常差”,如果某個產品斷貨了,“你們原來預測就要的很少!”。

正確做法:只在總部做預測,通過輔助工具和技術手段,提高預測頻率,根據市場最新動態信息不斷修正。

銷售區域管理區域倉庫並控制區域倉庫庫存:這個額外在供應鏈上增加了一個層次,貨品到達終端時間會延長,多一道渠道庫存,成品庫存大幅度增加(因為倉庫很多啊),物流也會多一次裝卸,多很多繞路運輸,並且牛鞭效應更顯著了。這種做法的根源,是經營責任制,你承擔業績、你組織貨源,你負責管一部分庫存。所以,銷售區域做了預測,總部就要根據預測給你分貨。總部本來知道區域預測準確率低,還要給他提前調貨過去,豈不明知錯而故犯。

正確做法:銷售區域不要管倉庫,不要控制庫存,只管專心銷售即可,一心拉單。所有外地倉庫全國由總部統管,總部統一接收訂單,貨品全國統一調配滿足。各個區域的倉庫基本上都可以裁剪掉,企業總體的成品庫存一般可以減少60%.

多設倉庫,提高客戶訂單響應速度: 這又是一個看似很正確實則完全相反的結論,實際結果是:倉庫布點越多,客戶訂單滿足率越低。現在企業面臨的一個基本特徵是品種特別多,客戶一個訂單訂很多品種,所以品種配齊是很難的。倉庫越多,每個倉庫庫存越少,要滿足多品種訂單概率就越低。至於訂單響應時間,多設倉庫幾乎沒有多大提升。大約十個倉庫就可以實現訂單當日送達,如果全國設置五十個倉庫,訂單一般即可當日配送,再近也很至少需要半天吧,時間上的優勢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如果計算訂單完全滿足的時間,這種做法大大降低訂單滿足時間。

正確做法:全國倉庫儘量集中,減少倉庫數量(三五個CDC即可)。每個倉庫品種配齊,提高訂單品種滿足率。貨物直接發給客戶,減少物流迂迴運輸,減少物流成本。

按照預測生產:預測雖然做不準,但還是要做,否則沒法做計劃。但是你知道預測做不準,生產還按照預測生產,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並且預測似乎總是低於業績目標,如果低於業績目標,那銷售部門一般會把業績目標轉化成預測,否則怎麼好提交預測結果???!!! 如果按照這個“預測”生產,那簡直是犯罪,因為預測偏差很大啊。因為偏差大,在實際過程中,不僅僅有過量庫存,還有大量的插單調單。

正確做法:你可以按照預測備料,但是要按照實際的市場需求生產。

品種銷量越大,備貨的庫存越多:企業一般根據經驗設置安全庫存值,一般人會默認為銷量大的產品多備庫存。這個邏輯看似正確,實則錯誤。

正確的做法是:如果要備庫存,品種需求波動越大,備的庫存越多,波動越小,備的庫存越少。如果每天的需求是恆定的,你幾乎可以不備安全庫存。如果不考慮產品供應提前期的波動,則安全庫存的值=安全係數* 需求標準差*根號(供應提前期),與需求數量大小沒有直接關係。

上述是比較典型的供應鏈上錯誤業務邏輯,供應鏈上各業務環節是環環相扣的,一個環節的錯誤,往往需要其他環節採取相應策略來匹配,從而導致整體業務不優化。要改正這些 ,也不可一個環節單獨優化,也必須從供應鏈整體出發進行系統設計,這需要對供應鏈整體有系統認知。

對比一下, 你的企業中了哪幾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