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上海老舊房屋「留改拆」見聞

新華社上海10月7日電題:上海老舊房屋“留改拆”見聞

新華社記者鄭鈞天

從“一小區一方案”到“一樓一方案”,上海正按照“留改拆”並舉的方針,創新工作思路、探索“多模式並舉”,努力走出一條風貌保護、城市更新、舊區改造、大居建設和住房保障有機結合、統籌推進的新路。

位於上海市普陀區的宜川二村184號,是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典型老年公房,居民平均年齡70歲,最大年齡94歲。炎炎夏日酷暑難耐,居民走到自家樓下卻不得不依然提著大包小包的購物袋,一步一步爬上樓,老年人更是一步三搖、望樓興嘆,一些步履蹣跚的老人甚至只能蝸居家中。

“這曾是我20多年的日常生活。”對於家住5樓、年逾九旬的董老伯而言,每一次上下樓都是一種折磨,從一樓爬到五樓,起碼要十分鐘。“現在好了,安裝電梯後,只要手指一按,輕輕鬆鬆就上了5樓。”董老伯說。

2016年初,宜川二村184號居民提出加裝電梯申請。2017年3月,滬上首個老舊住房加裝電梯審批流程簡化工程獲批開工。據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更新處副處長陳偉東介紹,到2020年,上海將完成老舊住房綜合改造3000萬平方米。“該改的全力改,政府將聚焦老舊住房加裝電梯和居民衛生設施短缺等‘急難愁’問題。”

如廁,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由於歷史原因,上海目前還有大量的手拎馬桶集中於中心城區。據統計,全市共有33萬戶衛生設施短缺,其中沒有衛生設施的17.8萬戶。對於部分已無修繕價值的老舊公房,需要採取更徹底的“拆除重建”措施,完善房屋成套使用功能。

清晨起床要為上個洗手間而排隊;中午晚上煮飯,幾戶居民同在一間狹小的廚房間內擠來擠去,煤衛合用的狹小生活環境,更是讓居民苦不堪言。此外,小區環境髒、亂、差,道路嚴重積水、部分房屋上下水管道堵塞等“硬傷”頻現。

位於靜安區的彭浦新村,轄區內的彭三、彭一小區等早期公有住房是靜安區現存最大的不成套的住宅區。小區內居住建築大都建造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共有58幢,居民2588戶,均為磚混4至6層房屋。

在判定原有老舊房屋幾乎沒有改造價值後,靜安區決定對數十幢不成套房屋在原址進行拆除重建。目前,居民已陸續回搬,第五期簽約工作正在進行中。回搬後,居民的家都有了獨立使用的衛生間和廚房間,告別了“拎馬桶”的生活。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建成的小區不僅同步配套了1500平方米社區商業,還配有社區警署、城管、為老服務中心、有線電視用房、業委會及物業管理用房,並增加了218個停車位。

據靜安區房屋管理局副局長林巍介紹,以彭三小區的四期工程為例,在原有土地上拆除老舊住房、重建新房後,將原有居民遷回舊址,共涉及居民800戶。每戶增設陽臺、衛生間和廚房,房屋性質也由原有的公房調整為產權房,可以自由交易。

上海舊區和舊住房改造歷經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以“大動遷”和“大拆遷”為主,新一輪從“拆改留並舉、以拆為主”轉到“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上海的特色建築例如小里弄、石庫門和老弄堂等,傳承城市記憶,是上海文化的重要載體。例如,虹口區春陽裡、黃浦區承興裡、普陀區金城裡均為確定保護保留的風貌街坊內建築,部分建築已有近百年曆史。

“應留的必須留,作為‘留改拆’工作底線,必須保留保護好歷史風貌,保留保護好城市肌理、街坊肌理和歷史建築。”上海市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上海舊區改造的目標是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240萬平方米。從2016年至今年6月份,中心城區已改造二級舊裡以下房屋126萬平方米,佔“十三五”規劃的52.5%。今年舊區改造任務目標為完成中心城區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40萬平方米。

“當拆的加快拆,對不涉及風貌保護的成片二級舊裡以下房屋,將按既有政策機制繼續拆除,盡力而為,能快則快。”該負責人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