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三井帝國布局了廣電NEC、京東方、崑山龍騰

第一節 重複“引進-再引進”的老路(1)

誰在打造“中國的索尼”?

2006年5月30日,日本三井物產駐中國總代表副島利宏在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時表示:“三井物產是一家貿易類公司,其與中國企業的合作多為負責‘推銷’。三井物產在全球貿易上的優勢可以幫助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三井物產已與上海廣電集團(簡稱:上廣電)簽訂戰略協議,目標是將它打造成中國的索尼。”上世紀60年代,索尼公司正是依靠包括東芝在內的三井財團企業群的支持,藉助歐美市場發展壯大的一家日本消費電子類製造企業。

三井物產通過發達的商業網絡時刻關注著全球信息產業的變化,為日本財團企業的擴張提供堅實的基礎。仔細查看三井物產旗下的“三井信息電子公司”(原MBK Microtek公司)的80多位交易客戶,就會發現很多熟悉的名字,其中包括:東芝、索尼、NEC、富士通、松下、三菱電機、佳能、三洋電機、夏普、日本IBM、富士膠片、中華映管 (臺)、三星(韓)、LG(韓)、上廣電NEC(中)、京東方(中)、聯想(中)、龍騰光電 (中)、英特爾(美)、蘋果(美)、德州儀器(美)、西門子。

追溯歷史可以發現,在整個上世紀80年代,上廣電和日本財團的合作都僅限於生產設備的引進。1978年,國家批准上海電視機廠(上廣電的前身)從日本富士財團的日立公司引進全國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82年10月份正式竣工投產,生產出第一臺“金星牌”彩電。1987年,三井物產攜手其財團旗下的東芝公司,幫助上廣電成立了投資額達27億元的“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其設備全部從東芝公司引進,項目完成後成為1992年的上海市1號工程。

在當時,27億元的投資是相當巨大的,但是三井財團沒有參與投資,三井物產只是將東芝的設備賣給了中方。此後,“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由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永新彩管(香港)有限公司、上海上菱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和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合資經營。但是,圍繞“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這個錢箱,許許多多的中外合資零部件企業相繼發展起來,其中最典型的是中日合資的“上海新芝電子有限公司”。

1993年2月,“上海新芝電子有限公司”(簡稱:新芝電子)正式成立,由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三井物產、東芝公司、東芝(中國)有限公司合資經營,投資比例分別為65%、、、。合資公司一、二期總投資7,983萬美元,註冊資本3,萬美元,引進了東芝公司蔭罩生產線成套設備及技術,採用先進的光化刻蝕方法,主要生產和銷售彩色顯像管用平板蔭罩。新芝電子生產的平板蔭罩是彩色顯像管的關鍵部件。

三井財團的一貫做法就是在這樣的關鍵零部件企業中進行投資,可以用很少的資金投入滲透到產業鏈上下游的很多環節,同時建立起與當地眾多相關製造企業的聯繫,及時把握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新芝品牌的蔭罩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三分之一,先後與咸陽彩虹、天津三星、上海永新、長沙LG、東莞福地、深圳三星和深圳賽格日立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與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印度、德國等國建立了全新的銷售渠道及供貨關係。

除了“新芝電子”以外,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還先後投資成立了另外幾家配套企業,如上海永新愛奇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永新靈奇電子有限公司、上海新李園電子玻璃有限公司等,分別提供彩管用電子槍、金屬零件和與顯示器件相關的產品。其中,上海永新愛奇電子有限公司成立於1998年,為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股份有限公司配套生產電子槍,有多條日本東芝、三菱和韓國LG的流水線。

緊跟三井財團的步伐

1993年9月,索尼公司作為三井財團的重要關聯企業,與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建立了“上海索廣電子有限公司”(簡稱:索廣電子),註冊資金1000萬美元,總投資額2500萬美元。這也是索尼公司在華的首家合資工廠。目前,索廣電子是以生產製造8mm攝錄放一體機、DV攝像機、數碼相機、DVD、組合音響、Play Station(遊戲機)用的光學拾音頭和與此配套機芯等為主,同時導入組合音響等製造工作,又逐步向DVD、DV攝像機等數字化家庭影視系列產品拓展。

第一節 重複“引進-再引進”的老路(2)

索尼(Sony)數碼攝像機2002年在中國的年銷量約15萬臺,已佔有中國市場約50%的份額。為此,索尼(中國)有限公司秘密制定了一個“長城計劃”,其核心內容就是要通過數碼攝像機的本地化生產,降低產品成本和售價,將專業攝錄機產品向專業用途以外的消費者推廣。然而,2002年初時,索尼公司把由上海索廣電子負責生產的8mm攝像機等產品,遷回日本國內的幸田製造廠和美濃加茂製造廠生產。有業內人士認為,此舉是為防止相關核心技術被中方企業獲取。

藉助“索廣電子”這家組裝企業平臺的支撐,索尼公司先後在中國成立了產業配套和產業延伸的幾家企業。如,1994年4月,索尼化學株式會社設立了獨資企業“索尼凱美高電子(蘇州)有限公司”,生產撓性印製線路板,扁平電纜、異向性導電膜等產品;1995年10月,索尼與北京郵電學院、北京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成立了“北京索鴻電子有限公司”,生產GSM數字移動電話、電視臺用數字攝錄放機、鋰離子電池等;1995年11月,索尼成立了獨資企業“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生產光學拾音頭、機芯、馬達等精密光學電子部件。

1995年12月,索尼與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現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立了視像產品合資企業“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簡稱:索廣映像)。合資公司總投資為億美元,註冊資金1億美元。投資比例為:中方投資30%(其中上海廣電股份有限公司出資20%,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出資10%),日方索尼公司出資70%。公司主要產品:彩色電視機、高分辯顯示器、彩色顯像管、高分辯顯示管及相關的關鍵件。

索廣映像是國內率先生產平板彩電,也是國內唯一一家同時生產彩色顯像管和彩色電視機的製造商。1998年以來,索廣映像陸續推出了多種尺寸和款式的索尼貴翔平面特麗瓏彩色電視機;2004年以來,開始導入平板顯示和高清電視產品。2007年起,索廣映像開始專業生產“BRAVIA博大晶深”高清晰度液晶彩色電視機和數字液晶彩色背投電視機。此外,索廣映像還從事專業用視像類產品的生產:液晶前投影機、網絡攝像機、電視會議系統等。

人們通常認為,索尼與上廣電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是製造型企業,而實質上它們是組裝企業。更確切地說,“索廣電子”和“索廣映像”這兩家合資企業是日本索尼公司在中國的銷售企業。在日方看來,合資公司的主要目的是藉助合資夥伴的本土勢力,並以本土品牌為殼,將日本產品推銷到當地市場。這種合資企業的明顯特徵是原始投資額相對不大,而營業額卻非常驚人。事實上,“SVA”(上廣電品牌)和“BRAVIA”(索尼品牌)都出自於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的組裝線,主要零部件全部來自日本財團的關聯企業群。

1996年11月,緊隨三井財團的東芝和索尼,富士財團的丸紅商事、三菱財團的旭硝子(株)與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久事公司四方投資建設的生產彩色陰極射線管用玻殼的大型企業“上海旭電子玻璃有限公司”建成開業。該合資公司總投資億元人民幣,其中日方投資65%(旭硝子40%、丸紅25%)、中方上廣電投資35%,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總經理由日方委派),引進日本全套設備和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旭電子玻璃有限公司”這家合資公司中投資的丸紅商事(簡稱:丸紅)是與三井物產類似的日本大型綜合商社,屬於富士財團。人們所熟悉的日產汽車(NISSAN)、日立製作所(HITACH)、佳能(CANON)與丸紅商事一起都是富士財團的重要成員。其實,早在1993年11月,丸紅商事、共榮商事、旭硝子與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北京東方電子集團股份有限)已經成立了“北京旭硝子電子玻璃有限公司”。

全力投入到“新事業”中受到中國國內經濟調整和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日本財團在1997年後的5年間收斂了在中國市場的擴張勢頭。1999年10月14日,住友財團的住友銀行和三井財團的櫻花銀行透露,雙方正在考慮結盟。這一時期,住友財團的松下公司和上廣電於2000年10月合資成立了一家“上海松下等離子顯示器有限公司”,上廣電與上海工業投資銀行合計持股49%,松下持股51%。合資公司以等離子面板至整機的生產為主,成為擁有中國國內第一條等離子面板生產線的企業。

第一節 重複“引進-再引進”的老路(3)

誰也想不到,如今的上廣電還在重複著“引進-再引進”的老路,又開始在液晶顯示屏產業上燒錢。2004年10月8日,投資總額達10億美元,從日本引進的國內首條第5代薄膜液晶屏(TFT-LCD)生產線在上廣電與日本NEC合資的公司試驗投產。實際上,液晶屏生產線的投資規模都相當巨大,被業界人士戲稱為“大錢坑”。作為高投入、高風險的大投入項目,液晶屏生產線只有不斷擴大投入和規模,才能產生效益。此時,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已經提高了中國企業

贏利的門檻。

回顧上廣電的繁榮,離不開電子信息產業的兩次大規模的引進。上世紀70年代末,當時的電子工業部斥資200多億美元大規模引進和模仿日本的彩電工業,相比1980年時7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樣的舉動堪稱是傾全國之力。1987年,上廣電從三井財團東芝公司引進彩色顯像管生產線,成立“上海永新彩色現象管公司”。然而時至2005年,上海永新這家 “中國最大彩管生產廠商”在彩管業務上一年虧損了億元,此時它已經花巨資引進了五條彩管生產線。

2005年11月27日,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出公告,決定轉讓控股子公司上海永新彩色顯像管公司45%的股權和上廣電電器分公司、管理分公司的全部資產給大股東“上海廣電集團”(上廣電),由此變相地將彩管虧損的包袱甩給了上海市政府,進而全力投入到液晶屏產業的“新事業”中。作為上廣電的大股東,上海市國資委和上汽集團早在2005年1月對上廣電進行了增資和股權結構調整,表現出全力支持的態度。

來到21世紀,在三井物產這家日本綜合商社的帶領下,上廣電這一次又要走在了國內同行的前面。此時,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經濟發展戰略指導下,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的龍頭在電子信息產業上的投入越來越大,上廣電又是作為這個區域的龍頭,自然會當仁不讓,成為這一戰略實施的主要承擔者和受益者。單就電子信息產業來說,上廣電幾乎就是長三角地區的代名詞。

在三井物產信息產業本部官方網狀站的“顯示器事業部”一欄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廣電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上海廣電三井物貿有限公司”被認定為三井物產的關聯企業。其中,網站上有特別的說明:“上海廣電三井物貿有限公司從事以顯示器相關業務為中心的上海廣電集團的產品的銷售,以及顯示器相關零件、材料的採購業務,兼顧上廣電的電子產品的銷售和集團內部的戰略企畫、實施功能。”

三井信息電子公司的顯示器事業部明確提出:“我們的目標是,成為顯示器領域的‘綜合性商社’。在電子領域,該本部有優勢,首先是順延價值鏈的豐富的產品系列;其次是SCM(供應鏈管理)可最大限度的運用VMI(供應商管理的庫存)、EMS(電子製造服務)等本公司物流、金融功能的服務能力;最後是整合上述內容後發揮縱向綜合效能的規劃開發能力和事業推進能力。”三井物產正是通過其子公司“三井信息電子公司”的統籌將上廣電納入到日本財團在全球的液晶產業佈局之中。

種下一棵棵樹苗(1)

從“吉林彩晶”到“臺灣奇美”

三井物產的信息產業部早在1985年就成立了一家專門從半導體、光通信、液晶製造設備以及檢查設備的貿易公司,名為“MBK Microtek 股份有限公司”,MBK是三井物產(Mitsui)的英文簡寫。2005年,MBK Microtek公司被歸入三井信息電子公司(Mitsui Electonics),該公司總部設在東京,在韓國、臺灣和中國大陸有聯絡事物所和分公司,提供液晶產品關聯的材料、電腦和外圍設備的組裝,零部件的採購及相關軟件的配備等業務。

1998年11月,計劃投資億元的中國大陸第一家生產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TFT-LCD)和顯示模塊的中外合資企業“吉林彩晶數碼高科顯示器有限公司”(簡稱:吉林彩晶)的先導工程竣工,這背後是引入的 “日本DTI公司”成熟的大生產技術和設備。項目的合作方中有:三井物產、東芝、日本IBM公司,以及東芝與IBM的合資公司“DTI公司”、丸紅商事和三洋電機公司,還聘任了多名TFT-LCD領域具有資深經歷的日本技術設備開發人員。

液晶產業是一個資金密集型的產業,很多業內人士形容該產業為超級燒錢的行業。所以吉林彩晶成立後,面臨最大問題無疑就是資金問題。2000年7月3日,承載著圈錢使命的“通海高科”出現了,它手握國家“九五”重點項目——液晶顯示器的“王牌”,頭頂吉林電子企業龍頭的光環,發行1億社會公眾股。但證監會在接“內部人士”舉報其非法集資後,發出通知暫停其上市,“吉林彩晶”幾乎還沒有正式投產就夭折了。

“吉林彩晶”項目的失利並沒有阻擋住三井物產在中國液晶產業上佈局的腳步。1999年11月18日,在三井物產的組織下,“上海廣電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簡稱:廣電液晶)正式成立。這家合資公司由三井物產、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日本神田工業株式會社共同投資2,991萬美元,註冊資金萬美元,其中三井物產25%、上海廣電電子70%、神田工業5%,主要從事中小尺寸平板顯示器的製造和銷售,適用於移動電話、尋呼機、PDA、手持終端、OA、掌上游戲機等。

三井物產本想攜手財團旗下的東芝公司,通過“吉林彩晶”和“廣電液晶”項目推動在中國大陸的TFT-LCD產業佈局。但是,由於“吉林彩晶”在融資上的意外出事,三井財團不得不改變策略,通過培育臺灣企業的方式,尋找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的一種新的途徑。此時,臺灣奇美電子公司(CMO)正在臺灣當地大規模新建和擴建TFT-LCD工廠,並正在中國大陸建設液晶模塊生產基地。由此,日本財團拆分DTI公司的進程已經開始。

2001年7月3日,東芝與日本IBM解除了在TFT-LCD領域的合作關係,並將姬路和野洲兩個工廠進行了分割,姬路工廠歸東芝,野洲工廠則作為日本IBM的全資子公司劃入IBM旗下。僅隔一天,日本IBM與臺灣奇美電子發表了合作聲明,雙方合資成立新公司“InternationalDisplay Technology”(簡稱:IDTech),利用野洲工廠的設備,進行TFT-LCD的開發製造。日本IBM對新公司提供技術援助,臺灣奇美電子公司由此獲得了日本IBM的相關技術使用授權。

新成立的IDTech公司的目標是融合日本DTI公司的製造技術、日本IBM公司的設計開發能力以及臺灣奇美電子公司的高效生產體制,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由於雙方已決定將日本DTI公司的職員、日本IBM的野洲事業所和大和事業所的大部分開發骨幹劃入新公司,所以IDTech公司的一個明顯的優勢就是全盤接收了DTI公司的優秀TFT面板技術——從人力資源到開發製造。對臺灣奇美電子而言,此番合作使它獲得了繼富士通、NEC之後的第三個強有力合作伙伴。

順便提一下,臺灣奇美集團旗下的奇美電子與日本企業如此密切的聯繫是與其發展背景和政治立場分不開的。臺灣奇美於1953年由許文龍創辦,與日本三菱財團的三菱油化和旭化成建立了合資公司。奇美集團除長期深耕石化業外,並跨足包括奇美電子、佳美貿易(商社)在內的不同產業。許文龍在臺灣本土出生,從小受日本教育,被稱為商界“獨派”老大。許文龍多次為民進黨及“獨派”慷慨捐贈,幫助李登輝籌組李友會,力挺###2000年和2004年競選“總統”。

種下一棵棵樹苗(2)

“芝浦機電”與“三井信息”雙管齊下

2001年11月,三井物產與日本芝浦機電株式會社(簡稱:芝浦機電)共同出資組建了“芝浦機電(上海)有限公司”,面向全中國銷售芝浦機電的產品,包括液晶生產設備、半導體生產設備、YAG激光加工裝置等,並提供完善的售後服務。芝浦機電(SHIBAURA)的前身是創建於1939年的重型電機制造企業“芝浦製作所”。通過事業構造改革,芝浦製作所在1998年從以馬達為主的公司轉變為信息機電設備製造廠商,並更名為“芝浦機電株式會社”。與此同時,芝浦機電整個事業的基軸確定為“數字信息時代的基礎設備供應商”。

如果翻開三井財團旗下東芝公司的歷史,就不難發現芝浦機電株式會社與東芝公司之間的聯繫。日本國內第一家電報設備製造公司是由田中久重於1875年創立的“田中製作所”,由於1893年經營發生困難而被三井財團收買,1904年更名為“芝浦製作所”。在1939年,同屬三井財團的東京電氣與芝浦製作所正式合併為今日的東芝,稱為“東京芝浦電氣株式會社”(簡稱:東芝)。然而,一直到了1984年才正式開始使用簡寫的“東芝”這個新品牌名稱。

目前,三井財團的東芝公司是芝浦機電的最大股東,佔36%的股份,其它主要股東中包括三井財團的關聯金融企業和三井物產這家綜合商社。“芝浦機電(上海)有限公司”成為三井物產向包括上廣電在內的中國液晶顯示屏(TFT-LCD)生產企業提供製造設備、相關原材料的一個通道。同時,“芝浦機電(上海)有限公司”也是將三井財團的三井物產、東芝和芝浦機電三家企業在中國市場聯繫起來的一條紐帶。

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背景下,2002年上半年,三井物產、住友商事、丸紅商事三大日本綜合商社有大動作,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分別成立了三井信息電子(上海)有限公司、住商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和丸紅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等,業務範圍涉及:國際貿易、轉口貿易、保稅區企業間的貿易及貿易代理;保稅區內商業性簡單加工及商務諮詢服務;保稅區內以半導體、顯示器、計算機、移動通訊器材等相關的電子設備,零部件,材料為主的倉儲、展示、分撥、技術開發、技術培訓、售後服務及諮詢服務等。

2002年3月,由三井物產信息產業本部100% 出資在中國設立的全資子公司“三井信息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主要從事TFT-LCD及相關配件、半導體設備等相關產品的生產和技術服務,業務範圍主要涉及到液晶、半導體、計算機、移動通訊設備等電子產品。事實上,三井物產早在一年前,將其下屬的有關從事電子領域的部門合併成立了電子事業部。自該部門成立初期,三井物產就把中國作為優先考慮的市場,並通過創建三井信息電子(上海)有限公司作為重要據點而穩定地打入了中國市場。

在液晶設備方面,包括清洗設備、顯影設備、溼刻蝕設備和抗蝕膜剝離設備等,相當一部分也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中。以曝光設備為例,目前只有日本佳能與尼康可以為第5代線以上的TFT-LCD進行配套,而佳能又佔據70%以上的份額。臺灣奇美電子與韓國三星同一時間上馬新一代TFT-LCD生產線,其中的曝光機就是由佳能支持。實際上,三井信息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就是佳能液晶製造設備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總代理。

卡住物流命脈的“三井物貿”

2002年12月3日,三井物產與上廣電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標誌著日本財團在中國市場新一輪擴張的開始。上廣電希望藉助三井物產對產業鏈、供應鏈、銷售服務鏈進行全面疏通和整合,並通過與三井物產在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人員交流等諸方面的協作,全面提升上廣電在物流、銷售、品牌管理等關鍵節點上的競爭能力,最終對現有的經營服務方式乃至整個市場反應機制進行深刻變革。

作為戰略合作的第一步,雙方計劃於2003年春季合資建立物貿公司,上廣電集團持60%,三井物產佔40%,總裁由三井物產派遣。該合資公司不僅承擔銷售任務,而且還要致力於銷售戰略的制定和上廣電集團SVA品牌的樹立。三井物產在商業計劃、實施、管理等方面對SVA的商業和銷售戰略為上廣電提供幫助,同時分享上廣電在中國國內外IT和電子領域的銷售、採購、物流、系統構築等方面的資源。

三井物產與上廣電合作協議的具體條款如下:

1 合資建立“物貿公司”

2 在上廣電的商業合作上,三井物產擁有優先權

3 促進雙方在人力資源方面的交流來增加合作紐帶。

根據雙方的“戰略合作協議”,合資成立的物貿公司應該最終成為電子信息領域內全面解決方案的供應商,並且是三井物產與上廣電合作的基石。此時,上廣電樂觀地表示:通過依託三井物產在全球850多家分公司和遍佈94個國家224家辦事處,可以獲取來自世界不同地區、不同市場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上廣電的銷售策略,從而為上廣電產品全面走向世界和實現近、遠期戰略目標裝上強勁的“引擎”。

2003年11月3日,三井物產和上廣電合資成立的“上海廣電三井物貿公司”宣佈正式營業,註冊資金2000萬美元,其中中方出資60%,主要從事與上廣電產品相關的國內外貿易、資材和物流服務、信息等服務。與此同時,上海廣電計算機公司收回旗下6家直營店轉給合作伙伴經營,原隸屬上海廣電計算機公司的液晶屏(LCD)銷售業務,也已於當年下半年改由上海廣電三井物貿有限公司銷售,上海廣電計算機公司僅負責供貨。

上海廣電三井物貿公司是中國本土第一傢俱有外資成分的國內貿易企業,得到了商務部的“特批”,並取得了在中國國內代理銷售其它國內外產品的權利。此時,三井物產希望將更多的日本電子產品引入中國,在這方面,上廣電在國內的成熟銷售渠道,為其提供了便利。然而,上廣電的想法似乎很簡單,集中精力投入技術研發、產品規劃,市場推廣交由合作伙伴(分銷商)承擔,這也正是三井物產所期望的。

上海廣電三井物貿公司的成立終於使三井財團在中國構建完成“製造業—物貿—金融”三位一體的財團經濟體系,這種體系的威力會慢慢體現出來。三井物產的市場開拓能力和產業培育能力十分強大,作為日本綜合商社必將把上廣電的產業組織規劃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完成了對中國物流和貿易體系的滲透之後,按照慣例,三井物產將不斷地幫助日本財團企業登陸中國,不斷地在中國的各個行業中培育日本的力量。

第三節 不由自主的 “龍頭”(1)

“上廣電液晶”背後的真正大佬

經過近數十年的演化,上海的彩電產業不斷集中。1995年,在原上海電視機一廠基礎上成立了上海上廣電集團(上廣電),這標誌著這種集中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據上廣電的官方網站,其全球僱員超過25000人,2004年銷售收入達423億元,利潤16億元,出口25億美元。除了主業電視機,上廣電還生產包括白色家電、數碼產品、網絡設備等在內的類型眾多的電子產品。這樣的規模和實力,使得上廣電連續數年名列中國電子信息十強企業前茅。

2003年 10月24日,上海市委書記###主持召開專題會議,聽取上廣電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TFT-LCD)項目情況彙報。徐為熩董事長對上廣電建立新型平板顯示產業新高地的總體規劃及一期項目實施情況作了彙報。###充分肯定了上廣電TFT-LCD項目對發展上海高新技術、建立“軀幹”產業、“科教興市”的重要作用,表示將研究制定相關優惠政策來支持扶植上廣電在這一產業上的發展,並對上廣電下一輪發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說,上廣電是日本三井財團培育起來的,這並非言過其實。在上廣電發展的過程中,三井財團提供了無微不至的“幫助”,缺什麼給什麼。在沒有技術又揹負鉅額債務的情況下,想要生存就必須跟上產業擴產升級的步伐,就必須購買昂貴的設備,也就只能一次次地跟在日本的設備供應商的後面亦步亦趨。在不知不覺中,上廣電早已經失去了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中的自主地位。在這個產業鏈上,三井財團才是背後真正的大佬。

2003年12月10日下午,正值上廣電與三井物產長期戰略協議簽約一週年之際,三井物產和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在東京舉辦了“走進中國,走進上海”大型戰略研討會。日本通產省等政府部門、金融證券、電子信息企業、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250餘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李良園,市外經貿委、市外資委副主任徐逸波、廣電集團董事長徐為熩、廣電三井物貿公司總經理土屋哲雄等出席了會議。此次研討會在日本相關業界引起很大反響。

此後不久,2003年12月28日,由NEC公司(25%股權)與上廣電(75%股權)合資的“上海廣電 NEC 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簡稱:上廣電NEC)宣告成立。由此,總投資 80億元的國內第一條第5代TFT-LCD生產線在上海正式開工建設。該合資公司運用NEC公司的第5代TFT-LCD 生產技術和研究技術,專業從事液晶顯示屏、筆記本電腦、液晶電視等的顯示屏及模塊的設計、開發、製造、銷售及售後服務。

住友財團旗下的NEC公司與三井財團打造的上廣電(中國的索尼)建立合資企業實際上是順理成章的事。早在2001年4月2日,三井財團的櫻花銀行與住友財團的住友銀行正式宣佈合併為三井住友銀行。總資產達100萬億日元的三井住友銀行成為三井財團和住友財團的核心企業。2002年12月,三井住友銀行通過股份轉移方式設立三井住友金融控股公司,從而增強了三井和住友財團所屬企業的進一步統合。

按照上廣電的規劃,上廣電NEC的大股東——上廣電光電子有限公司主要負責中游產品液晶面板產品的投資以及參與一部分上游企業的投資;上廣電的關聯公司“廣電電子”,參與上游控股合資企業的投資,以及其它等離子顯示屏(PDP)、有機發光顯示屏(OLED)產品的投資;另一關聯公司“廣電信息”則具體負責下游產品的製造和營銷。然而,對於上游的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上廣電不得不依賴NEC公司先前與日本材料供應商的關係,在日本進行採購。

以關鍵材料和部件強化控制

合作伙伴的選擇直接影響公司在材料採購上的成本。上廣電NEC的第5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TFT-LCD)的生產技術及專利全部都從住友財團的NEC公司引進,這些技術與專利並不屬於上廣電,技術上對日籍工程師依賴程度非常高。上廣電NEC的技術量產部門大多由日本工程師擔任,而只在日常管理和業務部門上由中國人擔綱。上廣電NEC在自己的上游關鍵零組件配套上也主要是與日本三井-住友財團企業的產業相配套。

第三節 不由自主的 “龍頭”(2)

為了充分掌握對合資企業的主導權並最大限度地提取利潤,日本財團通過掌握關鍵原材料和零部件對合資企業的供應,來強化實際控制。2004年5月,住友財團的住友金屬工業公司和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上海廣電住金微電子有限公司”,從事平板顯示器和電視、筆記本電腦、手機及其它電器用印刷電路板模塊的設計、開發、製造和銷售,項目總投資2700萬美元。上廣電在這個關鍵的合資項目中僅擁有30%的少量股權。

不僅在中國大陸如此,韓國與中國臺灣雖然佔據全球絕大部分TFT-LCD市場份額,但他們相當一部分上游關鍵原材料和設備採購都掌握在日本廠商手中。而那些為TFT-LCD做配套的韓國、中國臺灣廠商材料廠商的背後也往往都是日本廠商的技術支持。韓國信息業的拳頭產品半導體器件和液晶屏的出口近年來不斷增長,然而上述產品出口的越多,相應地從日本進口的相關製造設備和零部件也越多。據韓國產業資源部統計,2004年韓國的對日本貿易赤字由2003年的47億美元增加到億美元,此後幾年還在不斷增加。

雖然韓國、中國臺灣許多廠商都能夠自主生產彩色濾光片(CF),但專業濾光片廠仍然以日本凸版印刷、大日本印刷為主。此外,佔TFT-LCD成本高達23%~38%的背光模組,其本身組成成份就非常複雜,關鍵材料如CCFL燈管、增亮膜、導光板等,絕大部分都掌控在日本廠商手中,如80%的導光板市場由日本旭化成、三菱螺榮、住友化學分擔。TFT-LCD成本的12%~15%偏光片的主要供應商也是以日東電工、三立、住友化學等大廠商為主。

日本財團在中國的材料和零部件生產廠家通常是控股企業或獨資企業,藉助“整合型” 的技術優勢,控制關鍵設備、部件、材料的生產,使中國企業“空芯化”。在“Madein China”的外殼之下,是“Made By Japan”的內核。中國企業始終處於最下端的組裝,而利潤豐厚的設備、零部件、材料基本上掌控在日方手裡。日本企業利用與中方合資企業的銷售網絡擴大銷售,並向合資企業提供先進的基幹部件和技術協作。

值得一提的是,住化電子材料科技(無錫)有限公司是由住友財團的住友化學株式會社投資設立的100%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4年7月26日,總投資額億美元,主要生產偏光膜、導光板、擴散板等液晶顯示產品所需的關鍵材料和零部件,向中國國內客戶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客戶提供各種高品質信息電子部材。該合資公司正在逐步導入研發中心及物流中心,把這家在無錫的公司培育成為“住友化學”在信息電子方面的中國戰略基地。

在東亞地區,2005年11月4日,住友化學全部收購了東元電機公司在液晶彩色濾鏡產銷公司“新STI Technology公司”(簡稱:新STI),使其變為住友化學100%子公司。12月,住友化學又將位於韓國的彩色濾鏡產銷公司東友STI(出資比例:住友化學為60%,新STI為35%)併入住友化學100%子公司東友Fine-chem。由此,住友化學目光不僅放在韓國的國內需求上,而且還鎖定了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出口。

2006年5月,住友商事(住友財團的綜合商社)帶領住友財團的電氣硝子株式會社和上海廣電光電子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電氣硝子玻璃(上海)廣電有限公司”,專門從事液晶用玻璃基板的生產、研發和銷售。合資公司註冊資本為1550萬美元,總投資4550萬美元,其中電氣硝子、上海廣電光電子、住友商事、住友商事(中國)分別持有65%、20%、、的股份。顯然,對於技術含量低的這類產品,日本財團並不在意讓中方控股。

被“三井-住友”牢牢綁定的“上廣電”

2006年6月9日,日本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宣佈向上廣電NEC有限公司注資2500萬美元。完成增資之後,大和證券SMBC成為上廣電NEC的新股東,上廣電NEC的註冊資金達到億日元,其中上廣電旗下廣電光電子出資75%,NEC出資,,大和證券SMBC佔有剩下的股份。大和證券SMBC此時入局,顯然身負二職:不僅要為廣電光電子在資本市場進行私募,同時也需要為其第二條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屏(TFT-LCD)生產線籌集資金。

第三節 不由自主的 “龍頭”(3)

在合資之外,大和證券SMBC擔任了上廣電集團的財務顧問,為上廣電的經營戰略、財務戰略的策劃和實施提供全面的支持性服務。僅僅在大和證券SMBC注資上廣電NEC的三天前,即2006年6月6日,以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為牽頭行的7家銀行籌組了包含人民幣、日元兩個幣種,境內外投資方擔保和設備抵押的貸款擔保方式相結合,構架相當複雜的TFT-LCD項目銀團貸款,為上海廣電NEC公司的第五代TFT-LCD增資擴產項目提供總額為220億日元(約合億元人民幣)的銀團貸款。這次融資成功與大和證券SMBC的努力分不開。

大和證券SMBC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團與大和證券集團合資組建的日本頂級投資銀行。在證券金融業務方面,自1984年中國首次在海外公開發行債券起,大和證券一直致力於參與中國政府、金融機構及企業進行海外融資,曾參加過90%以上的中國海外債券發行業務,並在其中擔任過21次主承銷商(約佔16%)。2004年5月,大和證券SMBC株式會社獲得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取得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成功參入A股市場。

此時,其它日本企業藉助三井-住友財團搭建好的這個上廣電的平臺開始登陸中國。2006年8月,上廣電和富士膠片合資成立“上海廣電富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生產大尺寸TFT-LCD彩色濾光片(CF)。該項目主要是為了滿足上廣電NEC第5代TFT-LCD生產線70%以上的彩色濾光膜配套需求,併為中國國內筆記本電腦、液晶顯示器及電視等TFT-LCD的生產配套。

綜合一下上廣電的合資企業,不難發現,在生產加工、配套產業鏈、物貿、金融和諮詢諸多方面,上廣電實際上已經被牢牢綁定。只要是上廣電還想要從政府圈錢,就不得不按照日方定好的路線前進。上廣電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舉足輕重的支柱性企業,該區域的任何國民經濟活動都必須考慮和照顧到它的利益。利用這一點,日本財團就可以通過上廣電對長三角的區域經濟施加深入、廣泛和持久的影響。

上海市政府把上廣電NEC為核心的平板顯示基地確定為“十一五”單產投資最大和產出最大的支柱產業。該基地計劃吸引國內外平板顯示產業上下游企業集聚,預計年銷售額逾千億元。目前,蘇州、南京為主的長三角地區已經成為全球TFT-LCD後工序模塊的重要生產基地和配套產業聚集區,年生產能力達到3200萬臺。三井-住友財團牽住上廣電這個“龍頭”,把長江三角洲組織起來為日本企業打工,這樣的戰略得以實現,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第四節 暗中的統合(1)

“京東方”背後的三井與丸紅

2004年初,為滿足北京地區和上海地區重要用戶的需求,三井物產旗下的三井信息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公司與中國電子進出口國際電子服務有限公司(CIES)合作,由CIES為其在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和上海張江地區建立寄售型保稅倉庫。其中,北京保稅倉庫位於北京海關中電亦莊保稅中心,面積約為250平米;而上海保稅庫位於上海張江中電保稅中心,主要功能為儲備零備件,提供備件借用及其它相關的維修寄售服務。

緊接著,2004年8月,三井信息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芝浦機電(上海)有限公司分別與位於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北工大軟件園簽署了正式入園協議,在園區設立技術支持及售後培訓中心。由此,三井財團已經將上海和北京兩地的液晶平板電視業務聯繫起來。值得注意的是,三井信息電子(上海)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液晶顯示屏(TFT-LCD)及相關配件、半導體設備等相關產品的生產和技術服務,是“京東方TFT-LCD項目”的主要生產設備供應服務商。

“京東方TFT-LCD項目”於2003年9月26日破土動工,是北京東方科技集團(簡稱:京東方)投資額高達億美元的第5代TFT-LCD生產線。京東方共花費自有資金億元、信貸資金億元,合計億元,完成了對TFT-LCD技術、銷售服務體系的整合。京東方第5代線2005年1季度投產,原材料和輔料都是依靠進口。由於生產成本太高,面板市場價格快速下滑,同時產業升級換代迅速,國外同業競爭加劇,京東方從開工就一直虧損。

2005年3月2日,丸紅商事(簡稱:丸紅)出資億元人民幣,通過購買京東方母公司——北京京東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10%股份的方式成為京東方的戰略投資者,並派出一名董事參與京東方的管理。丸紅與京東方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彩色顯像管(CRT)的零部件方面就開始了合作,參與成立“北京旭硝子電子玻璃有限公司”(1993年)。丸紅一直密切關注著京東方的TFT-LCD事業,為此曾組成工作小組,對京東方進行了長期追蹤考察。

丸紅在參股京東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的同一天,與京東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丸紅為京東方介紹生產TFT-LCD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信息,並根據需要為京東方的TFT-LCD工廠提供穩定的、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原材料及零部件供應服務,協助吸引海外TFT-LCD零部件材料廠商投資,進行本地化配套等。為此,京東方輕易地就把原料採購權交給了丸紅。

由丸紅商事、丸紅(上海)有限公司共同出資,早在2002年7月組建了“丸紅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以電子材料國內、外貿易為主營業務。該公司集中經營顯像管、液晶半導體、IT電子元器件等相關電子材料,並通過供應鏈平臺模式將產品分銷至中國國內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丸紅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依靠商社強大的資金後盾和網絡系統優勢,在中國飛速發展的電子材料市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隨著中國國內顯示器產業的不斷髮展,為適應市場需求,丸紅信息技術(上海)有限公司充分利用丸紅商事(富士財團的綜合商社)的商務平臺及全球化資源管理體系,銷售從日本,韓國,臺灣等進口的顯像管、液晶屏、等離子屏等相關材料(玻璃、蔭罩、彩膜、FILM、化工品等)以及顯像管、液晶屏模組等顯示器件。特別是在液晶領域,丸紅以投資京東方為契機佔據重要領域,在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中廣泛開展業務。

丸紅商事與三井物產分別是富士財團和三井財團的綜合商社,在很多領域既有競爭又有合作。日產汽車、日立、佳能屬於富士財團,而豐田汽車、東芝、索尼屬於三井財團,也經常可以看到富士財團和三井財團在汽車產業等裝備製造領域展開爭奪。然而,他們之間在對外競爭中也經常通過“經團聯”和“日本商會”的組織進行統一協調與合作。磯貝真理是丸紅專務董事、中國總代表,是現任在華“日本商會”的會長,他的前任是三井物產中國總代表副島利宏。

第四節 暗中的統合(2)

“上廣電NEC”擁抱“龍騰光電”

2005年1月,索尼與臺灣奇美電子公司旗下的IDTech公司液晶面板製造部門達成協議:IDTech公司把面板製造業務作為一家新公司於2005年3月底獨立出來,而索尼則採取以185億日元(約1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新公司全部股票。其實,IDTech公司就是當初參與“吉林彩晶”的由三井財團東芝公司部分持股的DTI公司,經過臺灣奇美電子之手又轉回到三井財團索尼公司的手上。此舉的意義在於,向海外轉移液晶平板製造生產能力的同時,其核心技術的升級能力被牢牢控制在了三井財團的手中。

奇美電子出售IDTech公司液晶面板製造部門給索尼後,擔任奇美電子技術顧問的橋本孝久便率領IDTech公司的部分團隊出來組建了國際顯示器科技公司(NVTech),專門向液晶面板廠提供技術諮詢顧問服務,公司的技術工程師也大都為原IDTech和奇美電子的員工。由於NVTech公司有許多日籍技術人員,與被索尼收購的IDTech公司有長期的人脈聯繫,其技術團隊被業界認為是進入中國內地最有建廠實力和經驗的團隊。

2005年7月,崑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簡稱:龍騰光電)第5代TFT—LCD生產線項目落戶崑山的消息,終於得到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承認。這是繼上廣電、京東方後國內第3條量產的第5代TFT—LCD生產線。從索尼IDTech公司分離出的NVTech公司負責龍騰光電先期的建廠、無塵室與設備採購等關鍵工作,並以技術投資的形式參股。不久,上廣電光電子公司總經理施嶽志(臺灣人)在一份2005年9月29日寫給上廣電董事長徐為熩董事長的報告中提到:“龍騰因聘請大量的日本、臺灣人,因此沒有技術轉移,無須負擔技術轉移費。”

施嶽志在報告中還透露龍騰光電當時的人力資源配置如下:龍騰光電有25個日本人,130個臺灣人(其中30人負責建廠),500個大陸人;NV Tech 有30個日本人(負責面板開發);View Sill 10個人(負責人是韓國華人,拿臺灣執照,美國留學)。此外,該報告還提到“增資的350M(億)美金來自目前的投資方及新加入的戰略投資者。此戰略投資者為一家日本大型企業,銷售涵蓋歐美,目前從友達、奇美拿面板,對面板尺寸的需求為低於17英寸及大於32英寸。”

龍騰光電的主要投資方是臺灣寶成集團以及臺灣中強集團等,註冊總資本為億美元,一期生產線項目總投資為億美元。寶成集團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在國內顯示器市場是在NESO誕生的時候,當初寶成集團聯合精英集團、太平洋光電以及英群企業幾家臺灣赫赫有名的IT企業創辦的NESO,並以 “索尼特麗瓏顯象管第二品牌”的姿態出現在市場上,顯然與三井財團的索尼公司有密切關係。事實上,寶成集團目前組織架構以鞋業為主,採用維持鞋業與電子事業雙軌策略。液晶顯示器相關產業主要是以代工為主。

2006年6月22日,上海廣電光電子有限公司(簡稱:上廣電光電子)與臺灣寶成集團的全資子公司“Mindtech”簽署協議,雙方在上海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內合資成立一家專業生產TFT-LCD模塊的工廠——上海廣電元盛電子有限公司。同時,上廣電光電子對寶成集團子公司在崑山獨資的模塊工廠——元盛電子(崑山)有限公司增資入股。這兩家模塊工廠的總投資均為9500萬美元,上廣電光電子均佔股60%。這兩家工廠主要為中國大陸各液晶電視整機企業以及華東地區的OEM/ODM代工廠提供模塊產品。

此外,為在上海與崑山之間打通一條TFT-LCD完整的模塊生產線,上海廣電集團(簡稱:上廣電)一口氣與臺灣寶成集團簽下了三份協議,分別是:“上海廣電元盛電子有限公司”和“廣電元盛電子(崑山)有限公司”合資合同、章程;“上海廣電光電子有限公司”(上廣電光電子)和“崑山龍騰光電有限公司”(龍騰光電)戰略合作意向書;上廣電NEC、龍騰光電、上廣電光電子、Mindtech四方“Cell買賣基本合同確認書”。

上廣電與臺灣寶成集團全新合資設立的“上海廣電元盛電子有限公司”,為同在上海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內的上廣電NEC做上下游配套;而“廣電元盛電子(崑山)有限公司”,則使上廣電光電子成為龍騰光電的上下游配套。與此同時,上廣電與臺灣寶成集團在龍騰光電上的戰略合作意向,將龍騰光電建設的一條第五代TFT-LCD面板生產線納入到上廣電液晶產業的陣營內,使上廣電液晶陣營的產能迅速提升。

第四節 暗中的統合(3)

日本財團的大會師

三井-住友財團通過相互協作,利用統合戰略將上廣電納入自己的控制範圍,來謀取在中國市場的長期戰略利益。而且,意志堅定、行動周密、精於部署的三井-住友財團藉助上廣電不斷向中國信息產業的更深和更廣的方向延伸。在眾多的業界聯盟中都能看到上廣電的身影。從行業協會到3C標準聯盟,從中彩聯到AVS聯盟,上廣電無處不在。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可以感受到來自上廣電的巨大影響。

面對日本財團扶植起來的韓國和臺灣液晶產業的激烈競爭,以及無法實現技術突破的難題和已經付出了10億美元的代價,位於上海的上廣電已然勢同騎虎。這種“被套牢”的局面,使得上廣電NEC從投產開始就處於嚴重虧損狀態,主要是因為從日本進口昂貴的設備折舊造成的。此時,位於北京的另一家擁有第5代TFT-LCD生產線的京東方正陷入鉅額虧損之中,截止2006年三季度債務總額高達億元。

上廣電原本以為藉助三井-住友財團的支持可以獲得平板產業的優勢地位,但遺憾的是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已經變成了日方在中國的大型配套加工廠。面對中國液晶產業發展的困境,2006年12月,上廣電、龍騰光電和京東方三家宣佈將各自旗下的第5代TFT-LCD生產線剝離出來,合併成立合資公司統一運營,重組的新公司名稱暫定為中國光電顯示總公司。顯然,這是一次中國液晶產業的大洗牌。

然而,本是三家中國本土企業在液晶顯示屏產業上的聯合,卻感覺是三井、住友、丸紅、NEC、索尼等日本財團企業的大會師。2007年9月28日晚,上廣電旗下的上海廣電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稱,就國內薄膜晶體管顯示屏(TFT-LCD)整合事宜,上廣電、京東方、龍騰光電三方已就整合總體方案達成一致意見。三方擬以各方擁有的TFT-LCD業務,共同組建新的或選擇目前已存在的公司為專業化公司,併成為各方之TFT-LCD業務的統一平臺。

此時,三井財團通過臺灣奇美電子已經在中國成功開闢了第二條戰線。有深厚的日本東芝和索尼技術背景的臺灣奇美電子於2007年10月11日宣佈,其在中國大陸海南省建立的液晶面板工廠即將投入正式生產,這是奇美電子繼寧波工廠後在國內投產的第二個工廠。2007年底,奇美電子海南工廠就能實現單月20萬塊的產量,而到2008年,月產量將提升到100萬塊,全年的總產量將能突破1000萬塊,從而有望成為奇美電子在亞洲產值最大的液晶模塊生產基地。(小編對本段內容不認可。)

不妨再來看一下三井物產旗下的三井信息電子公司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業務成果,主要客戶: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公司,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公司,崑山龍騰光電公司,聯想集團公司、華新/東先進電子(臺),中華映管(臺)、奇美電子(臺)、瀚宇彩晶(臺)、廣輝(臺)。三井信息電子公司經營的液晶設備和材料種類包括:沖洗設備、UV照射/改質設備、清潔燒製爐、網版印刷機、離子注入設備、激光加工系統、玻璃襯底檢查設備、曝光設備、濾色片、光掩膜。

三井介紹(1)

三井物產(Mitsui)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商社,而且又是先驅者,有著悠久的歷史。1993年,三井物產排名世界500強第一,在其後的10年間也都基本排名500強前10位。2003年以後,三井物產將能源部門等重要產業機構獨立核算,並且在全球設立獨立法人公司,使得自己在《財富》雜誌的世界500強排名中的位置迅速下降,其真正的實力和活動被隱藏起來,不為外界所注意。

事實上,三井物產不是製造廠家,它最大的財產是人,其價值無法簡單用西方式的財務報表來衡量。作為綜合商社,三井物產並不直接擁有生產設備,整個企業活動所依賴的資本就是“人”。1979年,八尋俊郎就任三井物產社長,積極推進“RDS運動”,其主旨是把三井物產的經營原點恢復到“人”,比起縱向組織來,更加重視橫向組織的力量,消除官僚主義,使公司重新成為能動的、充滿活力的、以人為中心的經營組織,“人的三井”由此得名。

不少中國企業都在夢想躋身世界500強的行列中,然而,三井物產對500強排名從來都不屑一顧。三井物產作為三井財團的母體已經培育出眾多世界級的企業,三井財團體系內的500強企業更是有一大把,其中就有豐田、東芝、索尼、三井住友銀行、商船三井、三井造船、石川島播磨重工、三越百貨等知名企業。三井物產向來是一家“默默無聞”的企業,中國人對它知之甚少。三井物產到底是做什麼的?這似乎是個全球性的謎。

歷史沿革

三井家起源於平安時代(794—1192)的關白(輔佐天皇的丞相)藤原道長,其後代離開京都,定居於近江國(今滋賀縣)“三井寺”地區,開始以“三井”為姓。據《三井帝國啟示錄》考證,“三井寺”得名於中國浙江天台山(位於溫州、台州和寧波地區)的“三井潭”,而日本近江國的居民被認為是中國漢代最後一個皇帝劉協(181—234年)的後裔。近江國是日本出產商人的地方,這些商人在唐宋時期就與中國浙江商人密切交往,如出一家。

17世紀中葉,正是中國明朝後期的徽商從鼎盛走向衰落之時,三井家的後人三井高俊舉家從近江國遷往伊勢國的松板,放棄武士地位,成為釀酒商人。1673年,三井高俊的四子三井高利開設名為“三井越後屋”的吳服店(今三越百貨)。之後,三井高利又在京都、江戶(東京)、大阪、長崎等地開設名為“兩替屋”的錢莊,從事兌換、放款等金融業務,即為現在三井住友銀行的起源。三井高平繼承家業後,在長崎開設吳服店的分店,寶永年間(1704—1711年)開始與外國交易,此為“三井物產”的遠祖。

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末,以太谷、祁縣、平遙等晉中商人為代表的山西商業票號,曾“富甲華夏”,“匯通天下”,聞名於中華大地。然而,晉商最終隨著突如其來的戰亂在清朝末年時衰敗了。此時,三井家族為倒幕勢力提供鉅額資金,是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的功臣,成為“政商三井”。由此,三井家族與明治政府發展出了一種互相支撐、互相利用的互惠關係,推動日本的經濟與社會變革。1876年,三井家族開設了日本第一傢俬人銀行“三井銀行”,併成立了當時規模為日本第一的“三井物產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佔領當局認為日本的財閥是軍國主義的根基,將包括三井、三菱、安田等在內的幾大家族財閥解體,三井物產這家綜合商社也被分割成170家小公司。1952年,由於政策上的緩和,加上日本政府強有力的商社培植措施,原三井物產系統的公司不斷合併,於1959年完成合並後又成為日本規模最大的綜合商社。此時,原三井財閥的眾多企業重新聚攏起來,形成新的三井財團體系。

2001年4月2日,三井財團的櫻花銀行(原名三井銀行)與住友財團的住友銀行正式合併為三井住友銀行。值得一提的是,住友商事是住友財團的綜合商社,經營規模緊隨三井物產和三菱商事之後。中國人熟知的NEC(日本電氣)、松下、三洋這3家企業是住友財團的成員或重要關聯企業。2002年12月,三井住友銀行通過股份轉移方式設立三井住友金融控股公司,標誌著三井—住友大財團體系的進一步統合。

三井介紹(2)

在很多中國人甚至歐美人看來,豐田汽車、東芝電氣、松下電器等耳熟能詳的產品及其企業才是日本競爭力的象徵,很多企業管理書籍談及的也是這些企業的管理經驗。然而,國人全然不知日本大企業成長的幕後推手,以及主導日本經濟的內在力量,其實真正來自三井物產等日本財團的綜合商社。在中國翻譯出版的美國經濟學教科書,連提都不提有關財團的問題,只在日本和韓國存在的被稱為綜合商社的企業組織更沒有介紹。

近十多年來,日本國內經濟陷入低迷,加之中日關係出現裂痕,研究日本經濟體制的中國學者幾乎絕跡。中國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普遍接受西方經濟學和MBA教育,忽視了對日本經濟的研究。美國企業背後的文化是個人主義,崇尚獨立性,利潤第一。當危機來臨時,美國公司總是企圖擺脫和剔除其陷入困境的產業和部門,而日本財團更加註重建立企業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形成命運共同體,共度危機,共求發展,共同抵禦外部侵略。

事實上,三井財團就是一個新型的家族企業,它不再依靠自然人的血緣關係界定家族成員,而是以企業法人之間的資本關係形成新型的命運共同體。三井財團企業實行的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企業內工會在維繫財團體制方面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從另一角度來看,三井財團實際上是一個長期穩定、從事專業化分工與協作、相互緊密依賴、有共同文化理念的人群的集合體。

在這個新型的、現代化的家族式企業集團(財團)中,主辦銀行(或金融集團)扮演著父親的角色,通常決定家庭成員的血緣關係和姓氏歸屬,是家庭成員穩定的經濟來源。而綜合商社自然扮演了母親的角色,她負責生育兒女(眾多製造業),照顧家庭成員的起居,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施加影響,為子女長大後外出求學與發展謀劃(獲得情報),甚至為子女選擇對象和操辦婚嫁(創辦合資企業)。

在一個傳統的家庭中,子女是否能夠健康成長,丈夫是否事業有成,更多取決於是否有一個賢妻良母對這個家庭成員投入無私的照顧和關懷。三井財團大家族中正是通過三井物產這個綜合商社承擔起妻子和母親義務,維持著整個家庭的和諧與發展。當大哥哥姐姐們(成熟產業)有了充足的經濟來源和積蓄後,他們會將這筆錢投入到父母新孕育出的小弟弟妹妹們(新興產業)身上,或將手頭富餘的資金存入父母的錢箱中,供全家統籌。

當代的三井財團企業早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私人家族企業,經過現代化企業制度的改造已經成為真正的社會企業,被日本人稱為“民有國營”的企業,或稱“國民企業”。雖然三井財團的外在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內含的傳統家族文化卻得到了延續。三井財團的創始人三井高利(1622—1694年)整理父親生前的文章,又總結一生的處世經營,完成了《三井氏家規》,至今保存在東京大學,成為日本工商管理的重要歷史資料。

產業組織者

三井物產為日本的產業結構調整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認為是“產業組織者”。因而,產業組織者的角色決定了三井物產的經營特色。三井物產參與生產企業和科技開發,其目的在於獲取生產企業的貿易代理權,而非為了取代生產企業自己辦廠;三井物產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融資服務,主要是出於貿易流通業務的需要,而非為了取代銀行成為金融機構。如今,那些當初的中小企業都已茁壯成長、分枝獨立,在當前的三井財團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井物產創業一百餘年以來,為適應時代要求,在糧食、機械、能源、纖維、物資、金融等廣泛領域,培育了形形色色的產業資本。最典型的例子是豐田汽車,100年前,豐田是個製造紡織機械的小廠,是三井物產把他們帶到歐美,瞭解了汽車製造技術;三井物產為豐田公司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最急需的資金,為豐田公司首先提供了進入海外市場的通道,並派去人才幫助經營管理,成功地把豐田汽車打造成了世界上最賺錢的機器。

三井物產的發展史,就是其地區多樣化、產品多樣化尤其是功能多樣化逐步展開,漸進推廣,日益深入,綜合運用,自如協調的歷史,多樣化經營是綜合商社的永恆主題。其業務的基本定位是提供交易服務即做中介人,為出口商開發海外市場,為進口商尋找所需的原材料或產品。為了實施這些交易,三井物產為財團關聯企業提供最有效的商業動態、市場行情等信息,監督貿易雙方的商業信用,幫助籌措資金或安排易貨貿易,甚至提供全球範圍的運輸服務,把觸角儘可能地伸向全球經濟生活中人們想得到甚至想不到的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