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未來而學習——未來已來

本來今天是要承接昨天,為大家開始更新技術文章,但是,我的拍檔強烈建議我再囉嗦囉嗦,說是不講明白,不說透徹,會讓很多有志青年錯過晉級世界級大師的機會。我想也是,長路漫漫,也不急於一時,所以今天我決定和大家聊聊“為未來而學”這個話題。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我們未來的成長正本溯源,指明方向。

人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看得遠才能走的遠。我們在規劃自己的未來和職業之前,最好要有一個高遠的視野。範胖是搞機械的,所以呢,也只能俯瞰天下大勢,指點機電行業了。廢話少說,挺進未來。

為未來而學習——未來已來

最近各種概念橫行。什麼“互聯網+”、“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真是鋪天蓋地啊!整天喊這些口號的人,又有幾人明白?就不得而知了。所以呢,我不喜歡掰活這些概念來襯托自己的高大上。我喜歡用場景來展現未來。

場景:未來我們的企業通過智能軟件平臺,將眾包模式和自動化結合。確定哪些任務可以自動化,哪些可以眾包,哪些必須由內部專業技術人員解決。可自動化的會由智能工廠代替人工,這一點海爾、富士康等企業已經實現,未來會越來越全面。可眾包工作可直接放到眾創平臺,由彙集在平臺上的全世界幾百萬的技術人員完成。好處就是高效率、低成本、和無限創意。海爾的HOPE平臺就是代表。最終只會剩下相當少的工作需要內部人員完成,往往這些工作對技術水平要求都很高。

其實這也就是成熟版的工業4.0。未來的社會工作人員分為兩大類,收入高的高端技術人員和收入低的服務人員。形勢一目瞭然,我們作為有志青年,肯定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前進、前進、再前進。往高端技術人員方向猛追猛趕,絕不掉隊。

為未來而學習——未來已來

大而空的形勢搞明白了,方向也定了,下一步就要研究小而具體的當下該怎麼做了。具體方法我想用一個現象和一個例子來引導大家。

前幾天,我開車在路上聽收音機,主持人講到中國製造與德國製造的差別,說的是家庭用的菜刀。中國的菜刀貴一點的就幾十塊錢,而德國的菜刀普普通通就過千。原因何在呢?看看胡適老先生筆下的“差不多先生”就能明白一二了。用現代的說法叫“就差在這最後一公里”。當然找問題不是目的,我們還是來研究研究怎麼解決問題吧。

解決問題我想通過《機械製圖》這門最基礎的課程,咱來探討一下。我的拍檔,山大機械學院的博士,學霸級別的。她告訴我一個驚天的秘密,她《機械製圖》這門課直到大四本科畢業時還懵懵懂懂。同學們,這是學霸啊。每門課都考滿分的那種啊。在閱讀了N本教育著作,探討了N個晚上之後,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了,從教材編排、課程安排、教師講課水平、考試等多個方面全部存在嚴重違揹人性的方面。有的同學要不屑了,不要急,我來舉幾個例子:

1、 教育理論家已經判定,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10-18分鐘。實際我們每堂課安排了多長時間?

2、 學生在進入更高難度的學習之前,應充分理解之前所學知識。實際呢?

3、 教育是一個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甚至是搶奪知識的過程。實際呢?

4、 學習快的一定比學習慢的聰明嗎?

為未來而學習——未來已來

還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舉了,如果想更深入的瞭解,可以加我的微博私聊。在未來,我和我的搭檔會用精益學習法的思想來打造課程,先從《機械製圖》、《互換性與測量》等基礎課程入手,幫你把未夯實的基礎夯實,知識碎片編製成網。一步步提高幫助大家編制一張知識網,向國際大師目標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