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學的名義給章魚餵食搖頭丸

最近,科學家確認了一件事兒——嗨起來的章魚會非常想要“抱抱”……

不過,科學家們好像對這個結果早有預料了……畢竟,他們可是設計了一個專門給章魚們餵食MDMA(3,4-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亞甲二氧甲基苯丙胺。又稱搖頭丸或者“Molly”)的實驗啊……

這個在9月20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為了看看磕了藥的章魚能不能嗨起來(劇透一下,能),而是為了探索章魚行為的進化歷史。一般認為,章魚是獨居的動物,有些時候甚至表現的有點乖戾。當然,這一切也有一個大大的例外——發情期的章魚可一點都不喜歡獨居。據這個新研究的作者說,這種行為的轉變意味著章魚可能具有某種神經機制,會在空氣中瀰漫著愛情(或者至少……繁殖)的味道的時候,抑制通常的反社會行為,而放大章魚自身的性衝動。

順便一提,給人服用MDMA之後也會有類似的社交行為出現。這是因為,MDMA是一種能夠增加大腦中數種情緒調節神經遞質的苯丙胺,其中就包括血清素(serotonin)——一種能幫助調節快樂感、食慾和睡眠的化學物質。那些服用MDMA後嗨起來的人們也會比清醒時更加像個“社會人”、更有活力、更富有同情心,也更快樂。(當然了,嗨起來之後的負面影響也很多,有些則會對健康產生永久性的傷害。)

研究人員想弄清楚,章魚是不是進化出了類似的血清素攝入系統,能夠讓它們的“社交開關”定時開啟。為了驗證這個理論,研究團隊首先測定了加州雙斑蛸(Octopus bimaculoides)的基因組,確認了其中存在與血清素遞質相關的基因。然後,他們終於喪心病狂地給幾隻章魚餵食了搖頭丸。

在實驗的第一階段,科學家們把雌雄章魚各四隻(都是沒嗑藥、清醒的)一個接一個地放進了幾隻分成了三個隔間的水箱中。第一個隔間中放著一些固定的物件(有時候是個塑料花盆,有時候是楚巴卡或者帝國暴風兵的手辦),中間的隔間永遠是空的,而在最後一個“社交專用”隔間裡,研究人員放進了一個塑料籠子,裡面關著一隻陌生的章魚。這些被關在籠子裡的章魚能夠伸出“手”去碰到其他的章魚,不過不能離開籠子,也沒法挑起“戰爭”。

以科學的名義給章魚餵食搖頭丸

每次實驗中,一隻被觀測的章魚會被安放在中間的空隔間裡,然後在接下來的30分鐘裡自由探索整個水箱。在這一階段,大多數被試的章魚都躲開了那個放著另一隻章魚的“社交專用”隔間,轉而把大把時間花在了楚巴卡手辦身邊。

然後,研究人員將每隻被試章魚放到混合了液體MDMA的人工海水中。每隻章魚會泡10分鐘的“搖頭丸”澡,通過腮把大概相當於人類“低口服劑量”的MDMA直接吸收進它們的血液中。接下來,每隻章魚會再泡20分鐘的普通海水浴,然後回到“社交測試”水箱中繼續幾個小時的實驗。

這些嗨起來的章魚會繼續一隻接一隻地開始另外30分鐘的探索活動。這一次,每個章魚都顯著地把更多的時間花在了另一隻章魚的籠子旁邊。據研究人員稱,這些被下了藥的章魚也會“一次又一次地試圖擁抱籠子”,甚至會用嘴在籠子上蹭來蹭去——和人類服用MDMA之後的行為差不多。

所以,你看,我們證明了“搖頭丸”的確可以讓章魚嗨起來。但是,在你關上頁面去批判這些到處要“抱抱”的八爪生物之前,研究人員其實希望你考慮一下這個不同尋常實驗背後的意義。

“和人類相比,其實章魚的大腦和蝸牛更相似。但是我們的實驗證明了,既便如此,人類和章魚還是有很多類似的行為。”這篇研究的作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神經科學助理教授Gül Dölen在一份聲明中說道。“我們的研究表明,大腦中的某些在神經之間傳達社會行為命令的化學物質,或者叫神經遞質,在生物演化中是保守的。”

就是說,如果這些結果是準確的,那麼章魚與人類在情緒控制機制上其實非常相似。儘管章魚的演化譜系要比人類早上大約5億年。這說明,血清素作為生命體的“社交開關”已經有非常非常長的時間了。而且這個實驗還指出了這種極其重要而神經遞質的古老根源。

本文譯自 LiveScience,由譯者 Freez Sun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