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代豫劇大師,28歲爲國捐戰機,去世後數萬戲迷千里相送

導讀:“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來我保國臣”,熟悉豫劇的人都知道這兩句出自著名的豫劇《花木蘭》,而今天我們要講的正是花木蘭的扮演者——常香玉,她將一個時而英姿颯爽時而柔情似水的花木蘭形象,展現在無數觀眾面前。


她是一代豫劇大師,28歲為國捐戰機,去世後數萬戲迷千里相送

常香玉1923年出生在河南鞏縣的一個貧苦人家,原名張妙玲,他的父親也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豫劇藝人,所以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父親的嚴厲督促,11歲的常香玉就開始登臺表演。那麼為什麼常香玉要改名字呢?據說當時村裡有威望的長輩覺得家裡的女孩子出去唱戲丟人,不准她姓張,於是常香玉就拜一位常老大為義父,開始姓常。

她是一代豫劇大師,28歲為國捐戰機,去世後數萬戲迷千里相送

走上唱戲之路的常香玉也非常勤奮好學。按照外界的說法,她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以豐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於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熱情奔放,有剛有柔,揮灑自如;做功剛健清新,優美大方。

她是一代豫劇大師,28歲為國捐戰機,去世後數萬戲迷千里相送

常香玉所在的年代,恰逢抗美援朝戰爭爆發,1951年6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放了一條來自朝鮮前線的新聞: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高地遭受百餘架敵機狂轟濫炸,全連的戰士都陣亡了。這讓常香玉非常痛心,於是和自己的丈夫商量通過義演,為國家捐贈一架飛機,當時不少同行都勸她別做傻事,以戲曲演員的收入,練機關槍都捐不起更別說飛機大炮了,但是常香玉不信這個邪。

到1952年2月不到1年的時間裡,常香玉共演出178場,觀眾31.23萬人,演出的主要劇目16個,共捐款15.2億元舊幣(相當於現在4000萬人民幣),圓滿完成了捐贈飛機的義演活動。當時毛主席聽說了常香玉捐贈飛機的事情,親切的接待了常香玉,毛主席握著她的手說:“你這個香玉了不起嘛,我該向你學習”。

她是一代豫劇大師,28歲為國捐戰機,去世後數萬戲迷千里相送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在河南省人民醫院病逝,享年82歲,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吸引了全國數萬戲迷前來送行,他們之所以如此敬仰她,既是對常香玉老師爐火純青的表演藝術的讚賞,也是對她愛國情懷的欽佩。2004年7月,國務院決定追授已故豫劇大師常香玉“人民藝術家”榮譽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