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賞石|秋棚何處覓新瓜

立秋賞石|秋棚何處覓新瓜

作品現藏東方國石館

【作品檔案】

作品名稱:《瓜中至寶》

作品尺寸:長39cm/寬19cm/高40cm

創作時間:癸未年(2003)冬月

作品用材:青田封門青

【石材簡況】

封門青乃青田石之上品,產自山口鎮封門礦區。礦區山勢險峻,封門青礦脈多存於懸崖絕壁之間,存量少,開採甚為艱難。其色淡青、如春天萌發的嫩葉,有的偏黃、白。質如燈光凍、微透,在光照之下呈半透明狀,極為名貴。上品封門青凍石質地純淨、了無雜質,故亦稱“封門清”“封門凍”等。其石性不堅不燥、行刀脆爽,盡得韻味,製作章石為難得之珍品。

秋棚何處覓新瓜

立秋之日,涼風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蟬鳴。——《逸周書·時訓》

身處炎炎夏日,總難免會嚮往“天涼好個秋”的時令。立秋的南國,依然被層層熱浪包圍,喧囂的城市裡,可能唯有書卷之中,能尋覓到一絲秋意和寧靜。前人論中唐大曆詩人,或以“夕陽秋風”喻之。此刻重溫,卻陡生秋風送爽之慨,退去盛唐的躁動,歸於清冷的內心,一如長夏入秋,躁動的心緒得以冷靜審閱盛衰更替的世界。

立秋賞石|秋棚何處覓新瓜

宋人詩中的秋天,首先想到的是王禹偁的《山行》:

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

王禹偁為宋初“白體”詩人之代表,此詩寫山行秋色,造語平易而有悠長遠韻。東坡評王摩詰嘗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語,王黃州此詩亦深得“以畫入詩”之旨,中間二聯描摹秋色,尤可玩味。

立秋賞石|秋棚何處覓新瓜

明淨的天空深藍無際,田野金黃一片、稻風陣陣,門前籬落疏疏、園蔬累累,不正是範石湖《四時田園雜興》中的秋日農家景緻麼?農家小院一角,總是搭著棚架,密密的扁豆、碩大的南瓜,交錯穿插的藤葉,灑下滿地綠蔭。初秋時節,暑氣尚未褪盡,吃過晚飯,一家老小搬來涼椅凳子、散坐瓜棚之下,聽奶奶邊搖著蒲扇邊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傳說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在苦瓜藤下能聽到織女的哭訴,雖至今記憶猶新,但那時童年的好奇心,終是不足以堅持到七夕那一天去驗證真假。對於我們這一代人,故鄉的田園,已成了漸行漸遠的記憶,一切如那夜空中明滅忽現、漸行漸遠的螢火蟲......

立秋賞石|秋棚何處覓新瓜

而當面對這件石雕作品時,故鄉卻顯得並非遙不可及:稀疏的竹籬,結實的藤架,碩大的南瓜,正是記憶中的光景。作品以青田名石封門青雕刻而成,鏤刻繁複,清秀靈動。

三隻南瓜上下錯落分佈,居中者渾圓豐碩,壯實可觀;上下兩隻對稱,呈現出流暢平衡的空間佈局。頂部三兩朵南瓜花呈喇叭狀,高冠落落,橙黃淡雅。瓜藤繁茂,沿竹架攀爬,繁複交疊,富有層次,密而不亂,顯出作者高超的鏤雕技藝。闊大的南瓜葉四散伸出,葉片上的脈絡、鋸齒狀的不規則邊緣,皆清晰可見,南瓜葉上微微的“茸毛”質感竟也依稀可感。

立秋賞石|秋棚何處覓新瓜

作品整體風格寫實,以精心巧妙的構思、疏密有致的刀法,對每個細節都進行了精心處理,呈現出非常強烈的寫實主義風格,而竹籬藤架的點綴、花葉瓜實的對比,又顯出浪漫主義的風格,堪稱佳作。

周李光,高級工藝美術師,青田縣政協委員,青田縣石雕行業協會副會長。

東方國石館藏農作物題材作品欣賞:


出品:東方國石文化產業(深圳)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