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月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陣形,能夠以步制騎、後世卻沒流傳下來?

在小雨中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農耕文明面對來無影去無蹤的遊牧民族騎兵攻擊時,往往處於弱勢防守頹勢,中原農耕王朝在沒有強大到以機動對抗機動的騎兵時,每次只能靠拒城而守或者修建長城的方式來抵禦北方遊牧騎兵的南下。

即便是秦朝的蒙恬和漢朝的衛青,當遭遇數倍於己的遊牧騎兵也不得不採取武罡車陣開道,凌厲的密集箭雨策應的方式殺出一條條血路,而晉朝以前卻幾乎沒有出現過以多兵種協同作戰大範圍殺傷騎兵的先例。直到行伍出身的傳奇皇帝劉裕的登臺,這種局面才被徹底打破。

庶族出身的劉裕家境極度貧寒,靠著他在北府軍中平孫恩、滅盧循、破西蜀、定南燕等曠世奇功一路累積升遷至大將軍,也正是由於他的個人行伍經歷,使得他具備過人的戰術水平和高超的戰略眼光。

在他作戰的戎馬生涯中,水軍和陸軍步騎協同作戰成為劉裕的主要軍事指導思想,這在他滅亡後秦的戰役中表現的尤為明顯,特別是遭遇北魏騎兵的騷擾過程中,他巧妙的使出了這個重型殺手鐧,殺的北魏騎兵屍山血海一潰千里。

那麼說到以步制騎,歷代兵家就不得不提劉裕的“卻月陣”了。作為“卻月陣”獨享專利的發明者,劉裕在其軍事生涯中也僅僅只使用過一次,而此後歷代兵家則是隻聞其名未見其形,更別談以這種奇門遁甲式的驚天之作對抗騎兵了。

而400多年後的大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為了仿效劉裕的卻月陣建立不世之功,竟一次性在戰場上投入14萬兵力搞了個令後世瘋狂吐槽的平戎萬全陣,結果好端端的大宋鐵血男兒卻被金戈鐵馬的契丹騎兵殺的屍橫遍野。

按照使用規程說明書,卻月陣整體構成其實是由水、步、車、騎多兵種混同作戰的實戰禦敵系統。前期以少量騎兵和軟弓小箭主動出擊誘使敵人向己方發起猛烈攻擊,排列在陣前的月牙形戰車上的兵士待敵軍靠近時改用強弓勁弩射殺敵人,當敵方騎兵完全抵近戰車列陣後,位列於最前方的戰車群起到削減騎兵衝鋒攻勢的同時,後翼槍矛手此時以長槊洞穿蟻行如山的敵軍騎兵。

這就是歷史上對卻月陣具體操作步驟的描述,然而,卻月陣的投入使用對地形條件也極為嚴苛,並且能否誘使敵軍中計也是關鍵。

根據《宋書》記載,卻月陣投入前必須選定沿河背水的平坦地勢,戰車須以河床為玄、車陣為弓攤擺於河道北岸,我方還需以艨艟鉅艦封鎖水面掌握絕對制水權。除此之外,列好卻月陣後,還得誘使敵軍騎兵向我方發起攻擊,否則陣型威力再兇猛也只是原封不動的擺設而失去戰術價值。

義熙十二年八月(公元416年),劉裕兵出五路溯流而上借道北魏攻打後秦,北魏不允,劉裕依舊按照預定計劃沿黃河逆水北上,北魏皇帝拓拔嗣嚴令騎兵沿河監視,並不斷襲擾殺傷河岸拉縴宋軍,劉裕大怒遂就地擺設卻月陣,並派出少量騎兵以軟小細箭誘使敵軍前來攻擊,北魏大將軍長孫嵩以3萬鐵騎對劉裕的2000人的卻月陣發起猛烈的攻擊,北府軍以強弓硬弩還擊,北魏騎兵多米諾骨牌般應聲而倒,當北魏騎兵貼近卻月陣陣前戰車,藏匿於戰車後的長槊手以長槊刺向敵軍,史載敵人“魚貫而穿”。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北府軍的長槊宛如羊肉串般將三、四名北魏騎兵身體洞串在了一起,再加上北府軍在製作現場版羊肉串的過程中還攜帶使用了大鐵錘,一根長朔洞穿敵人屍體後,北府軍的長槊手繼續用大鐵錘敲打長槊,而後方奮勇向前的敵軍騎兵在猛烈鐵錘擊打長槊的作用下,以至於“一時奔潰,死者相積”,整個黃河之水為之殷紅。

正是由於劉裕抓住了北魏騎兵主帥輕敵的心理,在他以少量騎兵誘使敵軍向卻月陣發起猛攻後,卻月陣才得以大顯神威,而卻月陣後方制水權的絕對控制既保證了陣型的後翼安全,也起到了及時接應卻月陣內軍士的作用。也就是說即便卻月陣無法抵擋北魏重型裝甲騎兵的強大沖擊,憑藉著“大艦重樓,高者十餘丈”的艨艟鉅艦,站在甲板上的水師弓箭手也能掩護河岸倉皇撤逃的己方士兵。

然而,卻月陣這種以步制騎的特殊陣法在劉裕之後再也難覓蹤影,究其原因除了主帥必須具備過硬的多兵種協統作戰能力,卻月陣對地形、水軍、步兵和車戰兵的綜合素質要求也極為嚴苛,而敵方主帥的戰略構想也得讓他陷入破陣的思維,否則,一旦敵人騎兵繞開卻月陣而另攻它處,卻月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只是歷史給予了劉裕遭遇試探性的北魏騎兵攻擊的天賜良機,否則,兩者相較鹿死誰手或尚未可知也。

參考資料:《宋書》、《南北朝史》、《魏書》


明月秋風照當年


環境和特殊條件的要求!註定了卻月陣很難再複製。

卻月陣可以算得上是冷兵器時代步兵擊敗騎兵的一個特殊陣型,但這個陣型的主攻點並不在於進攻而在防禦,採用的是以守代攻的方針,所以從戰略上來說,它的實用性本身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畢竟擊敗對手不可能只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而是要不停地機動,而卻月陣根本不具備這個要素。



而從細節上來說,卻月陣的要求就更多了,卻月陣的具體佈置就用不著一一細說了,總之它需要特殊的地理和水文環境,甚至可以作為一種高端的背水列陣,背後甚至兩側都有河流依靠,且河流上有自己的水師保駕護航,自己只需要全力防守前方的弧形角度即可,陣內還要有車陣作為屏障,背後的水師可以隨時提供支援,甚至掩護陸軍撤退,種種特殊因素和要求,也註定了這樣的陣型難以得到大範圍推廣,畢竟中國雖然地緣廣大,但想找到這樣的特殊地理,也並非容易的事,只有在特殊的沿河區域,才能展開這樣的陣型,但更重要的前提是:對方會來主動攻擊你!如果沒有這個根本要素,卻月陣只會成為一個擺設。



因此在歷史上,卻月陣匆匆問世之後,也很快走向消亡,雖然這個陣型雖然佈局完美,但在戰場上的實用性真的太受限制,除非對手出於迫不得已的形勢,急需儘快消滅自己;或者自己在特殊的地理位置下阻擊對手,而對手必須要從這裡經過,否則卻月陣難有實現的價值,以至於在南北朝劉宋政權過後,這一套陣法只能出現在歷史書中,而不能出現在現實中。

但是要特別強調的是,卻月陣雖然曇花一現,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卻有一個人對卻月陣進行了修改,並再一次投入到使用當中,這個人就是太平天國時期的湘軍首領曾國藩,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出於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考慮太平天國中期太平軍的水師已經消滅殆盡,太平軍失去了在長江流域的制水權,因此駐軍湖北的曾國藩制定出了水陸軍沿長江向東發起攻擊,堅決不脫離水路的作戰方針,即湘軍陸軍沿長江向東,湘軍水師則在長江中緊靠陸軍,每到長江沿岸的太平軍守衛的城市,湘軍就選擇陸地三個方向展開包圍,另一面水路由水師進行封鎖,然後等待被包圍的太平軍和太平軍援軍主動向湘軍發起攻擊,由於太平軍無法控制水路,因此作戰中的湘軍始終無法遭到包圍,反而可以通過水路得到源源不斷的支援,在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自然佔到了先機,攻九江、滅安慶,最終攻克天京,靠的就是這條方針!



當然曾國藩也曾經嘗試脫離這一套陣法,企圖遠離水路深入內地,結果在1858年就發生了著名的三河鎮之戰,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領湘軍精銳部隊6000人脫離長江水路進入安徽內地,結果直接遭到十幾萬太平軍的包圍,由於脫離了水路,在內地作戰太平軍完全把人數上的優勢發揮了出來,而湘軍最拿手的水師在這一帶卻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遠在幾百裡外遙遙相望,最終失去任何支援的李續賓和他的6000精銳全軍覆沒,也間接造成了曾國藩不再敢另外嘗試,又從新回到了老路上。


遼寧資深球迷


卻月陣與圖中描繪的形狀差不多,大致就是一個半弧形的類似彎月的軍陣。這個陣之所以能夠打敗北魏輕騎兵,說到底還是靠的2點——首先背靠黃河並擁有水面控制權,其次是裝備了大量巨型弩炮。

第一個有利條件其實是“地利”。由於背靠河岸,劉裕可以不必擔心側後遭敵人包抄(北魏騎兵只能望水興嘆)。同時,晉軍(當時劉裕尚未建宋)主力仍待在停泊於河上的戰船裡,隨時準備掩護和接應登陸部隊——卻月陣距離河岸僅百餘步,晉軍弓弩手(不排除船上也配有一定數量的巨型弩炮)完全可以對岸上友軍進行“火力支援”。

第二個有利條件就是晉軍裝備的威力巨大的遠射弩炮。這種巨型弩數量多達上百張,裝載於特製的戰車上(戰車本身就有防禦騎兵衝擊的作用),每輛弩炮車的運輸、操作都需要20名士兵共同完成。由於動能大、射程遠,再加上卻月陣所在位置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非常適合晉軍發揮弩箭的殺傷威力。

當然,劉裕本人出色的指揮才能、麾下精兵強將(北府兵為主體)的訓練有素,以及敵方的輕率進攻也是卻月陣得以大顯神威的重要條件。

但正如硬幣有兩面,卻月陣也存在若干致命軟肋和弱點——首先是隻能防禦而無法用來發起主動進攻。卻月陣所用弩炮的運輸(主要靠人力)、調試安裝和部署都需要時間,而且效率和速度上遠趕不上機動靈活、來往如飛的敵方騎兵。劉裕就是利用水上優勢靠戰船運送巨型弩炮實施戰場機動的,如果棄舟登岸深入北方內陸作戰的話,恐怕這些笨重的“大殺器”走到半道就會被對方輕騎兵截殺殆盡。

事實上,劉裕佈置卻月陣之前,就是先派人上岸擺放戰車並樹起一杆用白色鳥獸羽毛編織的令旗(白毦)。由於晉軍舉止古怪,魏軍感到疑惑所以按兵不動(中了劉裕的“疑兵計”),直到對手將卻月陣部署停當才恍然大悟,但為時已晚。

其次,卻月陣對地形要求太苛刻——防禦面不能太寬廣(會嚴重影響弩炮的射擊頻次和殺傷密度),也就是說側後一旦遭包抄攻擊整個陣就會因前後夾擊、腹背受敵而方寸大亂。佈陣所選位置的地勢要便於發揚火力,如果對手佔據了制高點或者有天然屏障(比如樹林、山丘)保護,晉軍弩箭的殺傷力都會大打折扣。

另外就是必須注意一點——使用卻月陣不能靠孤軍奮戰,而一定要有強大預備隊在後方策應、隨時支援。比如前面弩箭不夠了,後面要及時供應。前線被打開缺口,後方要趕緊派部隊頂上去。萬一整個陣守不住了,後方部隊也要及時接應和救援。


網言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太特殊了,難以複製。

卻月陣:在距水百餘步之處用戰車百乘佈下弧形“卻月陣”,兩頭抱河,以河岸為月弦,每輛戰車設置7名持杖士卒,共計700人;佈陣後,再派2000士兵上岸接應,並攜帶大弩百張,每輛戰車上各加設20名士卒,並在車轅上張設盾牌,保護戰車。因為“卻月陣”是弧形,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弧形可以分散受力點的力,有著良好的抗衝擊能力;陣內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殺傷力非常強;同時陣內士兵背水為陣,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後生”的效果。

第一:必須掌握水面控制權

卻月陣的前提是你有水軍且控制河道、湖泊的控制權,這樣才可以能退能進,能攻能守。

一旦敵人太強,你可以上船逃命,騎兵是下不了水的。

同時,背靠河道,補給和援軍沒有任何問題。

總之,只有要水軍,卻月陣就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請問中國北方有幾條河?

難道你所有作戰都圍著河嗎?這又不是威尼斯?

第二:以戰車為核心

但戰車不是坦克,只能在平原作戰。中國除了華北有較多平原,其他地方不具備戰車作戰條件。

在山地、沼澤、叢林地形,戰車寸步難行,無法使用。

第三:是被動防禦捱打的陣型

因為不能遠離河道,卻月陣其實只是被動防禦騎兵衝擊的方法。

說難聽了,就是我站著任由你打。

這是極端被動的方法,即便能夠殺傷一些騎兵,意義不大。

因為你總不可能永遠不離開河道,騎兵也不會傻到去碰鐵板。

總之,卻月陣可以說是特種作戰方法,只適合在華北平原地區少量河道邊的作戰,而且還是被騎兵攻擊下無可奈何的防禦而已。

這也是為什麼卻月陣美譽流傳下來的原因。


薩沙


實際上大部分步兵方陣都有防騎兵的功能。

重騎兵強衝重步兵方陣更是沒腦子的行為。史上更是基本沒有相關成功的戰例。

騎兵的可怕在於機動性 ,也就是隨時可以出現在對手的薄弱環節,集中力量突破。騎兵一但停下來,就會變得不堪一擊。

近代火槍時代實通用的空心防騎兵方陣,其實就是步兵反騎兵方陣的集大成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