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爲什麼又叫「紫禁城」?

黃書包


1925年之前,故宮被稱為“紫禁城”。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它是明成祖朱棣於公元1406年開始建造的。那時候,朱棣是集中了全國的工匠大師,徵調了二、三十萬民工,經過十四年的建設,建成了這組規模宏大的宮殿組群。

到了清朝以後,紫禁城繼續作為帝王的宮殿沿用,雖然在此後的使用中有部分的建築經過了重建和改建,但整個宮殿在總體佈局上基本上沒有變動,維持了建造時的樣子。

紫禁城前後有明、清兩代24位皇帝在這裡居住。1911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宮殿本來應該全部收歸國有,但是按照當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宣佈退位的清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被允許“暫居宮禁”,也就是“後寢”部分。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徹底把溥儀逐出了宮禁,同時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全部接管了故宮。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並宣佈對外開放。

故宮為什麼被稱為紫禁城呢?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說中,古人根據對太空天體的長期觀察,認為紫微星垣居於中天,而且位置永恆不變,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宮謂之紫宮,正是“紫微正中”之紫。

皇帝認為自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就有了“真龍天子”的說法;而他們所居住的皇宮,是天地之中,相當於天上的紫宮。皇帝們希望自己身居在紫宮,可以施政以德,四方歸化,八面來朝。他們更希望自己像天帝一樣,把江山坐穩坐牢,實現永遠統治的目的。

紫禁城的“禁”則指皇室的居所,是尊嚴無比的,更是嚴禁侵擾的。每回走在故宮,人們都會感受得到它的佈局謹嚴,秩序井然。故宮裡的片瓦寸磚都遵循嚴格的封建等級禮制,這也反映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所以在封建皇帝統治的時期,普通的百姓是不能靠近紫禁城的。“故宮深似海,禁衛堅如鐵”這句話,是那時候故宮情狀的真實寫照。


文蹤旅跡


紫微垣

皇家的宮殿為什麼要叫紫禁城?先來說說一點點天文方面的知識,我國古代天文學用星官來對星區進行分組,而星官之中就有三垣(yuán),所謂三垣就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這其中的紫微垣處於北天的中央位置,古代北方為尊,故而君王坐北朝南一說,所以紫微垣也被稱為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而天帝居住中央位置地方當然就不能隨意出入,所以就被稱為了紫禁。而皇帝作為天帝在人間的代言人,其居住的地方當然也是不能隨意出入,所以也被稱為紫禁。北京故宮作為一座城,故而稱為紫禁城。



紫字還是蠻尊貴的

紫這個字和帝王掛鉤的地方還有蠻多,比如紫宮、紫極都可以用來表示天帝居住的宮殿,紫宸也可以用來作為帝王的代稱,紫氣則是帝王或者聖賢的專屬品。

還有紫字就和神仙掛鉤的地方也是蠻多,像是紫皇、紫清等等。總的來說和紫這個字組成的詞語,有蠻多都是含尊貴的意思。


淡看天上月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宮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規模稍大。新修的北京城周長四十五里,呈規則的方形,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

“紫”代表天上的紫薇星,是天帝的居所。五行屬土。主管官位、威權。古來的研究者都把紫微星當成"帝星",所以命宮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紫微星又稱北極星,紫微在七政四餘裡面表逢凶化吉,逢吉更吉。

“禁”代表皇帝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同時也是在警示皇帝。要禁止一些不良嗜好。“禁”字也更像是紫禁城的一張平面圖。所以,“禁”字用的極好。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凹”字行的城闕,在東西闕樓上南北各兩座重簷攢亭一座,沒座亭上都有鎏金圓頂一個,中和殿、交泰殿、欽安殿上的鎏金圓頂構成北斗七星的形狀。角樓又跟景山、鼓樓、鐘樓構成北斗七星的形狀。所以,北京城和紫禁城都是天上星星在地上映射,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最好的體現。而皇城則像是“心”的形狀。故宮確實是人類的瑰寶,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向保護過這一文物的人致敬。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國服plu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