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去世後被葬在了上海萬國公墓,許廣平和朱安去世後又葬在了哪裡?

漁樵侃史


魯迅有兩個妻子,一個是原配妻子朱安,另一個是魯迅的學生許廣平。

妻子朱安

朱安是一個傳統的女人,祖上做過知縣,而朱安是個賢妻良母的典型,性格溫和,為人大度,魯迅的母親正好喜歡朱安這樣的兒媳婦。在1901年,兩個年輕人都素不相識的情況下,雙方父母做主,定下了婚。因魯迅要去日本留學,所以二人的婚期一拖再拖。


直到1906年,魯迅正在日本組織文學活動,收到消息說母親生病,趕回來之後才發現是一場騙局,目的是與朱安成婚。成婚以後,魯迅並沒有入洞房,而是去書房住的。之後,朱安就開始了她長達幾十年的守活寡的生活。和魯迅只是相敬如賓,並沒有魯迅所追求的那種愛情。


1923年,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反目,朱安放棄了回孃家的想法,毅然決然跟著魯迅和婆婆去了北京,家裡的大小事務都是由朱安管著,給婆婆養老送終。而得知許廣平懷孕之後,朱安表現也很平靜,畢竟愛屋及烏,那是魯迅的孩子也是自己的孩子。

1936年,魯迅去世,朱安和婆婆的生活主要由許廣平和周作人接濟,周母去世以後,朱安就不再接受周作人的幫助了。此後加上抗戰的爆發,許廣平也沒法給她生活費了。朱安自己在北平生活更為艱苦了,常常捱餓,飢一頓飽一頓。



1947年6月29日,朱安去世,她去世前遺願就是能夠葬在魯迅墓的旁邊,但是她後來被許廣平葬在了魯迅母親的旁邊,並且沒有墓碑。

許廣平

她是魯迅的學生,1925年,第一次給魯迅寫信向他求教問題,並得到了魯迅的熱情回答。後來她經常向魯迅求教。後來二人在廣州相逢,1927年因為反動派的大肆屠殺,二人離開了廣州,去了上海。同年十月,二人同居。



1936年魯迅病逝,許廣平繼續就在上海,保護魯迅的創作遺物,抗戰爆發時,她也被日本人迫害,輩受折磨,後來被保釋。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因為某件事,心臟病突發去世。


她去世前曾立下囑託,希望不要保留自己骨灰,許廣平並沒有墓地,也沒和魯迅葬在一起。


消失的月光


魯迅先生病逝於1936年10月19日,去世的前一日,先生坐在人們熟悉的那張藤椅上,手裡夾著煙,先生的日本朋友內山完造回憶說:“看到他手裡的煙,我勸她別抽了,他又吸了幾口,終於把煙扔掉了。”

魯迅先生最初葬在上海西郊萬國公墓,從照片上看,小而樸素。知名藝術家和作家陳丹青在《笑談大先生》開篇這樣描述魯迅的墓碑:“記得魯迅初葬的那塊碑,字體拙樸,筆鋒轉折竟有魯迅手書的圓潤而內斂,誰寫的呢,動問海嬰,原來竟是他七歲喪父時,由母親扶持著,一字一字親手寫成的。” 1956年,推崇先生的新政府將魯迅之墓遷於虹口公園,就是今天的魯迅公園,墓碑由毛澤東親筆題寫。

魯迅去世11年後,他的原配妻子朱安女士也在北平離世。許廣平和家人、朋友一道安葬了一生淒涼的朱安。魯迅去世後,魯迅母親和朱安一直由魯迅弟弟周作人奉養,母親去世後,因為魯迅與周作人不睦,所以朱安拒絕了他的供給。據說,晚年朱安生活悽慘,是在貧病交加中去世的。

朱安一輩子沒有與魯迅在一起,臨終時,她提出了一個要求:死後回江南與大先生(魯迅)葬在一起。這是一個可憐女性卑微的要求,但就是這樣一個請求,也未得到滿足。據說是周家有人不同意,究竟是誰,不得而知——當時查閱資料看到這裡,我哭了,為朱安,也為那些善良、無助和卑微的生靈。

沒有發現魯迅與朱安的合影,姑且以這張照片代替吧

據《海淀文史》記載,魯迅母親魯瑞去世時葬在海淀四季青板井村周家墓地,許多人都說朱安後來葬在婆婆身邊,但此說缺乏照片、影像、人物和實物證據,只是傳說而已——朱安究竟葬在哪裡,無人知道。

至於許廣平,作為官方認可的魯迅夫人,在1949年後地位尊隆,有許多社會兼職。但在許廣平內心也有一個隱痛,那就是她與魯迅的關係,畢竟中間還隔了一個朱安,周家認可的魯迅妻子,周家長媳。出於這種考慮,1968年許廣平去世前留下遺囑,不保留骨灰——這樣就避免了不能與魯迅合葬的尷尬。

看得出,這是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他們心中也有隱痛

但事情還是有了一些轉機,細心的周恩來瞭解此事後,指示有關部門取出許廣平少量骨灰,撒在魯迅墓前的小樹旁邊——這種兩全其美的辦法也只有總理能想出來。


民國年間那些事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先生,於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葬禮現場千人弔唁,萬人長街送行,最後葬在了上海萬國公墓,時年55歲。

題中的朱安和許廣平,是魯迅的兩任妻子,朱安比許廣平整整大20歲。

一、原配朱安

朱安生於1878年6月,她性格溫和、為人大度,是賢妻良母型的,是魯迅母親喜歡的類型。所以在1901年,雙方父母為他倆定下了婚事。

朱安大魯迅3歲,”女大三抱金磚”的說法,沒有給朱安帶來好運。已經23歲的朱安,在那個年代已經算是晚婚啦,偏遇魯迅在日本求學。

5年後,在魯母的策劃下,用患病的消息騙回了魯迅。

婚禮儀式是舉行了,可魯迅並不願意這門親事,因此並未圓房。

可憐的朱安有名無實,過著與魯迅相敬如賓的生活,終其一生侍奉魯母,直至魯母病逝。

魯迅病逝後,先由許廣平負責魯母與朱安的生活費用,是魯迅的版權版稅所得。誰知第二年就發生了抗戰,失去了聯繫,只好由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奉養。

1943年,魯母也離開了人世。因為魯迅與周作人不和,朱安便拒絕了周作人的供給,晚年過著悽慘的生活。

1947年,孤苦伶仃的她,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

她臨終前的唯一要求,是與魯迅同葬。結果,她最後這個要求並沒有得到滿足,她被葬在了魯母的旁邊,連墓碑都沒有。真為這個可憐的女性鳴不平。

二、許廣平

許廣平原是魯迅的學生,廣州生人。

1925年,27歲的許廣平寫信向魯迅求教問題,並得到魯迅的熱情回答。

後來經常求教,在書信往來中,二人產生了感情,後來魯迅去了廣州與之相逢。

1927年,反動派在廣州大屠殺,二人便從廣州來到上海定居、同居。魯迅此時已經46歲,許廣平也29歲。

又一個大齡女青年。

二人生有一子,名叫周海嬰,魯迅病逝時,只有7歲,是魯迅唯一的後人。

魯迅病逝後不久,抗戰爆發,留在上海保護魯迅創作遺物的許廣平,受到了日本人的迫害和折磨,後被保釋,獲得自由。

1961年,許廣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於1968年,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70歲。

許廣平在去世前曾留下遺囑,死後不保留骨灰,這樣做可以避免不能與魯迅合葬的尷尬。

周恩來得知後,還是指示有關部門留取少量骨灰,撒於魯迅墓前的小松樹旁,既尊重了死者,又肯定了許廣平的地位。

朱安是父母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甘願過那種有名無實的生活。

本來是正妻,卻沒有享受到魯迅的遺產,反而忍飢挨餓,在貧病交加中過完了悽苦的一生。

許廣平是敢於追求幸福的新女性,不顧年齡的巨大差異,不管有無名分,只想過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由於有朱安的存在,她在周家不被認可。

兩個不幸的女人,一個有名無實,一個無名又無分,最終都沒有葬在自己男人的身邊。


有書共讀


1936年10月19日,一代文豪,中國新文化革命的先驅魯迅先生(1881一一1936),在上海病逝,享年56。



《魯迅先生去逝前十一天留影》、

魯迅病逝後,上海各界代表五千多人送葬,先葬在上海西郊的萬國公墓,後遷至虹口公園。

魯迅先生一生有兩個妻子,而兩個妻子最終都沒有和魯迅先生合葬。為什麼沒有合葬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朱安》,

魯迅的原配夫人叫朱安,是魯迅先生的母親為魯迅先生訂的親,魯迅先生拒不認同,1906年,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先生突然接到母親病重的信,急忙趕回家,原來是母親詐病騙魯迅回家被迫魯迅和朱安完婚,被迫無奈,魯迅和朱安完成了名義上的婚,婚後魯迅先生繼續到日本留學。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國,在家鄉紹興府中學教書,從此以後魯迅先生走上了教育救國的道路。而朱安則成了父母包辦婚姻的犧牲品,儘管魯迅先生對朱安體貼關懷,相敬如賓,但朱安的命運還是非常的孤獨。在封建禮教統治下的舊中國,魯迅先生如果違母命,休了朱安,就等於是親手殺了母親和朱安。被迫無奈的魯迅先生只好隨了母親和朱安的願,和朱安保持名義上的夫妻,這也就是魯迅先生沒和朱安離婚的原因。而朱安則一生留在魯迅先生母親的身邊,和魯迅先生的母親相依為命。1943年,魯迅先生的母親去世,1947年朱安去世,因朱安是周氐家族明媒正娶的長媳婦,且一生陪伴魯迅母親,朱安去世後,被葬在北京海淀四季青板井村的周家墓地。



《魯迅先生和許廣平的全家福》,

魯迅的第二任妻子是許廣平。有一天,在北師大任教的魯迅先生收到學生許廣平的求教信,認為許廣平提出的問題很有探討性,就給許廣平寫了回信,一來二去,兩人成了至交,魯迅先生還曾保護過因參加領導學生運動,被軍閥政府通輯的許廣平。許廣平對魯迅先生非常的崇拜。由於魯迅先生今常發表批判政府的文章和演說,受到了當局的排擠和軍閥政府的通輯。‘1926‘年魯迅先生不得不離開北平南下,到國民革命的發源地一一廣州,尋求救國之道,而許廣平也因積極參加領導學生運動被當局通輯,於是許廣平衝破封建禮教,追隨魯迅先生到了廣州教書,不久蔣介石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和工農群眾,廣州也到處籠罩著恐怖的腥風血雨,魯迅先生也被軍閥政府通輯,不得己魯迅先生又從廣州到了上海,1927底,許廣平也到了上海,兩人同居在了一起,許廣平成了魯迅先生真正意義上的妻子,而非名義上的妻子。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由於許廣平冒著生命危險的無私付出,才成就了一代文豪,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魯迅先生。


《國民黨當局查禁魯迅先生著作的密令》,

1930年,魯迅先生因發起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參加左冀作家聯盟活動,被國民黨當局通輯,書也被查禁,魯迅先生和許廣平只好冒著生命危險秘密活動,躲避特務的暗殺和追捕。其間,魯迅先生的大量手稿校對、修改、翻譯、送出版發表等基本工作幾乎都有許廣平承擔。並負責接待魯迅先生秘密會見的進步人士。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病逝。魯迅先生去逝後,許廣平整理發表了大量魯迅先生遺作。1937年11月上海淪陷,許廣平因保護魯迅先生的遺稿,遺物留在了上海,並切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底被日本憲兵抓捕,受到了日本憲兵殘酷的嚴刑拷問,但許廣平什麼也沒出賣,1942年,日軍不得不放了渾身刑傷的許廣平。出獄後的許廣平,繼續從事秘密的抗日救亡或收集、整理、保護魯迅先生遺作遺物活動。抗戰勝利後,許廣平一面整理、校對、翻譯出版魯迅先生的遺著,一面和馬敘倫等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中國民主促進會。並且積極的參加領導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活動。新中國成立後,許廣平曾擔任國家重要的領導職務,1956年,許廣平把用生命保護下來的魯迅先生遺作遺物,無賞的捐給了國家。1968年,許廣平突發心臟病去逝,根據許廣平生前的遺言,許廣平遺體火化後,骨灰撒在了各地,只有小部分骨灰,有周恩來總理作主,撒在魯迅先生墓前!

歡迎指教,點評


鷹x眼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因胃病在上海去世,享年55歲。魯迅去世後,被葬於上海的萬國公墓,葬禮當天,有五千多人自發來到現場弔唁,數萬人在長街上為先生送行。

魯迅一生有兩任妻子,其中原配是明媒正娶的朱安,第二任妻子是魯迅曾經的學生許廣平。魯迅去世前,朱安和魯母就一直生活在北平,生活費大都由魯迅自上海郵寄過來。當年魯迅10月19日去世,22日出殯,他母親和朱安都未能趕來上海,成為遺憾。

魯迅去世後,他的作品版權在法律上全歸妻子朱安所有,朱安因不識字,且從內心尊敬魯迅,於是將版權委託給許廣平處理,許廣平負責按時給她和魯母寄一些生活費。

魯迅去世後的第二年,抗戰全面爆發,北平、上海相繼淪陷,通訊中斷,朱安和魯母自此再沒有收到過上海的來信,只能依靠周作人的賙濟為生。1943年,魯母去世後,朱安念在魯迅與弟弟周作人不和,從此不再接受周作人的供養,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每日只能以稀飯、醃菜度日。

這樣的生活堅持到了1944年,朱安實在沒錢吃飯了,無奈之下只好打算將魯迅留在北平的藏書出售,結果剛放出消息,遠在上海的許廣平就登報表示反對:“按魯迅先生終身從事文化事業,死後舉國哀悼,故其一切遺物,應由我全體家屬妥為保存,以備國人紀念……如魯迅先生在平家屬確有私擅出售遺產事實,廣平等決不承認。”

之後,許廣平派魯迅的學生唐弢和劉哲民趕赴北平,勸阻朱安,他們在西三條的魯迅故居里,對朱安說:“先生的遺物屬於整個民族,你應該妥善保存,而不是賣掉。”朱安此時已過了一年多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身體瘦到嚇人,她激動地喊道:“你們總說這是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可我也是魯迅遺物,誰來保存保存我呀?”

朱安雖然心中有氣,不過還是打消了賣掉藏書的計劃。抗戰勝利後,長期忍飢挨餓的朱安已經百病纏身,最終於1947年6月去世,去世前她對前來看望的人說希望自己能夠葬在大先生(魯迅)墓旁。但最終她還是被許廣平葬在了西直門外保福寺處的魯母墓旁,沒有墓碑。

許廣平在魯迅去世後,一直帶著孩子周海嬰生活在上海,解放後來到北京工作和生活,1968年去世,去世前許廣平遺囑不保留骨灰,所以許廣平是沒有墓地的,最終歸於塵土。


漁樵侃史


1936年,魯迅病逝葬於上海萬囯公墓。遺產由許廣平管理,原配朱安和婆婆的生活開支從遺產中劃拔,由許廣平從上海寄給。日本侵略後,因通信和其它原因中斷供養,二人隨周作人上北平,一切生活由周作人負責。

周母去世後,朱安堅持不再要周作人供養,生活陷於貧困,不得已要賣魯迅遺物,被許廣平阻攔。後貧病交加,死於1947年,被許葬於北京魯母身邊,沒能實現和魯迅合葬的夙願。

許廣平解放後加入共產黨,和兒子周海嬰一起生活。1968年,許廣平突發心臟病在北京去世。她留下遺言,不保留骨灰。幾十年後,許廣平的後人在上海福壽園為其隆重舉行了墓碑落成典禮。一段歷史讓人感慨萬千。在許廣平的墓碑上,寫著這樣的碑文:魯迅夫人,中國共產黨員,祖籍福建,出生於廣州高第街許地。中國20世紀婦女運動的先驅與領袖人物之一,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副主席、秘書長,全國婦聯副主席,文聯副主席……


顏施君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後來改名周樹人,而我們之所以稱周樹人為魯迅,是因為他在1918年以“魯迅”這個筆名發表的《狂人日記》影響實在太大,所以人們便習慣稱他為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在中國的影響十分巨大,小時候我們讀書讀到課本里面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至今仍耳熟能詳。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先生在韓國和日本的影響力似乎更加巨大,這些國家,包括一些西方國家,都稱魯迅先生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這種美譽可不是隨隨便便能得到的。

魯迅先生一生之中有過兩個女人,一個是夫人朱安,另一個是同居愛人許廣平。

朱安(1978-1947)比魯迅先生大三歲,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紹興人。朱安的祖父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所以朱安雖不及大戶人家的小姐那樣讀書識字,但也通情達理,性格溫和,是那種典型的舊社會好女性。

魯迅是家裡的長子,所以周母一直把兒子的婚姻大事看得很重,1901年,也就是魯迅20歲的時候,周母在未經過兒子同意的情況下,貿然去朱家提親,結果雙方父母對彼此的家庭都很滿意,在未婚姻雙方當事人知曉的情況下,兩家人就確定了魯迅和朱安的婚姻關係。後來由於魯迅赴日留學,直到1906年,魯迅才被家人騙回家完婚。

這樁婚事對於朱安來說,是一生痛苦的開始;

對於魯迅來說,也是除了魯迅兄弟失之外,魯迅人生中最大的打擊了。

△朱安

魯迅並不愛朱安,魯迅是新青年,朱安是舊婦女,這樣的兩個人哪裡擦得出愛情的火花。魯迅之所以娶朱安,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那個特殊時期,是不可能完全擯棄的。魯迅在結婚之後不久就又去了日本,從那時候開始就一直是魯迅在外,朱安獨守,聚少離多。在今後幾十年的時間裡,他們就這樣維持著名義上的夫妻關係。

這樣的兩個人都是很痛苦的,對朱安而言,封建禮教的束縛註定她不會去反抗,她只會獨守空房,默默地等待,雖然她知道到頭來可能還是一場空;對魯迅而言,這幢婚事不是他想要的,但是他無法擺脫她母親的意願。魯迅曾今說過一段話就可見一斑:

她(朱安)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送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負有一種贍養的義務,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在周母去世之後,魯迅之所以依然沒有與朱安解除婚姻關係,是因為他很同情朱安,沒法與之相守終生,如果再與之解除婚姻關係,那朱安肯定是沒法再活下去的。所以不管後來魯迅與許廣平怎麼樣,魯迅都保留了朱安的名分,並每月提供生活費給朱安。

△魯迅

魯迅於1920年進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職於國文系,在1923年的時候,魯迅遇到了一個剛剛入學國文系的女學生,她就是許廣平(1898-1968)。許廣平是廣東人,參加過“五四運動”,熱愛新文學,是一個進步青年,她對於魯迅是特別地崇拜,兩人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也因為共同的愛好,有過很愉快的師徒經歷。1927年,魯迅前往前往廣東中山大學任教,許廣平成為了他的助手和廣東話翻譯,就在同年的十月,二人同居,並於1929年生子周海嬰。

1936年10月18日,魯迅因勞累過度導致的胃疾綜合徵發作而去世,葬於上海萬國公墓。魯迅一生著作頗豐,再加上生前任教期間多有積蓄,所以留下一些財產和著作版權。朱安知道自己什麼也不懂,再加上她知道許廣平有魯迅的孩子,於是她便主動放棄了遺產的繼承權,將所有的遺產都給了許廣平,許廣平則負責每月給朱安寄生活費。

△魯迅、許廣平及兒子周海嬰

晚年的朱安孤獨地生活在北京那座魯迅生前置辦的四合院裡,唯一讓朱安欣慰的就是許廣平的兒子周海嬰。對於周海嬰,朱安視如己出,疼愛有加,更是將他當做自己的香火繼承人。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獨地去世了。在朱安去世前,朱安曾希望與魯迅合葬,但是她最終被葬在了北京西直門外的保福寺,沒有墓碑也沒有墓誌銘,一生凡六十年,卻過了四十多年的孤苦生活。

許廣平一生最大遺憾莫過於得不到魯迅法定妻子的地位,對於魯迅她是愛的,對於朱安她是同情加敬重的,所以她不鬧,她知道她得到了愛情,她不能再要求更多。也正因為如此,1968年許廣平在大運動之中因為保護魯迅的作品被迫害致死,在過世之前她就叮囑後人,不要將自己的遺體埋在魯迅身旁,將她的屍體燒成骨灰灑在大地上。


魯迅一生當中的兩個女人,一個得到了婚姻,一個得到了愛情。

就像魯迅先生書中寫過的一句話: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我也可以說,在魯迅的人生裡有兩個女人,一個是老婆,另一個也是老婆。


圍爐煮酒話春秋


歷來只有新人笑,有誰知道舊人哭。鳩佔雀巢,朱安為周家盡孝道了,周作人接濟朱安還是有良知的表現,而許廣平做的不仁不議,魯訊當是的收入很高,周海嬰還和政府打官司索要出牌費,這母子太愛錢了,


賈永成4


魯大爺就一個夫人,原配朱安。朱被打入冷宮了一生。許小姐與魯大爺沒有婚姻關係,是同居關係。魯大爺西方接引後,朱安晚年貧病交加生活困難,魯大爺的財產版稅都控制在許小姐手裡。朱臨終前還向許小姐表達了希望與他們葬在一處的意願。許自知不是明媒正娶的太太,不適與魯大爺合葬,自願拋灑骨灰,算是明智之舉。朱安被安葬在魯大爺之母一處。隨著三位的離世,他們之間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隨風而逝了。


南開小胖


說許廣平小三上位的,真不瞭解那個時代,男人是可以納妾的,只是作為魯迅先生的位子,可能有些不妥,但那的確是真愛。許廣平追的魯迅,堅持一段時間後,魯迅也愛上了這個學生,在魯迅回憶錄裡有的,“好吧,你贏了。”就出自回憶錄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