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能吃豆腐嗎?

綠色旗幟


能吃!之前看了許多文章,大部分都說痛風不能吃豆腐,這說法不贊成。痛風患者是可以吃豆腐和豆漿等豆製品的,為什麼?

首先,痛風是一種單鈉尿酸鹽沉積所致的晶體性關節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尿酸排洩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性疾病。痛風可併發腎臟的病變,嚴重者可引起關節破壞、腎功能的損害。所以要積極降尿酸,減少和避免痛風的發生。降尿酸可以通過控制高嘌呤飲食,減少嘌呤的攝入,大量喝水,鹼化尿液促進尿酸的排洩。

飲食控制往往有不少的誤區,常聽人說,尿酸高了,凡是海鮮的蝦子也不能吃,豆製品不能吃,但這些觀點是錯誤的。按嘌呤的含量高低,食物分為高嘌呤食物、中嘌呤食物和低嘌呤食物。飲食建議多吃低嘌呤食物,少吃中等嘌呤食物,不吃高嘌呤食物。少喝長時間燉煮的肉湯、魚湯、雞湯等,禁喝啤酒。低嘌呤食物(嘌呤含量<0.05%):五穀雜糧類、奶類、蛋類、、蔬菜水果;中嘌呤食物(嘌呤含量0.05%-0.15%):蝦、螃蟹、豆腐、豆漿、肉類、銀耳、花生、腰果,

雞肉、鴨肉等禽肉、魚類等,不建議飢餓療法,中嘌呤食物痛風患者要適量攝入;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0.15%):動物內臟、帶殼海鮮、沙丁魚、乾貝、鳳尾魚、蛤蜊、帶魚、豆類、紫菜、麥芽、肉汁、香菇等。黃豆為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0.22%(每百克食物含218mg),這樣的高嘌呤豆類少吃,因此建議不吃黃豆或少吃,但並不是與黃豆有關的豆製品就不能吃,要看嘌呤值!經加工成豆製品其嘌呤值降低(如豆漿0.063%、豆腐0.069%),豆製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記住了,除了多吃低嘌呤食物牛奶、蛋類、新鮮蔬菜、水果,還要適當吃豆製品。豆腐是補充優質植物蛋白的中嘌呤食物,適當食用均衡營養也是不錯的,並不是網上說的豆腐不能吃。再次重複:放心吧,豆腐可以吃


藥事健康


痛風患者要控制血尿酸的濃度,儘管人體自身產生的內源性尿酸佔三分之二,外源性佔三分之一,血尿酸高,並不完全是吃導致的,食物就佔三分之一。

痛風是高尿酸血癥持續存在的結果。當體液中的尿酸鈉持續處於飽和狀態時,在某些條件的激發下,如勞累、酗酒、飲食不節、大魚大肉水產海鮮動物內臟高嘌呤攝入導致血尿酸增加、局部受涼、激動、緊張、高應激狀態、疲勞、運動過度等等,就會導致體液中溶解的尿酸鈉進入過飽和狀態,形成尿酸納結晶,沉積在關節、腎臟和人體的其他組織中,之後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生化過程,引發炎症反應,從而誘發痛風性關節炎、痛風性結節和痛風性腎病等疾病。所以說吃一頓高嘌呤的食物,無異於注射高濃度的尿酸,所以飲食的嘌呤也要注意攝入。

但是痛風膳食配餐的三低兩多:“低熱量、低脂肪、低嘌呤、多飲水、多堅持”,裡面對於嘌呤的限制是放在第三位的。

合理的熱量和平衡的營養才是“王道”,痛風膳食和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配餐的第一原則就是:限制總熱量。是正常人推薦熱量的八折攝入,比推薦量低300到600大卡左右。通過每天的運動,把體重減到正常水平,非常重要。 因為如果僅僅限制嘌呤攝入,而忽視總熱量,饅頭米飯水果吃多了(都是低嘌呤)也會碳水化合物超標轉化脂肪,越來越胖,反而對痛風控制不利。如果總熱量和三大產能營養素均衡攝入不超標,減少300到500大卡的熱量攝入,畢竟吃進去的嘌呤是外源性,只佔20%到30%,在控制總熱量的前提下,你又不會吃很多,偶爾吃一些可口的瘦肉雞肉,豆腐等,也無傷大雅。

傳統的低嘌呤飲食將動物內臟、海鮮、肉類、酒、豆製品等高嘌呤食物均列為痛風患者的禁忌。近年很多臨床及流行病學研究進一步評估了飲食對痛風的影響,明確了動物內臟、紅肉、高嘌呤的海鮮、酒等是痛風的危險因素,儘量避免。而適量禽類、富含嘌呤的蔬菜和適量豆製品(不要大量喝豆漿)對痛風的影響不大。

限制嘌呤攝入主要是限制動物嘌呤的攝入量,而富含嘌呤的蔬菜由於並不明顯增加血尿酸水平,且在健康人體中攝入蔬菜與血尿酸水平及腎結石發病風險的降低有關。2012年ACR痛風指南鼓勵痛風患者攝入新鮮蔬菜。

豆類及豆製品(如豆腐腦、豆腐等)是亞洲的傳統食物,以往認為屬高嘌呤食物,建議痛風患者避免食用。目前研究則發現攝入豆類和豆製品是痛風的保護因素,其可能的機制與豆類促尿酸排洩作用有關。此外,豆類及豆製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可彌補限制紅肉攝入帶來的蛋白質攝入減少,還可降低冠心病的發病風險。因此痛風患者可增加攝入豆類和豆製品。豆腐,豆乾,豆皮等豆製品,在加工過程中,去除了豆漿裡大部分嘌呤,嘌呤是水溶性的,在製作豆製品,豆腐,豆乾,豆皮過程中,水分要去除很多,也就去除了很多嘌呤。每天攝入100克豆腐是安全的。但不要大量喝豆漿。每天喝一杯豆漿,在總熱量不超標的前提下是可以的。

關於痛風病人不能吃豆製品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已久。在電視的尋醫問藥欄目中,經常可以看到某專家斬釘截鐵地斷絕了某患者想嘗試豆製品的念頭,在某綜藝節目的知識問答中,豆製品也列入痛風患者飲食的“黑名單”。通過媒體的傳播,看來,這種說法已經家喻戶曉了吧?

其實在“食物嘌呤含量表”裡面,豆製品只是處於需要限量的警示級別罷了。其實,有關學者研究測定食物的嘌呤含量,發現大部分豆類的嘌呤含量並不算太高。而另一個常見的現象也可以幫助豆製品“洗脫罪名”:素食的和尚為了保證蛋白質的供應,首選的食品就是豆類,在素食文化中豆製品的食物幾乎是要頓頓不離的,而事實上,和尚患痛風的比例很小。由此可見,將豆類和豆製品視為“洪水猛獸”並不合理。

但是,在選擇豆製品時,痛風患者可以放心選用豆腐,每天一個小手掌大小的豆腐,100克是可以吃的,前提是總熱量不超標。但不能大量飲用豆漿,一天喝五六杯豆漿當水喝是不可以的。原因在於嘌呤是水溶性強的物質,在製作豆腐時,豆中的嘌呤已“隨波逐流”排走了,成品的豆腐中嘌呤含量已經變少了;而磨製豆漿的過程中,嘌呤則駐留在了豆漿中。同樣是豆製品,豆漿的嘌呤含量可遠勝豆腐好幾倍。

這是痛風配餐供參考,這套450大卡,有50克豆皮。


茄子營養師


痛風被稱為不死的癌症,尤其是在發作的時候苦不堪言,對於痛風患者來說,飲食也重要。來自食物中含有的嘌呤對於痛風患者有著密切的關係,飲食中有些食物嘌呤的含量較高,就成為了食物禁忌。豆製品中蛋白質含量較高,也是大眾喜歡的食物之一,痛風病人能吃豆腐嗎?

豆腐是由黃豆做成的,黃豆中嘌呤含量較高,因此也成為了痛風患者的禁忌食物。而豆腐是由黃豆做成的,既然痛風患者不能吃黃豆,這豆腐主要原材料是黃豆,因而很多痛風患者也把豆腐列為飲食禁忌。

美國的一項針對近千痛風患者12年的跟蹤調查,通過對比他們的飲食習慣、飲食頻率等發現,痛風發作率較高的人群屬於那些日常吃肉類和海鮮類食品較頻率的患者,對比之下,食用植物性高嘌呤食物如豆製品頻率較高的患者,痛風發病率反而會很低。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也發現,食用黃豆類和莢果類(包括紅豆、綠豆、大豆和豌豆等豆類)食品不但不會導致痛風病的患病率,還可能會降低痛風病的患病風險。

痛風病患者並非所有的豆類都不能吃,因為同一類嘌呤含量食物也是有高低區別的。例如,我們平時所說的黃豆、黑豆、豆腐乾等,裡面的嘌呤含量確實相對比較高。但是豆製品與幹豆不同,嘌呤含量卻並不算高。

對於豆腐而言,大豆在製作豆製品之前會用水浸泡,這個過程中便會有一部分嘌呤被溶到水裡,從而降低了其中的嘌呤含量;同時也是因為水的加入而稀釋了嘌呤的濃度,從而使其含有的嘌呤不再那麼高。對於痛風患者而言,只要選對食材,適量吃豆製品是完全可以的,甚至可以替代部分肉食食物。


如果您對這個問題有好的建議,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評論

我是王桂真,歡迎您關注【王桂真營養師】頭條號,一起聊聊健康,讓我們吃的健康,吃的放心


王桂真營養師


痛風是體內嘌呤代謝障礙引起的代謝性疾病,嘌呤的最終代謝產物是尿酸,高尿酸血癥是痛風的一個基本表現,雖然人體內的尿酸80%都是身體合成的,通過食物攝入的只佔20%左右,但痛風患者依然需要減少嘌呤攝入,限制高嘌呤食物。

大豆屬於中等嘌呤的食物,嘌呤含量與畜禽瘦肉和魚類相當,但低於動物內臟、肉湯和部分海產類(如沙丁魚、鰱魚、牡蠣、蛤蜊),但大豆和肉類的嘌呤結構組成不同,相比之下,大豆中的嘌呤更不容易轉化成尿酸

很多人擔心大豆嘌呤含量較高,不敢吃豆腐,其實大豆本身屬於中等嘌呤食物,而且嘌呤是水溶性的,加工成豆腐的過程中,嘌呤已經被去除很多。且前面說了,植物性食物(包括大豆)的嘌呤組成與動物不同,大豆的嘌呤不像肉類的嘌呤那樣更容易代謝為尿酸。

目前的研究也發現,攝入適量中等嘌呤含量的植物性食物(包括大豆),並不會增加痛風風險。甚至有研究發現,大豆類食物攝入量與血尿酸水平是呈負相關的。因此,目前的研究證據來看,痛風患者只要不是急性期,豆腐都是可以吃的。


營養科普趙之德


痛風病人可以適量吃豆腐

通過對痛風病治療方法的發展歷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豆腐不會引起痛風病發作的結論。治療痛風病患者的傳統方法之一就是減少病人攝入食物中的嘌呤含量,但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髮展,這種治療方法的科學性和治療效果的有效性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現代營養學研究結果證明嚴格控制痛風病人飲食中的嘌呤含量並沒有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其它營養學治療手段如控制體重、限制酒精攝入量、控制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等方法對痛風病人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飲食中含有適量的嘌呤,比嚴格控制嘌呤含量的飲食,可能對痛風病人更有幫助,尤其是那些吃降尿酸鹽藥物也無法控制血漿中尿酸鹽含量的病人,更應該通過飲食攝取一定量的嘌呤。這是因為儘管高蛋白含量的食品含有大量的嘌呤,會增加體內嘌呤的產生,但這類飲食通常也會增加尿酸的排洩,甚至可能降低血漿中尿酸的水平。

由此可見,國外有關豆腐與痛風病的關係的報道中,根本沒有提到過攝入適量的豆腐會增加痛風病人血漿中的尿酸鹽含量的報道,相反,通過臨床實驗證明了豆腐並不會引起痛風病人血漿中尿酸鹽含量的顯著增加,可以作為痛風病人的健康飲食。而國內倒是有相關的文獻報道,但論文中的結論並沒有通過實驗證明,只是想當然的認為豆腐嘌呤含量高,所以會導致痛風病人血漿中尿酸鹽含量的增加,這種結論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也是錯誤的觀點。

痛風病人吃豆腐的優點

根據現代營養學觀點進行分析,豆腐不會引起痛風病的發作,完全符合痛風病人的健康飲食的要求,同時還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豆腐蛋白含量高,有利於促進痛風病人體內尿酸鹽的排洩。

2、豆腐脂肪含量低,能量低,有利於控制痛風病人的體重及血漿中甘油三酯的含量,進而降低病人血漿中尿酸鹽含量升高的風險性。

3、豆腐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滿足現代營養學對痛風病人營養提出的要求,即痛風病人飲食中允許含有適量的嘌呤。

4、豆腐中含有豐富的異黃酮、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低聚糖等營養物質,這些營養成分具有各種保健功能,如預防和抑制肝功能疾病;預防和抑制糖尿病的發生;預防和抑制動脈硬化;預防和抑制傷風與流行性感冒等。有利於痛風病人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增強自我恢復的能力。



與痛風相關的飲食主要有三大類,嘌呤、酒精和糖。

嘌呤大家都很熟悉,嘌呤表網上也到處都是,但要注意的是,中等嘌呤的植物性食品,如果不是在痛風發作期,是不用特別控制的。而且研究發現,適量食用豆製品還有助於改善痛風。

酒精和糖雖然不會產生嘌呤,但它們會干擾血尿酸(嘌呤在體內的代謝產物,引發痛風的直接原因)從人體排出,升高血尿酸含量。 因此,痛風飲食不是隻關心嘌呤就行了,酒,甜飲料也要嚴格控制,最好戒掉!


註冊營養師陳然


痛風到底能不能吃豆腐?痛風指南和研究數據給出了確切答案。

大豆中的嘌呤含量在常見食物中屬中等水平,100克大豆的嘌呤含量為137毫克。一直以來,許多醫學專業人員和公眾都深信豆類食品會增加痛風的發病率,因此醫生和許多自媒體都告誡痛風患者儘量少攝入豆類食品,包括豆腐在內。那麼痛風患者到底能不能吃豆腐呢?我們先來看看各國、各地區痛風指南的建議。

更多痛風防治知識,可關注我的頭條號後發私信“痛風”二字給我。

歐美的痛風指南因為飲食習慣的原因,並沒有對豆類食品的禁忌或適宜情況提出建議。我們也可以認為,只要指南中沒有明確的提出需要禁忌,那麼就是可以食用的;

中國臺灣的痛風指南中則提出,豆腐雖然是高蛋白食物,因其在製作過程中已流失了大多數嘌呤(溶解於水中),因此食用豆腐並不增加痛風發作的機會;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的李長貴教授在其《實用痛風病學》一書中指出,豆類食品對血尿酸水平無明顯影響,反之,豆漿、豆腐等還可降低血尿酸水平。主要的原因是豆類雖然嘌呤含量相對豐富,但它同時也含有促進腎排洩尿酸的物質,且以後者的作用更為顯著。此外,豆類食品在加工過程中會流失大部分嘌呤成分,但其降尿酸作用並未相應減弱,因此豆腐等豆製品與痛風發作及血尿酸水平負相關。適度進食豆腐等豆類食品對痛風患者有益。

更多痛風防治知識,可關注我的頭條號後發私信“痛風”二字給我。

我們再來看看相關的研究數據。

香港的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納入了450名前高血壓前期或糖尿病前期的絕經後婦女,其中高尿酸血癥的發病率為19.3%,高於同年齡中國南方地區女性高尿血癥發生率(6.2%到15.1%)。受試者被隨機分成豆製品組和牛奶對照組。經過6個月的飲食干預,與牛奶對照組相比,豆製品組血尿酸降低14.5微摩爾每升,降幅約為5%。

上海交通大學的研究表明:豆製品與肉類中嘌呤的組成種類也有很大差別。大豆中的嘌呤種類以腺嘌呤和鳥嘌呤為主,佔嘌呤總量的96%以上;而肉類中的次黃嘌呤和黃嘌呤含量相對較高,佔嘌呤總量的60%以上。嘌呤種類不同對最終尿酸的生成也會造成影響,因為在代謝時,大豆中的腺嘌呤轉化生成尿酸的步驟繁瑣,速率較低,而肉類中的次黃嘌呤可直接經過黃嘌呤代謝成尿酸,利用率更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即使攝入和肉類相同數量的豆製品,其代謝後生成的尿酸也相對少得多。

更多痛風防治知識,可關注我的頭條號後發私信“痛風”二字給我。

臨床研究表明,雌激素可增加尿酸清除率,促進尿酸排洩,降低血尿酸水平;另一方面,雌激素可以直接抑制白細胞對尿酸鹽結晶的吞噬作用,從而降低痛風的急性發作機率。大豆異黃酮在豆類食品中含量豐富,它是一種植物性雌激素,也是一種弱的類雌激素樣物質。但人群研究沒有發現從大豆中提純的異黃酮可以影響血尿酸水平,故其作用尚不確定。

實際上,不同的豆製品 ,其嘌呤含量也不相同。比如100克豆腐、100克去根豆芽、100克豆漿的嘌呤含量分別是為63.6毫克、14.6毫克、27.7毫克。與加工前幹大豆的嘌呤含量相比,豆製品嘌呤含量降低與其加工過程中加入水分後嘌呤流失或核酸分解有關。同時,豆類食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及代謝綜合徵的發病風險。

綜上所述,痛風患者是可以適量進食豆腐等豆製品的。不過,蛋白質和嘌呤的增加對痛風患者來說總歸不是好事,因此在進食豆製品後,更加需要控制肉類等其他高蛋白高嘌呤食物的攝入量。豆製品的攝入總量也需要控制,建議控制在每日大豆不超過30克,換算成豆腐則不超過90克,或濃豆漿不超過1碗,也不建議吃油炸、滷製等做成的豆類小零食。

更多痛風防治知識,可關注我的頭條號後發私信“痛風”二字給我。


水青願養生部落


豆腐是中國所特有的一種美食,麻婆豆腐、紅燒豆腐、小蔥拌豆腐,這些都是小編的最愛。豆腐可是人間一大美味,除了深受大家喜愛的這一優點之外,它的營養價值還很高,豆腐當中含有大量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不止小朋友們應該多吃,中年女性朋友們也應該多吃,因為它不僅能補鈣,還能環節更年期當中不適的症狀。不過對於這個營養價值高又美味的中國美食最近卻傳出了謠言,有人說豆腐這種食物可真是吃不得,不僅會引發痛風嚴重者還會導致腎結石。

被痛風殘害過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導致痛風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嘌呤過高,而製作豆腐的原材料當中卻含有大量的嘌呤。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水可是嘌呤的天敵,而在豆腐製作的過程當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這樣一來豆腐當中的嘌呤就所剩無幾了。不過雖然吃豆腐並不會讓我們患上痛風,但是對於痛風患者來說,不論什麼東西食用過量還是不好的,所以說在吃豆腐這種美食的時候大家還是要注意度。

還有一種說法:有人說豆腐屬於豆製品,長期食用會患上腎結石。導致腎結石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體內的鹽、草酸等含量超標,在體內淤積。而對於豆腐而言,大家擔心的無非就是食用之後豆製品當中過量的草酸會不會在體內形成結塊,不過豆腐在製作的過程當中草酸、嘌呤早就溶解在水當中了。由此可見,吃豆腐這種食物並不會帶來身體的不適,反而能夠補充我們身體當中的微量元素。

很多人都問我,飲食注意事項我已經很熟悉了,我現在需要的是一種能夠止疼又降尿酸的方法,其實痛風病人大部分都會網上了解很多內容,大部分人也都聽說過用“烏雞白鳳丸”來治療痛風的方法,(是一個很有名的教授開的)這確實是一個好方法,方子雖好但是你不一定會用,因為烏雞白鳳丸只是這個方法的一個主要產品,服藥劑量,服藥時間,如何服用,最重要的一點還需要配合其他的常見藥物來服用,才能達到效果。有想知道的可以問我,我可以無償的給你。可以關注我頭條號後,私信“痛風”二字給我


閒怡清煙C


植物蛋白質能降尿酸

研究發現,植物蛋白質有降低發生高尿酸血癥危險的趨勢。測定表明,在豆類食物中,嘌呤含量從高到低依次為:黃豆、五香豆腐乾、豆皮、油豆腐、豆腐乾、素雞。黃豆屬於嘌呤含量比較高的食物,但在黃豆製作成豆腐、豆腐乾、素雞的過程中大量嘌呤會隨之而流失,所以,豆製品中的嘌呤含量反而相對較少。建議痛風患者選擇豆製品的順序是:豆漿→豆腐→豆腐乾→整粒豆,攝入量也應按順序逐漸減少。

豆製品怎麼吃

建議痛風患者適量吃豆製品,是指用其替代魚、肉、蛋類食品,蛋白質和嘌呤總量不能增加,不能在吃魚、肉、蛋之外再加豆製品。比如,在痛風緩解期喝一杯豆漿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注意在喝豆漿的同時,要相應減少魚、肉、蛋的攝入量。

注意,如果早上喝豆漿,其他豆製品食用量還要略減。另外,少吃仿肉豆製品,不吃油炸、滷製等豆製品小零食。

豆製品應吃多少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每人每日攝入 30~50 克大豆或相當量的豆製品,而痛風患者的食用大豆量要限制在每日30 克之內。



微脈來回答這個問題:其實豆腐很委屈。

痛風是困擾許多中老年人的一種疾病。痛風來源於體內尿酸的累積,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謝產物。

於是,避免高嘌呤食物,就成了預防痛風最重要的一條原則。

忌口是病人永遠的痛……圖片來源:pixabay

高蛋白食物往往伴隨著高嘌呤。於是,高蛋白的大豆和豆製品,也就被痛風病人以及擔心痛風的高尿酸人群“拉黑”了。2011年發表在《亞太臨床營養雜誌》(Asia Pac J Clin Nutr)上的一篇綜述提到過一項調查,48%的醫務人員也認為豆製品會導致痛風。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幹大豆的嘌呤含量的確很高,每100克中的含量接近200毫克(不同來源的大豆嘌呤含量相差較大)。這個含量比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等常見肉類還要高。不過跟真正的高嘌呤食物比起來,還是要低一些。中國人常吃的高嘌呤食物是各種動物下水,比如肝、腰、心、腦、胰臟等,以及野味、鵝、某些魚類(比如沙丁魚、青魚、三文魚等)、扇貝等等。每100克這些食物的嘌呤含量一般都在200毫克以上,像豬腰子超過300毫克,豬肝也接近300毫克。

從這些數字來看,似乎大豆的確是應該避免的高嘌呤食物。但是,人們很少直接吃大豆,一般是做成豆漿或煮熟了吃。在大豆浸泡吸水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嘌呤會溶到水中而被丟棄。而從大豆變成豆漿或者煮大豆,含水量也要大大增加,讓100克豆製品中的嘌呤含量大大降低。比如豆腐,每100克中的嘌呤往往不到70毫克,而煮熟的大豆則還不到50毫克。這些含量,跟西蘭花、豌豆、菠菜、青椒、香蕉等嘌呤含量比較高的蔬果已經差不多了。

因為大豆含有高嘌呤,把豆腐和高蛋白的葷菜並列為痛風患者的“危險食品”,是不公平的。圖片來源:pixabay

2011年《亞太臨床營養雜誌》上的那篇綜述收集了6項流行病學調查,沒有一項顯示食用豆製品跟高尿酸或者痛風相關。而5項臨床研究則顯示,食用大豆蛋白會增加血漿中的尿酸,但增加量不具有臨床上的關注價值。而美國的一項研究則顯示,吃植物蛋白最多的五分之一人群,比吃得最少的那五分之一人群,痛風風險要低27%。

2012年在《營養、代謝與心血管疾病》(Nutrition,Metabolism & Cardiovascular Diseases)上發表的研究則詳細分析了豆製品與高尿酸風險的關係。這項研究統計了3978位上海中老年男性的食譜並檢測了他們的尿酸值。分析發現:蛋白攝入總量與高嘌呤風險無關,但是如果把動物性蛋白與植物性蛋白分開統計,則動物蛋白攝入量越高,高尿酸風險越高,而植物蛋白攝入量越高,高尿酸風險反而越低。進一步分析顯示:

總的大豆類食物食用量與高尿酸風險無關;

大豆食用量與高尿酸風險無關;

豆漿以及從豆漿進一步加工成的豆製品與高尿酸風險負相關,吃這些豆製品最多的五分之一人群,比吃得最少的五分之一人群高尿酸風險低20%。

豆腐的冤屈可以洗清了。圖片來源:pixabay

雖然這只是一項流行病學調查,說明的也只是“相關性”而不是“因果關係”,但結合其他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臨床研究,做出“食用豆腐等豆製品,不增加痛風風險”的結論,還是合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