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田螺

田螺

別名

黃螺(《醫林纂要》)。

出處《藥性論》《本草經集註》原名田中螺

來源為田螺科動物中國圓田螺或其同屬動物的全體。夏、秋捕取。

原形態螺殼圓錐形,高約達5~7釐米。殼頂略尖,螺層6~7層,縫合線深,體螺層很大;殼口卵圓形,邊緣整齊;厴角質,卵圓形,褐色,上有同心環狀排列的生長紋。體柔軟,頭部呈圓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吻;吻前端腹面有口,其基部有觸角1對,能稍作伸縮性活動。雄性的右觸角較左側的粗而短,頂端有生殖孔開口,成為交接器。靠近觸角基部外側的隆起處有眼。足位於頭部下方,形大,蹠面廣闊,前端略成截狀,後端圓,足背面中央隆起呈圓柱狀,與頭、殼軸肌和內臟囊相連。頭和足能縮入螺殼,縮入後其厴即將螺殼封閉。

生活於湖泊、河流、沼澤及水田等處,平時以寬大的足在水底或水生植物上爬行。以多汁的水生植物的葉及藻類為主要食料。寒冷期鑽入泥土中休眠。

本動物的殼(田螺殼)、厴(田螺厴),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部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佈。

化學成分可食部每100克約含水分81克、蛋白質10.7克、脂肪1.2克、碳水化物4克、灰分3.3克,又含鈣1357毫克、磷19l毫克、鐵19.8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黃素0.17毫克、尼克酸2.2毫克、維生素A130國際單位。

性味甘鹹,寒。

①《別錄》:"汁:大寒。"

②崔禹錫《食經》:"味鹹,小冷,無毒。"

③《品彙精要》:"味甘,性寒,無毒。"

歸經①《本草求真》:"入膀胱、腸、胄。"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治熱結小便不通,黃疸,腳氣,水腫,消渴,痔瘡,便血,目赤腫痛,疔瘡腫毒。

①《別錄》:"汁:主目熱赤痛,止渴。"

②陶弘景:"煮汁療熱,醒酒,止渴。"

③《本草拾遺》:"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結熱,目下黃,腳氣衝上,小腹結硬,小便赤澀,腳手浮腫;生浸取汁飲之,止消渴;碎其內敷熱瘡。"

④《綱目》:"利溼熱,治黃疸;搗爛貼臍,引熱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氣淋閉;取水搽痔瘡胡臭,燒研治瘰癧癬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取涎或煅存性研末。外用:取涎塗或搗敷。

注意①《本草經疏》:"目病非關風熱者不宜用。"

②《本經逢原》:"過食,令人腹痛洩瀉,急磨木香酒解之。"

複方①治小便不通,腹脹如鼓:田螺二枚,鹽半匙。生搗敷臍下一寸三分。(《醫鈔類編》)

②治黃疸病:田螺肉一、二十個,作剁酒服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③治水氣浮腫:田螺、大蒜、車前草。研為膏,作大餅覆腹上,水從便旋而出。(《稗史》)

④治水腫:田螺不拘多少,水漂,加油一盞於水內,其涎自然吐出,取曬乾為末。每服不過三分;酒調下,水自小便下,氣自大便出,腫即消,再服養脾胃藥。(《保元方》)

⑤治酒毒腸風下血:大田螺五個,洗淨,仰頓火上燒,以殼白肉乾為度,碾為細末,只作一服,熱酒調下。(《百一選方》)

⑥治噤口痢,封臍引熱下行:田螺肉搗碎,入麝香少許,盒臍內。(《丹溪心法》)

⑦治眼痛:真珠並黃連納田螺中,良久汁出,取以注目中。(陶弘景)

⑧治內痔外痔腫痛:大田螺一個,以冰片摻靨中,仰放盞內,少頃水流出,取搽痔瘡上。(《外科十法》田螺水)

⑨治大腸脫肛,脫下三、五寸者:大田螺二、三枚,將井水養三、四日,去泥,用雞爪黃連研細末,入厴內,待化成水,以濃茶洗淨肛門,將雞翎蘸掃之,以軟帛託上。(《德生賞經驗方》)

⑩治一切疔腫:田螺一個,以好冰腦二片,放在螺內化為水,點瘡上。(《普濟方》)

⑾治瘰癧潰破:田螺連肉燒存性,香油調搽。(《醫林集要》)

取鮮田螺(去殼)2~3只洗淨,和食鹽3茶匙搗爛,攤於約9x9釐米的玻璃紙上,敷於臍上,外以紗布覆蓋。每日1次,以腹水消失為止。治療4例,治前腹圍為85~94釐米,尿檢蛋白(++)~(+++),紅細胞(+),顆粒管型(+);經5~7天治療後,腹圍減至68~86釐米,尿蛋白、紅細胞等亦相繼減少或轉陰。3例顯效,1例因中途停藥未愈。

取食用田螺數只,洗淨,除去螺蓋,倒伏於清潔容器內1夜,即可得淺綠色水液,加冰片細末調成稀糊狀備用。待陰道沖洗、拭去宮頸局部壞死組織後,即將冰片田螺糊劑塗敷於壞死麵,再用帶線棉球塞於陰道內。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一般需3個療程以上。治療14例,基本痊癒4例(陰道壞死組織消失,全部呈現新鮮肉芽,空洞變淺至消失);好轉8例(壞死組織減少,部分出現新鮮肉芽組織);無效2例。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藥材田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