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察因果方能控制嗔恨:彌勒、舍利弗、羅睺羅的忍辱修行

體察因果方能控制嗔恨:彌勒、舍利弗、羅睺羅的忍辱修行

【周天行健】:由於執著、分別、妄想的存在,導致貪嗔痴三毒橫行,而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之六度波羅蜜可以有效地對治執著、分別、妄想。推行六度波羅蜜,失序的後天心性會進行強力反制,因此理解感悟六度波羅蜜背後的緣起性空和因果法則等原理就顯得至關重要。

如果主體對因緣法則有了深刻的體察和感悟,獲得了一定的理證,就有如在扭曲的後天心性中植入了定海神針,就能穩固地理解外境順逆是因果業力在激發分別心起作用,從而導致主體產生好樂厭苦、易生嗔恨的失序趨向,而體察理證因果之後的忍辱之行,就有如在後天心海中逆勢行舟,由於受到了本源定標神燈的探照吸附,雖潮起潮落也不至於在潮汐的流轉中失去目標和方向。

體察因果方能控制嗔恨:彌勒、舍利弗、羅睺羅的忍辱修行

彌勒跟隨佛祖釋迦牟尼出家之後,他所率領的十五人,聽聞佛陀說法,都證到了阿羅漢,成了四果聖人。只有他,一無所獲,僅僅是發心而已。

那些證果的弟子,是為聖僧,受到人們的普遍尊重。相反,像彌勒這樣未斷諸漏、尚是凡夫胎的出家人,自然就很難得到人們的青睞。尤其是彌勒,與他同來的人都成了羅漢,更凸顯了他的無能。再加上他整天嘻嘻哈哈,好像對什麼都不在乎,人們普遍認為他貪圖享樂,放逸身心,不肯精進修行,所以不能證果。因此,許多人都很輕視他,言談話語之中,經常諷刺、嘲笑他。彌勒毫不在意,照樣整天樂呵呵的,好像他是一個無心人一樣。

彌勒說自己是個無心人。

有一次,有人直截了當地問他:“彌勒,你也出家多時了,為何一直不入流?”

彌勒說:“我是一個無心道人,所以不入聲聞流。”

“什麼是無心道人?”

彌勒回答:“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就是對一切無想、無念、無所求。所以,你們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個無心道人。”

不過,儘管他是一個樂天派,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因為王舍城裡的人都知道他尚未證果,所以他進城乞食的時候,很少有人願意供養他。試想,同樣的東西,供養聖僧,可以得到更多的功德,誰還願意白給一個不入流的人吃喝呢?

乞討不到食品,彌勒不得不經常餓肚子。餓肚子他也照樣無憂無慮,整天呵呵笑個不停。

這一天,又到了乞食的時候。彌勒看到,舍利弗與羅睺羅一前一後步出祇園精舍,向王舍城走去。他想: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而羅睺羅更是釋迦牟尼佛出家前所生的兒子,他們兩個入城乞食,一定能得到很多人的供養。於是,他就跟在舍利弗與羅睺羅身後,步行到王舍城乞食。

他的如意算盤是,人們在給他倆的缽裡放食物的時候,不會好意思單單冷落他吧?誰知,人算不如天算。往常他獨自乞食,多少還能得到一些食品,而今天他跟隨著舍利弗他們,壓根就沒吃上飯。

走在前面的舍利弗、羅睺羅還沒進城門,彌勒突然發現,一個惡狠狠、兇巴巴的大漢從旁邊躥了出來。他先是往舍利弗的缽裡撒了一把沙子。舍利弗不但不惱怒,反而像得到最美味的食品一樣向他點頭致謝。惡漢又衝向羅睺羅,照他的臉上狠狠打了幾拳!

彌勒見狀,下意識地加快了腳步。惡漢行完兇就開溜了。而站立在一旁的舍利弗並沒有阻攔他,任他離去。彌勒趕到的時候,看到羅睺羅滿臉是血,痛得嘴唇發抖。看得出來,羅睺羅緊咬牙關,才強忍住了胸中的怒火。這時,舍利弗說道:“羅睺羅,我們都是佛陀的弟子,應該有忍辱的精神,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都不能心懷嗔恨。我們要以慈悲心,憐憫一切眾生。佛陀經常教誡我們,對於個人所受的委屈詆譭,要以忍辱為寶。因此,羅睺羅,你要熄滅胸中的怒火,忍受心中的屈辱。世界上最大的勇氣,就是難忍能忍。天上人間,任何力量都不能勝過忍辱。”

聽了師父舍利弗的一席話,羅睺羅心情趨向了平靜。他走到小河邊,水面上映照出了他滿是血汙的臉。然而,他的心並沒有隨之波動,默默地捧起水,洗去血漬。

舍利弗與彌勒看到這種情形,心裡無比感動。

羅睺羅說:“剛才的疼痛,我已經不把它放在心上了。這世上有著許多的惡人,不如意的事也很多,我的心並沒有因此怒火中燒,只是想到,像這種無法無天的暴徒,如何處置是好?佛陀教導我們,要有慈悲心,要和藹待人,要忍辱積德。但是,那些愚狂的人卻因此輕蔑我們,反而恭敬那些兇殘的人。佛陀演示的真理,對於他們來說,如同陽光照耀死屍一樣,毫無反應。佛陀開示的人生真諦,對於那些愚昧的人有效嗎?”

舍利弗聽了之後,對羅睺羅很滿意。於是,他們返回了祇園精舍。佛陀聽了舍利弗的講述,對羅睺羅的忍辱精神給予了讚揚,並且對所有的比丘開示說:

“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見到佛,就會背離佛法、遠離僧眾,就不能在輪迴中得到解脫。只有能忍惡行的人,才能消除災禍,得到安詳。有智慧的人能體察到因果,所以能控制嗔恨念頭的升起,常行忍辱。忍,是修道的助緣,可以使你早日解脫;忍,像大海里的舟船,可以渡過一切苦難;忍,是病者的良藥,能夠救助人的性命。我之所以能夠成為佛陀,獨步三界,受到人天敬仰,是因為我的心安穩,深知忍辱德行的可貴!”

體察因果方能控制嗔恨:彌勒、舍利弗、羅睺羅的忍辱修行

【參考資料】《讀佛即是拜佛:彌勒佛傳-明一居士》,本文摘自參考資料,周天行健做了原創解讀,圖片源於書籍、網絡,著作權歸原著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