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血糖更可怕的,是無症狀性低血糖

比高血糖更可怕的,是無症狀性低血糖

與高血糖相比,低血糖的危害毫不遜色,一旦延誤低血糖的診治,後果將十分嚴重,甚至會讓患者付出生命的代價。而這其中,又以“無症狀性低血糖”最為兇險。

無症狀性低血糖的患者在發生低血糖時往往沒有任何感覺和先兆,病人常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昏迷,如果搶救不及時,患者很可能因為持續的低血糖狀態變成植物人,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因此,內分泌科醫生一定要高度警惕低血糖的發生,尤其是“無症狀性低血糖”。

比高血糖更可怕的,是無症狀性低血糖

低血糖的面孔,不止有一副!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療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急性併發症,輕度低血糖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如心慌、頭暈、出汗、手抖、飢餓感、面色蒼白、虛弱等。隨著低血糖的進一步加重,患者會出現“中樞神經缺糖症狀”,如行為怪異、精神錯亂、癲癇發作、定向力喪失、嗜睡、昏迷等等。

“交感神經興奮症狀”是低血糖的警示信號,它可以提醒患者及時自救或就醫。但有些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在發生低血糖時可能不發生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僅表現為中樞神經缺糖症狀。這類病人由於缺乏典型症狀,不易被自己及他人察覺,很容易造成漏診、誤診,最終釀成嚴重後果。

為什麼會發生無症狀性低血糖?

長期高血糖狀態會損傷自主神經,降低交感神經的敏感性,使機體對低血糖反應的靈敏度下降甚至喪失。在這種狀態下,患者很可能在沒有飢餓、心慌、手抖、出汗等前驅症狀的情況下迅速進入昏迷狀態。

此外,某些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服用一些β受體阻滯劑,掩蓋了低血糖的某些特徵性症狀,患者也可表現為無症狀性低血糖。

“無症狀性低血糖”常見於哪些患者?

無症狀性低血糖多發生於病程較長的1型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β受體阻滯劑的患者、酗酒者。臨床上對這些患者一定要格外警惕,加強24h血糖監測。

如何減少低血糖的發生,避免漏診?

導致低血糖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一是吃得太少或進餐延遲;二是動得太多,加之未及時加餐;三是用藥不當。為了減少低血糖的發生,醫生一定要協調好患者飲食、運動和用藥三者的關係,囑咐患者的進餐要定時、定量;兩餐之間及睡前適當加餐;運動量不宜過大;調整藥量要循序漸進。另外,對於頻發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可以酌情放寬血糖控制目標,以減少低血糖的發生風險。

比高血糖更可怕的,是無症狀性低血糖

讓我們結合案例複習一下

劉大爺年逾六旬,有著近20年的糖尿病史。近期,他的空腹血糖總偏高,於是自行增加了睡前胰島素的注射劑量。在隨後的幾天裡,他常常在夜間驚醒,早上起來頭昏昏沉沉、渾身沒有一點力氣。他把這種情況反映給了社區醫生,社區醫生建議他最好去內分泌科就診,因此,劉大爺隨後找到我並向我反映了他的情況,我初步斷定他可能在夜間發生了“無症狀性低血糖”,建議他監測夜間血糖——後來的結果證實了我的判斷。我重新給劉大爺調整了藥物劑量,並囑其睡前適當加餐。經過上述處理,劉大爺的空腹血糖逐漸恢復了正常,伴隨的症狀也完全消失了。

專家臨床手記

早期發現無症狀性低血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關鍵是內分泌醫生心裡要時刻繃緊低血糖這根弦,尤其在對低血糖高發人群時,更要加強全天候血糖監測。

當患者出現疲乏、睏倦,或夜裡常做噩夢、驚醒後一身大汗,或任何程度的神經、精神症狀都要聯想到可能是低血糖作祟,及時監測患者血糖。

發現無症狀性低血糖最有力的武器是連續動態血糖監測系統(CGMS),但目前僅限於院內使用,且費用較高,普及推廣還是個大問題。

你可能還想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