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這個9月,中國互聯網重磅新聞頻出。先是馬雲宣佈明年退休,再是騰訊要對內部“動刀”, 進行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

重整之後的騰訊能否再續傳奇? 做to C業務起家的騰訊能否做好to B業務?基於之前兩次調整帶來的變化及強大to C支撐來看,騰訊未來依舊看好。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騰訊再次調整組織架構

梳理今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的新聞,騰訊最多。各種聲音彙集,有希望,有爭議,也有擔憂。走過20年的騰訊,從一個即時通訊軟件的小企業,到現在的騰訊帝國,騰訊在改變自己的同時,也在改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

騰訊的產品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也正是因為這樣,大家才會對騰訊有更高的期望。最近網上各種對騰訊未來的質疑,更多是對騰訊愛之深責之切的心態。

事實上,騰訊這次突然提出調整組織架構,也是為了不負國人,並非心血來潮。可以說,是順勢而為。

接近騰訊的消息人士指出,本次調整主要集中在打通部門壁壘,提高業務合作效率上。“騰訊將優化整個‘B端’業務鏈條,騰訊雲很有可能升級為獨立事業群。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這次調整可以說是騰訊20年來的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這20年裡,騰訊之所有能夠締造無數傳奇,成為影響中國人生活的企業。前兩次的組織架構調整起了關鍵的作用。

騰訊成立之初,採用的是職能式組織架構。主要分為渠道、業務、研發和基礎架構部門,另設行政、人力資源、內部審計、信息等職能部門。當時騰訊規模還比較小,只有一個核心產品QQ,人心齊,管理簡單,職能式架構可以發揮最優作用。

到了2005年,騰訊實現多元化佈局,旗下有無線業務、互聯網增值業務、遊戲和媒體等多種差異非常大的業務。此時的組織架構,已很難適應騰訊更大發展的需要。所以,騰訊開啟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組織變革——即BU(業務系統Business Unit)化。

到了2012年,“業務系統式”的組織架構,再次遇到成長中的煩惱。騰訊於是進行了第二次組織架構調整,將業務系統升級為事業群制,將對等業務合併在一個部門,方便統一體系內產品協調資源和創新。這也是延續至今的模式。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梳理騰訊組織架構變遷史,幾乎每隔7年,騰訊就會根據市場的變化以及自身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和累積的問題,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

與前兩次調整一樣,這次調整也是主動而為。去年12月的員工大會上,馬化騰表態:“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

調整是為了搶奪To B業務

從最近的傳聞和中來看出,騰訊此次調整的目的就是為搶奪飛速攀升的企業消費市場。隸屬於社交網絡事業群(SNG)的騰訊雲或獨立成一個新的BG,也可能與技術工程事業群(TEG)部分職能、騰訊“互聯網+”等有關業務合併,針對“To B”業務設立一個全新的組織架構。意味著騰訊未來戰略中,向to B業務進行轉型已成定局。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騰訊突然要在To B 業務方面發力,嚇到了不少互聯網企業。在To C業務方面,騰訊憑藉前兩次的組織架構調整,在社交、視頻、遊戲等領域打造了QQ、微信、騰訊視頻、王者榮耀等太多劃時代的互聯網產品。而依託開放的生態建設,騰訊還在電商、出行、O2O等面向C端的消費互聯網領域,建立了很強的競爭壁壘。很多行業領軍企業,最後都被騰訊逼到死角。

這一次,騰訊集中火力進軍To B 業務,有擔心也有擔憂。一直以To C為主業,並將To C做到極致的騰訊,還能不能在B端延續在C端的競爭力?有人質疑,騰訊沒有To B基因,想在這裡複製C端的成功,機會不大。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質疑聲,那是因為騰訊To C的業務表現太搶眼,與每一個用戶關係密切,而大家對騰訊ToB的業務並不熟悉,才會有這樣的觀點。事實上,騰訊這兩年在大力拓展金融、醫療、電商、旅遊、移動應用、政務、在線教育等領域,已經有了一定基礎。除了騰訊雲,企業微信、騰訊文檔、公眾號、小程序等業務,也已經構建了初步的企業生態。

自2015年起,騰訊雲就開始佈局政務雲市場,並相繼推出警務雲、政務雲、工業雲、稅收雲、氣象雲等不同類型細分服務,與此同時騰訊還圍繞雲計算、大數據、LBS、安全、支付等核心能力,為黨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等提供專業技術支撐。

騰訊投入大量資源,與三大運營商一道成立合資公司——數字廣東網絡建設有限公司(數字廣東公司)就是全國最領先的省級數字政府樣板。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數字廣東不僅希望打造一整套數字政府的方案,同時還連接很多民生有關領域,讓民眾明顯感受到辦事便利。

比如,粵省事作為數字廣東的重點項目。它是移動政務平臺,可線上辦理266項業務,大大減少市民原來線下辦事的時間成本。粵省事推動政府部門實現部分事項0跑腿(例如,線上預約辦理居住證)。5月21日上線當天訪問量超千萬,超過政府網站一年的訪問量。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截至9月21日,粵省事實名註冊用戶214萬,日均訪問量158萬,最高日訪問量超過1400萬,累計業務查詢及辦理量約3711萬。服務事項共計278項,電子證照23項。

再說,C端的QQ、微信、遊戲等業務都是跑在雲上的業務,並且對雲技術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可以說,QQ、微信、遊戲就是騰訊雲最好的磨刀石,雲的基礎能力已經非常強。

退一步,從之前C端發展的模式來看,騰訊在很多領域都不是開荒牛,只要被騰訊盯上的行業,最後都會被其收入囊中。對於未來,騰訊之所以信心滿滿,並非沒有先例。

仔細觀察亞馬遜雲計算與開放平臺、Google與Facebook,這些全球一流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都有共同的發展邏輯,就是將To C業務做基礎,憑藉C端積累的數據、技術、資源等,逐步蠶食B端市場,做大B端收入。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騰訊ToB空間還很大

從騰訊20年發展歷程來看,創新型的市場中,開創者不一定是最後的贏家。騰訊在這20年打敗了不知多少開創者。

像戴爾PC、小米手機、華為IT業務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都跟騰訊一樣,屬於後來者。可他們卻在質疑聲中創造了奇蹟,在狹小的空間裡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在中國公有云市場,阿里一家領跑了9年,騰訊、百度都入局較晚,華為則是在去年才正式進入,這幾家的市場份額與阿里還有相當的差距。但是從2010年入局以來,處於市場第二位騰訊雲始終保持向前衝的態勢。

根據前不久國際領先行業研究&諮詢機構Forrester發佈《2018年中國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Wave報告》顯示,騰訊雲憑藉優秀的產品服務能力、前瞻性戰略視野,突出的市場表現,以3.76分的綜合評分位列中國廠商第二名,成為本次評估的領導者廠商之一。而在騰訊近年來公佈的財報來看,雲計算收入持續穩健的高速增長,在遊戲、視頻、電商、O2O、金融、智慧零售等領域中都在持續發力,並獲得了較高的市場地位。

今年第二季度,騰訊“其他業務”(支付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1%至174.96億元,首次超過了社交網絡。騰訊的“To B”領域正在成長,其中的大頭就是雲業務。

就拿金融領域來說,騰訊雲以安全合規為準繩,為金融行業客戶量身定製低成本、高性能、高可用的雲服務。目前,服務的金融客戶已經超過了6000家,合作客戶包括150多家銀行,40多家保險公司,20多家證券公司,以及幾千家互聯網金融公司。

看好騰訊To B業務,逞的不是勇氣,是底氣!

2017年6月,中國銀行與騰訊雲在內蒙古正式掛牌成立“中國銀行-騰訊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雙方重點基於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全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建普惠金融、雲上金融、智能金融和科技金融。近一年的時間裡,雙方首先從大數據入手,從滿足客戶需求和風險管控兩個領域展開了深入的合作。

騰訊雲與中國銀行建立深度合作之後,充分利用內部金融數據和外部客戶數據進行事中風險防控預警。該平臺上線以來,中國銀行在反詐騙短信各方面有很好的一個控制,減少了儲戶的損失高達數億元。

這些成績還是在騰訊雲業務尚未得到充分整合的情況下取得的,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從目前的情況看,騰訊的To B業務散落在各個事業群,用戶數據牢牢掌握在各個業務手上,部門牆和數據牆幾乎牢不可破。這個問題很可能在即將來到的第三次組織架構改革中得到解決,只有通過組織架構調整才能盤活隱藏在各個部門的資源,形成更大的合力。

一直以來,騰訊是一家善於逆襲的企業,QQ晚於ICQ,但是QQ成了,ICQ消失了;騰訊不是最早做視頻的,當初也不被業界看好,但是今天騰訊視頻儼然已成了行業的領頭羊。

對於騰訊To B業務,依舊有逆襲的機會,以騰訊的技術基礎、客戶基礎,相信以騰訊云為核心的To B業務都會有很大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