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口呼吸都飽含Wi-Fi,卻如何讓孩子對螢幕斷舍離?

來源:波波夫同學(ID:trip517)

每一口呼吸都饱含Wi-Fi,却如何让孩子对屏幕断舍离?
每一口呼吸都饱含Wi-Fi,却如何让孩子对屏幕断舍离?
每一口呼吸都饱含Wi-Fi,却如何让孩子对屏幕断舍离?

愛默生說過,我們對生活有種種期許,卻從未真正生活過。從這個角度看,最近爭議得沸沸揚揚的數字時代的兒童養育問題,其最佳的解決之道,不是把孩子隔絕在屏幕之外,而是如何讓屏幕前的每一分鐘變得有意義。

因為你根本無法將孩子從屏幕中隔離開來,從學校到家庭,我們的日常早已深深地嵌入到屏幕之中。

在現代化教室裡,老師不再捏著粉筆,在黑板前揮汗如雨、唾沫橫飛,授課內容都裝進了課件裡,投影在教室前方巨大的幕布上,老師更像是一個輔助的講解員,學生們也習慣在Pad上看教材,記筆記。

老師和家長的互動也越來越地發生在線上,比起過去孩子們最害怕的「叫家長來學校」來,老師和家長早已習慣在微信裡實時溝通,甚至是留作業。當然完全的透明和實時,這對有些家長來說也是災難,打開微信的每個瞬間都是家長會,對孩子也少了許多偷偷改正錯誤的機會。

家庭更是如此,你用手機給孩子拍照,放音樂,甚至是替代你自己講故事。在旅途中,當進入熊孩子模式時,你把手機塞到孩子手上,止哭止鬧效果立竿見影,這是對數字一代兒童最好的安慰。很遺憾的,也許他們並不想要我們的擁抱。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今年發佈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

  • 平均有超過28.3%的學齡前兒童(3~6歲)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間在30分鐘以上;

  • 5歲時網絡使用時間超過30分鐘的兒童達到31.6%;

  • 到14歲,兒童在媒介使用各種行為的關鍵指標就已超越了他們的父母,使用電腦查信息、用手機微信/QQ等已習以為常,每天上網時間超過30分鐘的達到60.8%。

人們已經接受了屏幕即生活的事實,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引導和控制孩子們的屏幕使用時間和方式?

針對學齡前兒童的屏幕使用合理時長,國內外的一些研究機構意見趨同——不超過1小時。

今年6月,北京體育大學、首都兒科研究所、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三家單位共同研製的國內首部《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專家共識版)》建議,學齡前兒童屏幕時間每天累計不超過60分鐘,且越少越好。任何久坐行為每次持續時間均應限制在60分鐘以內。(從這點看,小孩坐不住倒是件好事情。)

美國兒科學會(AAP)建議18個月及以下的嬰兒不應有任何屏幕時間,2至5歲兒童的每日面對屏幕的時間也不宜超過一小時,同時建議兒童睡覺時臥室不應存放任何電子設備,包括電視、電腦和智能手機。

美國心臟協會(AHA)在Circulation雜誌上發表科學聲明,建議兒童青少年每天看屏幕時間(包括看電視、手機或其他電子設備)不超過1~2個小時。

關於過度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所導致的副作用的報告可謂連篇累牘。

通過對4500名倫敦小學生的生活習慣和相關數據後,英國聖喬治醫學院發現,與那些每天「屏幕時間」不足1小時的孩子相比,每天屏幕時間超過3小時的孩子已經出現了Ⅱ型糖尿病的患病徵兆。研究顯示,減少「屏幕時間」或有助降低Ⅱ型糖尿病的患病風險,男孩、女孩都是如此。這一研究成果最終發表在權威的《小兒疾病文獻》月刊上。

但關於屏幕時間的積極意義卻備受忽略。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2017 年世界兒童狀況:數字時代的兒童》中倒是看到這一點:

「信息和通信技術正在幫助為地處巴西、喀麥隆偏遠地區的兒童,以 及阿富汗不能離家的女童提供教育機會。信息和通信技術也幫助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兒童通 過博客和自媒體等工具倡導自己的權利。發生緊急狀況時,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兒童及其家 庭提供的機遇越來越多。」

對於一刀切地制定合理屏幕時間的做法,這份報告也予以了否認:

「在高度互聯的環境中,許多兒童很難估算他們在數字技術上花費的時間,因為可以說他們隨時都在使用這項技術。屏幕使用時間的「多少是過多」是一個高度個人化的問題,取決於兒童年齡、個人性格,以及社會環境。」

與其單純地限制孩子們的上網時間,不如讓他們找到如何更有意義上網的方式。

《上網藝術——家庭如何平衡數字媒體和現實生活》一書作者Anya Kamenetz 認為,相比日常被動觀看視頻,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在上網過程中掌握技能,比如在攝影社區裡學習相機和拍攝常識;在沙盒遊戲《我的世界》中自學編程。

每一口呼吸都饱含Wi-Fi,却如何让孩子对屏幕断舍离?

即便被動的觀看視頻,其實也與數十年前被電視餵養的「沙發土豆」一代也非同日而語,那時候,電視就是家庭的電子壁爐,一家人圍坐而觀。而在今天的網上衝浪,往往是一個人的歡樂。即便是被動觀看視頻,依然還有電視時代望塵莫及的實時評論功能。

加州大學歐文分校互聯學習實驗室主任、文化人類學家伊藤米米認為,在屏幕面前,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一種「超凡學習」的體驗,這種體驗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出現之前是不可能有的。

這種所謂「超凡學習」的體驗的基礎,正是心流體驗,也就是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某種活動當中,無視其他事物存在的狀態。積極心理學創始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把心流視為人類快樂的源泉。

互聯網更容易讓人產生心流體驗,如果能夠因勢利導,可能將產生巨大的正面效應。超越世俗的技能培訓,哪怕是全神貫注地娛樂也是一種天賦。

從屏幕的互動中,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學會了一種獲取快樂的途徑,而一個人的幸福感,歸根結底取決於心靈如何過濾和闡釋日常體驗。我們快樂與否,端視內心是否和諧,而與我們控制宇宙的能力毫無關係。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作為家長,你自己的屏幕時間消費又是如何構成的?你是否有過心流體驗?

每一口呼吸都饱含Wi-Fi,却如何让孩子对屏幕断舍离?

長按二維碼關注 魯稚的陽臺(ID:luzhi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