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讓我重拾憤怒、痛苦和愛的衝動|Editor's Pick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本期的 Editor's Pick ,單讀編輯劉婧帶來了波拉尼奧的《智利之夜》,這位充滿反叛力量的天才型作家,在當下被麻木和匱乏侵佔的話語空間中,為試圖解救自我的人提供了新的力量。

《智利之夜》的形態非常特別,由一整個段落和一句話構成,敘事缺乏中心,是一位神父的死前回顧,然而政治,戰爭,權力,宗教等圖景卻都在其中廣闊鋪陳。“他讓文學成為一切,他讓一切進入文學。”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羅貝託·波拉尼奧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我為能讀到波拉尼奧而感到此生不枉

文|劉婧

我會一次次地重溫第一次讀波拉尼奧的某本書時的心情,尤其在近兩年,當麻木和沮喪不斷不斷地啃噬我時。說到底,熱血上湧時夾帶的憤怒、痛苦和愛的衝動,都是有關活著的一種真切的體驗。當靈魂終於和肉體同處一個頻率時,罕見的愉悅就會生長。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沒有仔細思考過,自己到底為何愛他。隱約記得,去年寫《地球上最後的夜晚》的書評時,我說,“還有某種東西在照看我,在保護我,在阻止我無限往下落”,我覺得波拉尼奧就是那個照看我的人。這麼多年來,我逐漸看清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我是一個被文學建構的人。其最深刻也是最嚴重的結果之一,就像《當代英雄》的主人公畢巧林說的那樣,“我是在思想上經歷過現實生活之後,進入現實生活的,所以我感到乏味、厭惡,就像一個人在讀一本早已熟悉的書的拙劣的仿本”——我過早地對生活失去了本不應失去的探索的慾望和樂趣。而我直到近些年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可怕和嚴峻:我逐漸對生活失去期待,我開始對所有人的苦痛感到麻木。與此同時,我成為一個無法親近現實的人,無法對外部世界、對更切實的事物,那些有關政治、歷史或當下的事物,進行持久和嚴肅的思考,而這可能造成我最不想變成的狀態:自我沉溺。雖說所有的寫作最終都關乎自我,但優質的自我是一片廣袤的海域,狹隘的自我則是一汪水窪。在淺薄裡撲騰泥淖,這是最差勁的選擇。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

[智利] 羅貝託•波拉尼奧 著

趙德明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而波拉尼奧的文學改變了這一點,它吸引我的竟然不是文學特有的那些品質:曖昧的隱喻,疏離的姿態,語言的技巧。而是泥沙俱下和風塵僕僕,是它的粗糲、對抗和入世。在這片宏大歷史都已消亡、專權的陰影卻無處不在的土地上,他讓我這個企圖在頹喪的保護罩下苟活的青年頓悟,原來在自己的靈魂深處,竟然還沉睡著一種波拉尼奧式的反叛和抗爭:革命,流亡,搞運動;不斷地寫詩,二十五歲那年,波拉尼奧說他還夢想著寫一部小說。我知道下面這話說出來大有反駁的人在,但這就是我對波拉尼奧的理解:他讓文學成為一切,或者說,他讓一切進入文學。在這個句子中,不存在“文學”和“一切”哪個更重要,因為他讓它們不再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而是如此對等,如此關聯。各中原因包含波拉尼奧其人的經歷和個性,拉美國家歷史的特點以及各種地理和政治因素塑造的拉美文學的特殊譜系。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1973年智利政變

《智利之夜》是一位智利神父的死前囈語,全書分為兩段,第一段和最後一句。原本波拉尼奧將這本小說命名為 Shit Storm ,經勸阻才換了名字。但它確實就像一場敘事的風暴。囈語中所包含的敘事線的雜亂、情緒的不穩定,反而讓這個篇幅短小的故事中呈現出數不清的層次和場景,故事套著故事、意象疊著意象:

終日坐在唯一的窗前長時間地觀看巴黎的全貌以此默默度過死亡時光的危地馬拉畫家,他那幅名叫《日出前一小時的墨城風光》的畫作,是他對自身潰敗的接受;奧匈帝國最傑出的鞋匠在一場宴會上告訴皇帝,他要為全世界的英雄建造一座墓地,直到他被世界遺忘,獨自死在未完工的墳冢的地下室裡;被派往歐洲教堂學習的神父被告知,這些古老建築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鴿糞,他在這片祥和的教堂的上空目睹了一片又一片獵鷹獵殺鴿子的殘酷場景;皮諾切特政府秘密警察機構成員的妻子,同時也是智利文壇的交際花,當盛景朽敗、家道衰落後,被丈夫拋棄的她告訴神父,“在智利就是這樣創作文學的”……在全書最精彩的一個片段中,你能夠同時讀到米利都的泰勒斯、阿連德政府與軍事政變、聶魯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訪問智利、修昔底德筆下的漫長戰爭、物資緊缺與農業改革、皮諾切特的馬克思主義秘密學習小組……波拉尼奧以一種他所獨有的、極具感染力的表達方式,將這些形而上與形而下的事物緊湊地壓制進一片氣場強大、風格濃郁的場域之中,你深信不疑,俯首稱臣,無法自拔。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聶魯達

在書的結尾處,神父問自己,“我就是那個大聲叫喊著卻沒有被任何人聽見的業已衰老的年輕人,這就是那個真正的、巨大的恐慌嗎?”這個業已衰老的年輕人從全書開篇就佇立在角角落落裡,在那個與費爾韋爾一同看月亮的晚上,當時還非常年輕的神父在那麼一刻,意識到自己的恐懼,可他還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費爾韋爾站在他的身後嘲諷他對索爾德羅的無知。在《神曲》中,但丁曾借索爾德羅之後哀嘆意大利動盪不安的政局。所有的名稱與名稱背後的意義,全部聯結起來。“索爾德羅,哪個索爾德羅?”在費爾韋爾的嘲諷裡,恐懼擒住他,也擒住你——你突然意識到自己與某種文明、某個人群之間的血脈相通,在這個日益朽敗的世界裡,你還想做那個大聲疾呼的、哪怕業已衰老的年輕人。你被屈辱刺痛,你因惡而憤怒。你想要抗爭,想要熱愛。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未知大學》

[智利] 羅貝託•波拉尼奧 著

范曄 楊玲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

去年,拿到《未知大學》的那一天,我寫下:覺得生有所戀,覺得有動於衷是值得的,覺得麻木和腐朽是不被允許的,覺得生命除了虛無確實還有些別的。在給這本書評價時,我再次熱淚盈眶,我說為能讀到波拉尼奧而感到此生不枉,至少,我為我這二十四年的人生感到值得。我希望在以後的生活裡,我記住這一刻;我希望在無常和多變中,我留住他如今給我的一切。

《智利之夜》(節選)

在開車回聖地亞哥城的時候,我回想著她的話。在智利就是這樣創作文學的,然而不僅僅是在智利,還包括在阿根廷、墨西哥、危地馬拉和烏拉圭、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綠色的英國,以及熱情奔放的意大利。文學就是如此被創作的——至少是因為我們為了避免跌入垃圾堆裡,我們才稱其為文學。然後我又開始哼唱:南歐紫荊,猶大之樹!而我的汽車又再次進入時光的隧道中,進入時光的巨型絞肉機中。我想起了費爾韋爾過世的那一天。他有一場體面又有節制的葬禮,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樣。我獨自留在他的家中,孤身一人站在費爾韋爾的藏書面前,那些藏書以一種神秘的方式成為費爾韋爾缺席和在場的化身,那時候,我向他的靈魂問道(顯然,那是一個反問)為什麼在我們身上發生了最終在我們身上所發生的這一切。我向其中一個書架走過去,用指尖觸摸那些書的書脊。有人在角落裡翻了一下身。我跳了起來。我一走過去就發現那是他那群老朋友中的一位,她之前在那裡睡著了。於是我們手挽著手離開了他家。在送葬行列裡,當我們穿過像冰窖一樣的街道的時候,我問費爾韋爾在哪裡。在棺材裡,走在前面的幾個少年回答我說。一群笨蛋,我說,然而那時那幾個少年已經不在那裡了,他們已經消失了。現在生了病的人是我。我的床在一條水流湍急的河中打轉。如果水流渾濁的話,我就能知道死亡就在附近。但是現在水流只是比較湍急而已,因此我還懷抱著希望。從很久之前開始,那個業已衰老的年輕人就保持著沉默。他現在不再對我出言不遜,也不對那些作家大放厥詞。這有解決方案嗎?在智利就是這樣創作文學的,就是這樣創作偉大的西方文學的。把這一點強加到你的腦袋裡去,我對他說。那個業已衰老的年輕人,他所殘存的那部分軀殼,動了動嘴唇,發出了一聲無法被聽清楚的“不”。我的精神力量已經阻止了他。或許歷史就是這樣的。孤身對抗歷史是沒法做成什麼的。那個業已衰老的年輕人總是獨自一人,而我則一直跟隨著歷史。我用手肘支撐起自己,尋找著他。我只看到了我的書冊,我的臥室的牆壁,一扇介於昏暗和明亮之間的窗戶。現在我可以再次抬起身子,重新開始我的生活、我的課程,以及我的文學評述了。我想要評論一本法國新興文學作品。但是我缺乏力量。這有解決方案嗎?有一天,在費爾韋爾死後,在幾位朋友的陪同下,我去了他的莊園,那古老的“在那裡”莊園,一場我們幾乎尚未抵達就已佯裝忽略的感傷之旅。我開始走在那片我青年時代曾經踏足的田野上。我去尋找那些農夫,但是他們當年居住的棚屋已經空了。一位老婦人招待了和我一起去的那些朋友們。我從遠處觀察著她,當她去廚房的時候,我跟在她後面,從外面,從窗戶的另一邊向她打招呼。她連看都不看我一眼。後來我知道她已經半聾了,但是實情就是她連看都沒看我一眼。這有解決方案嗎?有一天,主要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光,我問一個左派的年輕小說家是否知道一些關於瑪利亞·卡納萊斯的近況。那個年輕人則回答說他不認識她。但是有一次你去了她家裡,我對他說。他反覆搖頭對此表示否認,隨即轉換了話題。這有解決方案嗎?有時候我迎面遇上說著另外一種語言的鄉民們。我攔住他們。我問他們有關田地的事情。他們對我說他們不在田裡幹活。他們對我說他們是聖地亞哥城裡的或是聖地亞哥城郊區的工人,從未在地裡幹過活。這有解決方案嗎?有時候大地顫抖著。地震的震中在北部或是南部,但是我能聽見大地是如何顫抖的。有時候我感到頭暈。有時候地震持續的時間比平常更久,人們置身於房門下或是樓梯下方,又或者奔跑著逃到大街上。這有解決方案嗎?我看見人們在大街上奔跑。我看見人們進入地鐵和電影院。我看見人們購買報紙。有時候開始地震,一切都在瞬間停止了。於是我問自己:那個業已衰老的年輕人在哪兒呢?他為何已經離開了呢?逐漸地,真相像一具屍體一樣上升。一具從大海的深處,或是從懸崖的深處升起來的屍體。我看到了它上升的影子。它搖晃著的影子。它那彷彿是從一個已經化石化的星球的山丘上升起來的影子。而在那一刻,在我的疾病所導致的昏暗之中,我看到了他兇惡的臉龐,他溫和的臉龐,我問自己:我就是那個業已衰老的年輕人嗎?我就是那個大聲叫喊著卻沒有被任何人聽見的業已衰老的年輕人,這就是那個真正的、巨大的恐慌嗎?那個可憐的、業已衰老的年輕人難道就是我自己嗎?於是在那一刻,許多人的臉龐以一種令人昏眩的速度從我的眼前晃過,那些我崇拜過的人,那些我愛過的、恨過的、嫉妒過的、鄙視過的人。那些我保護過的、攻擊過的、為捍衛自己而抵抗過的,那些我曾徒勞地尋找過的人的臉龐。

隨後這場可惡的頭腦風暴就爆發了。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圖片均來自網絡

點擊上圖,購買全新上市的《單讀 17 :人的困境》

他让我重拾愤怒、痛苦和爱的冲动|Editor's Pick

▼▼我就是那個業已衰老的年輕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