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能不能把病人的全身部位都檢查到?

大約在冬季146789153


當然不可能。

磁共振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影像學檢查,對很多部位的顯像優於CT檢查,尤其是在頭顱,對於腔隙性腦梗塞,以及其他很多部位的,特別是軟組織和骨骼,包括頸椎,腰椎,四肢,以及腹腔內實質性臟器的檢查上卻是清晰度更高。

但是,在某些部位,比如肺部,磁共振的清晰度卻不如CT,因為肺是一個空腔器官,CT的清晰度就要顯得更高。此外,在頭顱的檢查上,對於腦出血的診斷,尤其是新發的腦出血,CT的清晰度也比磁共振更高。

不僅如此,在某些檢查上,也有很多都是勝過磁共振的。比如,乳腺鉬靶檢查,磁共振就無法對乳腺進行比較精確的檢查,鉬靶也是專門針對乳腺設計的。又比如,針對胃腸的檢查上,胃腸鏡的效果也顯然比磁共振更好。畢竟,深入內部之後的觀察顯然是更清晰的。

最後,能夠進行全身檢查的,目前只有PET-CT,自己正在研發的PE-TMRI兩種機器。


來自星星的萌醫生


大夫,您這能做全身的MR檢查嗎?

這個怎麼說呢?可以做,但是圖像分辨率不能保證,有可能造成漏診!

比較靠譜的就是每個部位分著做,那樣圖像分辨率比較高,就不會漏診了!

那您給我分著做一個吧!把全身都做一個遍!

額!這個。。。。。。做下來估計要一天時間!

這麼長?那算了!

這個其實反映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我要一個大而全的檢查,一次搞定,一勞永逸。但其實就這個問題涉及到的核磁技術而言,也是有難度的。

首先,人體有一些器官,用核磁檢查不是最好的選擇,比如肺,就遠遠不如CT有價值。大家都聽過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沒有人用核磁進行肺癌篩查的。原因很簡單,肺內主要是空氣,沒有核磁進行成像的信號。還有一個器官就是小腸等部位的病變,目前除了少數情況,多數時候都是作為CT之後的第二檢查手段。

其次,不同部位的不同病變,CT和MRI要根據具體病變進行選擇,有時候需要兩者都是用,沒有孰優孰劣之分。

因此,以上兩種情況下,就不一定優選選擇MR檢查了。

MR技術的不斷髮展,由原先的單一部位逐漸向大範圍掃描發展。目前各大廠家都已經實現了大範圍的拼接檢查技術,但是要進行一個全身部位的檢查還是不能夠達到的。

首先講解一下大範圍的拼接檢查技術,此技術在實際工作中被應用於體部檢查、類PET檢查、全脊柱掃描等,一般範圍從頭到盆腔,需要集合頭頸線圈、體線圈(2個)及脊柱線圈,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Siemens的Tim技術,其原理就是通過多個線圈的組合,進行分段掃描後應用後處理軟件進行拼接,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圖像。此類檢查優點是能夠從整體上辨別整個病變,形成一個整體的宏觀視覺圖。

但是其缺點卻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其分辨力相對於單個部位的掃描是很低的,不能夠滿足細小的疾病的發現或者診斷,往往容易造成漏診。下圖為普通平掃圖像,其分辨力極高!

此外大範圍的拼接檢查技術,能夠實現下肢血管的掃描,在臨床上也得到了大量的應用。

所謂慢工出細活,用在MR上是最合適不過了,同樣的一個部位,同樣的機器,用十分鐘掃描的圖像,跟用一小時掃描的圖像完全不同。對於圖像質量和序列優化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什麼樣的病情用什麼樣的序列進行掃描,也是放射科醫生和技師的任務之一。


放射科楊大夫


很多人不舒服到醫院來檢查,會問是不是核磁共振檢查得最清楚,甚至會想當然的認為做了磁共振會把身體所有的部位都掃描到,就像探測儀一樣,全身掃一下就知道毛病在哪兒了。磁共振可以檢查全身部位嗎?可以的,頭部、頸部、胸部、腹部以及脊柱四肢都可以使用磁共振檢查,但是磁共振檢查非常耗時,一個部位就要一二十分鐘,如果所有部位都做的話,加上擺位時間,估計得耗費一天時間,而且有些部位還不一定有CT清楚。磁共振檢查過程中,不同的序列出現不同的聲音,在一個狹小密閉黑暗空間躺一天,不可以動,而且呼吸運動還得配合技師,這個難度是相當大的,有幽閉症的人更不可能完成。

磁共振並不是檢查神器,在某些方面它很有優勢,在骨、關節與軟組織病變的診斷方面,磁共振成像具有多於CT數倍的成像參數和高度的軟組織分辨率,其對軟組織的對比度明顯高於CT,能夠更有效、更早的發現病變。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劑,即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鑑別,有其獨到之處。磁共振能顯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內其它細小結構,是診斷各種心臟病以及心功能檢查的可靠方法。對於膽道梗阻的病人,如果體質弱,無法行經皮肝穿膽道造影(PTC)和內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的患者,可以選擇MRCP(磁共振膽胰管成像),直接觀察到膽道管腔內外病變情況,並根據病變部位、形態進行病因的判斷,定性診斷準確率達64%~98%。

但是由於磁共振檢查耗時長,會受到運動干擾,病人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動可引起運動偽影,影響診斷,尤其是胸部及腹部MRI,因此對於肺部炎症、肺部腫瘤、腹部肝膽脾胰及淋巴結等實質性臟器行CT檢查更合適。另外磁共振不適用於危重病人和急診病人。核磁共振的層厚較CT厚,一些微小的病變存在漏診風險。磁共振對於空腔器官及運動的器官,比如食管、胃腸道、肺部並不能很好的顯影。除此之外,體內有金屬及有心臟起搏器的人不可以做核磁共振檢查。

所以,任何檢查都有自身的優勢和侷限性,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儀器能神奇到像孫悟空的火眼金睛。靠一種檢查方法查全身的毛病,一蹴而就,一勞永逸,這個是異想天開的想法。


胡洋


這個有一點繞口令的感覺,自身存在一定的矛盾,容易把人看暈

磁共振能做到全面的檢查麼?更多的關注的是磁共振檢查的適應範圍

一次磁共振檢查能不能從頭到腳都檢查?關注的則是磁共振檢查的效率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簡單說一下磁共振檢查的原理,當然只是大概給個概念,因為還是碰到很多病人會問,磁共振檢查到底有沒有輻射啊,沒有為什麼帶個核字,讓人害怕。磁共振檢查初期之所以叫核磁共振檢查,其實是因為他是利用組成人體的每個原子裡面的氫質子對於磁場和脈衝信號的反應不同,而獲取到各個點的數據,再經過計算機的輔助把這些數字信號,轉換成為圖像,並不是直接就獲取的一個圖像。(具體原理能寫好厚一本書,個人也只是懂個皮毛)

所以其中的一個關鍵點,就是要獲取這些信號,所以我們做磁共振檢查的時候,除了我們看到的一個床和一箇中間挖空的磁體外呢,其實還需要在身上放一個線圈,來獲取信號,就目前的磁共振設備來說,這個線圈是分得很細的,頭部的,胸部(上腹部)的,盆腔的,下肢關節的,基本從頭到腳,都是有線圈適配的,所以這個問題的第一部分,磁共振檢查的適應範圍,沒錯,從頭到腳,都可以。

圖片來自pixabay,示意圖,非真實

那麼第二個問題,一次磁共振檢查能不能都做了呢?如果要都做,那麼要裝上全部的線圈,這並不是難事,但系統裡面,為了保證掃描的準確性,仍然是需要分部位一次一次來的,從頭掃到腳的話,時間會增加很多,而且不同線圈一起採集信號,難免會有干擾存在,所以就目前的臨床檢查來說,似乎沒有這麼做的。


龔曉明醫生


核磁共振因為沒有輻射,軟組織分辨率高,在臨床上被廣泛的應用。但是,核磁共振也是有弊端的,比如你提的這個問題,核磁功能能不能把病人的全身部位都檢查到?

我的回答是可以的,但是臨床上從來不這麼幹,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核磁共振的檢查時間長

核磁共振的檢查時間明顯長於CT,做一個部位的檢查,就需要十幾二十分鐘,如果是做增強掃描,時間可能會更長,可能需要半個多小時。人的身體有這麼多個部位,比如大腦,頸部,上肢,上腹部,下腹部,盆腔,下肢等等。如果要用核磁共振檢查全身,可能要一整天的時間,而且是待在一個密閉的空間裡面,對於幽閉恐懼症的患者,這簡直是噩夢一般。

第二,有些器官不適合核磁共振檢查

對於含氣體的或者運動的器官,核磁共振檢查的效果一般,所以肺,心臟以及胃腸道,很少使用使用核磁共振來檢查,直腸除外。

第三,核磁共振比較昂貴

如果要用核磁共振掃描全身,價格肯定要上萬元,還不如做一個PET/CT檢查,PET/CT可以觀察全身的病變,價格也是一萬塊錢左右,而且效果肯定比核磁共振好。

所以,理論和實際是有差別的,一般沒有人會用MRI來做全身檢查。


普外科曾醫生


很明確的說磁共振不能把病人的全身部位都檢查到。肺部和腸道疾病,沒有人用磁共振來做檢查的。磁共振對於有氣體的器官,觀察不佳,容易漏診,所以基本上不用磁共振來檢查肺部和胃腸道。



人們對全身檢查的誤區

經常有人問我,我要去醫院做個全身檢查,應該做什麼好?大概要多少錢?我想你們也同樣問過這樣的問題吧。

我想說的是沒有一種檢查是能把全身的病都檢查出來。每個部位有最適合的檢查,而針對不同的病,所要選擇的檢查也是不一樣。所以要針對自己的症狀,選擇不一樣的檢查。

比如有胃炎,胃痛的,那麼最好做胃鏡,而不是磁共振。比如吸菸多年,咳嗽咳痰咯血,那麼最好做胸部CT檢查。

什麼部位適合做磁共振檢查

1、頭頸部病變

頭頸部的病變適合做磁共振檢查,特別是顱腦疾病,磁共振對顱腦組織的分辨率很高,對腦出血、腦梗塞、腦腫瘤疾病有很高的診斷價值。

2.脊髓、神經、椎間盤


手麻腳麻,懷疑頸椎腰椎間盤突出的,可以做磁共振檢查,可以很好的觀察到有無椎間盤突出,脊髓有沒有受壓。車禍外傷,要觀察脊髓有沒有受損,有沒有截癱可能,評價脊髓的情況,磁共振是最優的檢查。



這是一個頸椎脊髓的磁共振圖,頸椎的脊髓如果有病變,會引起高位截癱。

3.骨關節疾病

比如長期跑步的人,膝蓋出現慢性疼痛,可以去做個膝關節磁共振檢查,看看韌帶、半月板有沒有問題,這些是其他檢查所觀察不到的。比如扭傷了腳踝,要看下有沒有韌帶撕裂,也可以做磁共振檢查。磁共振對骨關節疾病有很好的優勢。

4.腹部(除外腸管)

這裡主要指肝、膽、胰、脾、雙腎、腎上腺、子宮附件(前列腺精囊腺)及膀胱,磁共振對這些器官的病變都能檢查出來。特別是早期肝癌的檢出率比CT高,有乙肝病史,有條件的,可以選擇做磁共振體檢排除肝癌。磁共振對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直腸癌的分期價值也是非常高的。

磁共振不能用作體檢的全身檢查

1.磁共振檢查時間長

磁共振不同於CT檢查,一個頭部CT檢查時間大概2分鐘不到,但是做磁共振要10分鐘左右,如果要加上打針增強掃描要20分鐘。

2.噪聲大

做過磁共振的人都知道檢查的過程噪聲很大。做檢查的過程中要保持一動不動。

一個人能在很吵的幽閉環境中堅持兩個小時一動不動已經非常不錯了。兩個小時也只能做一個頭部、腹部、盆腔。如果要把全身部位都做一遍,估計一天都不止,你能保持一天躺著不動嗎?還是每天做一個部位?

3.費用昂貴

如果你是土豪,沒關係,可以把以上我說的部位都檢查一遍,不過時間會比較長。

總得來說,磁共振不適合全身檢查。要針對不同部位,不同疾病,來選擇最合適的檢查方式。


小影大夫


核磁共振嚴格的來說:是不能全身部位都檢查到的,對某些器官和疾病的檢查還是有限度和不足的。



1.中樞神經系統及頭頸部:除顱骨骨折及顱內急性出血不及CT外,在腦與脊髓腫瘤、顱內感染、腦脫髓鞘疾病、腦血管病變、腦白質病變、脊髓先天性異常及脊髓空洞症等的診斷價值很高。由於具有不產生骨偽影的優點,對顱後窩及顱頸部交界區病變的顯示明顯優於其他成像技術。

2.胸部:由於縱隔內脂肪與血管形成良好的對比,易於觀察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間的解剖關係。對縱隔及肺門淋巴結腫大、佔位性病變的診斷均有較高價值,但是對肺門鈣化及小病灶的檢出不及CT。

3.心臟大血管:運用心電門控觸發技術可對心肌、心包及冠脈病變做出準確診斷,且可對心臟功能做定量分析。利用流空效應可直觀顯示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瘤等大血管疾患。

4.腹部與盆部:對肝、腎、胰腺、膀胱、前列腺和子宮等,MRI檢查有相當的價值。

5.骨髓:骨髓在MRI上表現為高信號區,侵及骨髓的病變,如腫瘤、感染及代謝疾病,MRI上可清楚顯示。

6.四肢、關節:MRI可清晰顯示軟骨、關節囊、關節液、關節韌帶及半月板等,對關節軟骨損傷、關節積液等病變及軟組織病變的診斷方面具有其他影像檢查無法比擬的優勢。

7.不足:MRI在顯示骨骼、肺、胃腸道方面有較大的侷限性。


小小醫學生


當然不可能,如果有一種設備,可以適用於所有部位,那麼就不會在製造那麼多其他設備了。尤其是影像設備,就像給醫生多了一雙透視的眼睛一樣。

不過既然是影像技術,說到底,與直接眼睛看到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影像技術,就類似製作工藝品的倒模一樣。通過其他的媒介把身體內的組織陳現出來,而倒模材質也會有很多不同和優勢劣勢。所以,每種影像設備都會有侷限。

磁共振,利用的是體內的H核來成像的,而H含量最多的,莫過於水。所以也就可以理解,含空氣多的組織不適合。肺部和胃腸道空腔臟器一般不用磁共振。另外,骨骼一般用平片和ct多一些。由於磁共振掃描時間長,急診患者時間就是生命,所以一般急診CT使用更多。

但是磁共振對於軟組織的顯像,是非常好的,這是其他任何設備無法比擬的。


厚朴蓮心


磁共振是能從影像上發現很多器官病變,但它並非萬能,比如結腸內的問題磁共振就不能準確顯示,必須做結腸鏡檢查才看得清楚,這是目前為止最好的方法,當然被檢查人要吃些苦,但與身體相比還是不足掛齒!有時候病人是患結腸上的病,但醫生仍然要求做一次磁共振檢查,這是因為醫生要確定腸子上的問題是否有向其他器官轉移的情況,不是醫生想多掙檢查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