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面对清朝灭亡,老百姓大都表现的幸灾乐祸,为什么?

刘工662


我还真没在历史记录中见过老百姓大都幸灾乐祸,当然,革命党肯定是弹冠相庆的。我见过最多的就是老百姓对民国政府的不信任,毕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崇拜,老百姓连什么是宪政都不理解,更遑论什么民主共和。老百姓普遍的反应,基本都是没有皇帝那岂不是要天下大乱,所以老百姓才有对共和政体的不信任的反应。

所以,可以很自然的理解为何袁世凯称帝大多数底层老百姓并不反对,因为在他们潜意识里就是有皇帝比没有皇帝好,什么共和国,老子不知道,也不愿意去知道。只不过相比于有没有皇帝,老百姓更关心的生活是否有保障,是否能维持温饱,毕竟老百姓只在乎谁能让他们好好的过日子,能更好的过日子,至于是谁上台,则是无关紧要的事。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张勋复辟的时候北京城家家户户挂龙旗,人人争着戴假辫子,除了对共和政体的不信任之外,再就是民国玩的太烂的结果。清政府由于之前的新政,留下了一套很不错的底子,但是被民国败的一干二净。再加上民国军阀内战打的不亦乐乎,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难以为继,自然会怀念能够维持国家统一、维持社会稳定的清政府,比如说建国后浙江省曾经进行过田野调查,一位经历了晚清和民国的老农表示农民清朝时候过的好,到了民国就不行了(根据数据统计,清朝田赋的税率一直维持在2%-4%这一区间,农民的负担并不严重,相反清朝税收大头主要来自榷关以及海关海外贸易收入,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到90%以上的农业国家来说,这点税率已经是非常低了)。这也从一个方面反应了老百姓对民国的失望以及对清政府的怀念。再加上对共和政体的不信任,所以民国年间那句名言

民国不如大清就是这么来的。这句话表面上是说民国不如大清,我认为是在传达有皇帝比没有皇帝好这一观念,也就是对共和政体的失望以及不信任。

当年的辛亥元老蔡济民在进入民国后写下两句诗: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来假共和。这句诗本质上就是对民国、对共和、对辛亥革命的否定,毕竟他们当初单纯的理想根本不是能够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的。

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良的代价远小于暴力革命。所以,这也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黑色幽默。

最后说一下,大清完蛋并不可惜,可惜的是整个国家随着大清的倒台而陷入倒退。


北洋海军炮手


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几次贵族,一次是魏晋士族,另一次是满清的八旗子弟,他们都是中国曾经的贵族阶级,既然叫作贵族,势必会和底层人民缺失联系,这就导致了国家是权贵阶层的国家,人民成为了权贵们薅羊毛的绵羊。

别看电视剧中把清朝中期描绘的十分强盛,其实都是虚把式,清朝时期每年各地的起义数量一直高居不下,清政府只有镇压镇压再镇压。因为,中原大地一直都是汉族人的繁衍地,而满清是外来者,所以这一矛盾不可调和。

记得孙中山起义时的口号吗?“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驱除鞑虏除了指代国外帝国主义以外,还有的就是满清。尤其到了晚清时期,上层和底层出现了绝对的割裂,上层在与帝国主义的盘旋中输的底裤尽失,白银不停的向外赔偿。

那么这些钱都在那里来?都是从底层老百姓的口袋中抢走的,一个国家的税收本来就是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清政府一边给自己铺张浪费,另一面还要孝敬给帝国主义列强们,你们说,这样的傀儡政府要他何用?

再者,底层人民遭受了无穷尽的盘剥之后,许多人对于上层是仇恨态度。比如说当年英国人占领威海卫之后,为了抗击当地的反英势力,英国人招了一批人给自己“看家护院”,这就是著名的“华勇营”。

华勇营里是清一色的中国人,他们都是20多岁的青壮年,在他们受尽豪强们的欺负,找不到工作,生存不下去时,是英国人拉了他们一把,给了他们丰厚的薪酬。虽然在道义上说不过去,但是人都快饿死了,家人都快被地主豪强们踩死了,你说是如果是你该如何抉择?

还有,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联军闯进北京城之后,是找不到紫禁城的。但是在北京城边的流民们看到之后,迅速跑上去给人家带路,我们不知道这群“带路党”爱不爱这个国家,但是我们知道他们绝对不爱清政府,他们带着联军冲进紫禁城、圆明园。

在甲午海战时,许多人站在海边看清朝舰艇和日本人打海战,当人们看到清朝的军舰被击沉之后,开心的手舞足蹈,拍手叫好,这种情况你看了会失望吗?这群人根本不知道日本人上岸之后,烧杀抢掠的对象会不会是自己,但在这之前有一点他们是明白的,那就是清政府已经不把他们当人看了!

并不是说当时的人们没有家国观念,只是家已经没有了,国也不是自己的国,而是满清贵族们的国,这个国是他们的私人财产,破不破和自己没有半毛钱关系。反正继续赖下去自己依然是被剥削者,倒不如舔舔外国人的屁股,说不定还能给自己一点好处呢。

其实,这种情况才是最可怕的,到这种时候一个民族的崩溃已经势不可挡了,这是由内而外的破碎,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信仰和坚守的底线。而往往,这些人的破坏力远远要比侵略者厉害。当然,有的人是走投无路的怨恨,有的人却是真的坏了良心!


文史长河


其实这个要从清兵入关时算起。清兵入主中原以后实行"剃发"制度,把中国流传几千年的留发改为辫子制度,这更像是一种人格上的侮辱。即使是元朝时代,对民众还是相当宽容地。清兵入主中原,一改历朝历代的制度,实行剃发,这更像是对老百姓的一种侮辱。这也致使孙中山在1905年8月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要。

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清王朝的不认同。其实在清王朝统治中原阶段,各地纷争不断,大小战火不断,这也跟清王朝的剃发制度有关。即使是在康乾盛世时期,在全国各地都有起义军。在清兵入关时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屠杀了几十万的汉族人民,这增加了汉族人民对满清王朝的仇恨,这种仇恨一直到了辛亥革命清王朝灭亡。

在清王朝有严格的民族制度,汉族同胞很难在权力中心中立足。八旗子弟掌控朝堂并担任各地行政长官,这也充分体现了对汉民的不认同。八旗子地对汉族的欺凌从来都没有间断过,这也导致普通老百姓对满清王朝恨之入骨,这也致使八国联军进攻满清时普通老百姓为其指路的事件。

清朝后期八旗子弟的腐败更加加剧了普通老百姓对满清的仇恨。在清光绪31年, 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之后,在全国迅速燃起了反清的浪潮,短短几年内满清便灭亡,可见那时的满清多么不得民心。

富人家的生活和我们现代人差多,而穷人家里绝对是不堪的,农业在那个时代的农作物产量非常低,好的年份都是对付,差的年份怕是一年份吃不了几顿饱饭。在那个人都有税的时代,你除非家里什么都没有了才可以赖着不缴,这就是当时的现实。在当时汉人的地位都是非常低的。能过上好日子的大多是满人,社会时局又不稳定。戊戌变法失败给民众心里最后一点希望都破灭了。

正好太平天国的思想在全国进行了一次灌溉,反正生活已经不能太差了,换个朝代有什么关系。如果国家不爱你了,你还会爱他吗?不是说针对某一个人说这个问题,失了民心天下必失。普通民众也就是普通民众,没有揭竿起义说明当时的民众的都是顺民,愚民。你想让民众怎样,民众当然是想看到新的希望才会对起义军充满了寄托。

满清政府对底层民众的残酷镇压,毫无人性的酷刑,莫须有的“文字狱”等。是民众对当局彻骨的仇恨原因。巴不得这个政府早点灭亡。

上层当局“国不知有民,只知有奴才。民不知有国,只知吃喝的官爷”。这种畸形社会之下。虽然经历所谓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盛世。可是,这些财富,基本集中在上层王爷贵族,以及八旗子弟之中。下层民众,依然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片地饿蜉的状态。在大英帝国外交使臣回忆录之中,这种记载写得很真彻。因而,清兵与西洋的战争,出现奇怪的一幕。清兵与英法等洋人激烈战斗之时,作为大清民众,则在一旁作与己无关的看客。这个情况,自鸦片战争,直至清朝灭亡,皆是如此。对这个腐朽,残酷屠杀压榨民众的清政府,民众巴不得它早点灭亡。


郎807


大多数老百姓都表现的无动于衷也许更符合历史事实吧!一个普遍的认识――封建社会实行的是愚民政策,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具体的落脚点的,比如说“躬耕于南野”,比如说男耕女织。(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然不是说“躬耕”了就能富足,“女织”了就有暖衣,统治者的策略是拿走大部分你的劳动所得,让你吃不饱饿不死,挣扎在贫困线上。

一年四季为了不被饿死只能拼命弯背躬腰的在田野里劳作,累的根本来不及也没心情想其他的事情,比如说“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的政治问题。

对!封建社会的百姓是不问政治的,他们关注的只有自己碗里锅里的一日三餐,稍微偷点懒可能挨饿的就是一大家子人,朱门酒肉臭,路由冻死肉这样的政治灾难下,老百姓只有认命的份。


因此,改朝换代在整个历史上来说,看似波澜壮阔,其实在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在清朝这艘大船上的老百姓来说,可能连晃动都没有,除了被战乱波及的地方,很可能大多数人过着的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基本上时代变迁在老百姓的眼里都是爱谁谁,他们更在乎眼前的实惠,而不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套路,但政治本身就是套路,不但套路老百姓,还套路那些企图靠博取功名的读书分子当然,在知识分子实行的愚民措施是“文字狱”!

顾名思义,“文字狱”非得能够读书识字不可,不排除老百姓说错话被严惩的案例,但文字狱的主要针对对象还是那些“思维活跃的知识分子”。

这部分人普遍来说都是以读书做官参与政治为目的的,因此一套让他们心服口服心安理得跟着政权。要说清朝灭亡了,可能读书人最有感受,老百姓真的是不需要有这样的意识,也不需要有这样的能力和件事!


历史三日谈


清朝后期,满族统治者自高自大,不思进取,腐化堕落,军备陈旧,军纪松散,士气低落。在和西方的列强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割地赔款,颜面尽失。对外赔款,这又大大增加了国内人民的负担,使广大人民不堪重负,揭竿而起。满清又联合西方列强共同残酷镇压人民起义,屠杀大量无辜人民。更为无耻的是,清朝统治集团竟抛出“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种话,据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里记载,满族大臣刚毅说过“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挟光绪出逃西安,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议和大纲》,并颁布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无耻卖国政策。慈禧对洋人的言听计从,割地赔款跟付帐买单一样爽快,说割就割,说赔就赔,你要多少我给多少,按她的说法才能“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世界还有这样的政府和自己的人民对立,和外国侵略者同流合污,共同压迫本国人民。这样无耻的政权垮台,人民能不开心吗?


爱历史的三哥


其实不管是清朝如此,纵观中国历史几千年,每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基本上老百姓都是欢呼雀跃的,因为每个朝代末期基本上都是官逼民反造成的,老百姓生活的不好,自然就想到造反,朝廷灭了都想着能过上好日子。

清朝自然也是这样,而且清朝末期带给老百姓,带给整个中华民族的灾难实在是太多了,罄竹难书啊。

对于老百姓来说,那时候没有的老百姓基本上都没有接受任何的教育,那时候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的国家概念,只要谁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好,那肯定都是支持的。清朝几十万人,为什么能够打败几亿的汉人,清朝前期在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手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确实不错,所以很多人都支持清朝的统治。

但是到了清朝后期,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也就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被西方国家踩在脚底下了,后来的日本又开始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看看清朝的后期都做了什么,每次外国入侵,还没打就先割地赔款讲和了,每次赔款这些还不是从老百姓身上来吗?《辛丑条约》,赔偿白银四亿多两,但是这些国家的为了羞辱中国人,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赔偿一两。对于老百姓来说,割地可能没有影响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但是赔款之后就是增加赋税,老百姓肯定不愿意了。

清王朝彻底的让中国人在整个国际社会上抬不起头来,甚至影响到了现在,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难道还不希望他灭亡吗?


小伍讲历史


清 朝的统治把中国人变成了奴才相,骨头也软腰也直不起来了,汉奸比侵略者还多,把中国人变的愚蠢,例如到越南去旅游被人打侮属,去的人反而越来越多,你看贱不贱愚蠢不愚蠢,民族气节都不要了。真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user3650820822662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满清灭亡,也用了近80年,只要政府持续赔款输出,列强就很少发动战争侵害(必定打仗要资金且打完都不能得到比赔款更大的利益),内部没有大的变革与灾害,灭亡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灵感火舞者


因清廷腐败无能,百姓民不聊生。


杜立巴人


因为不是人民的天下,腐败官员与利益集团说了算,农民能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