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40年彈指一揮間的中國汽車強國夢(上)

【編者按】上篇“回憶殺”,過去的經驗積累為未來發展打下深厚的基礎。

封面故事|40年彈指一揮間的中國汽車強國夢(上)

40年間,中國汽車強國夢正在實現中。如果從北京切諾基和上海桑塔納的合資企業誕生為標記,那麼中國汽車工業的改革開放已歷經了35個年頭。但如果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算起,那麼迄今已有40年之久。這40年中國汽車產業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就瞭如今連續9年產銷冠絕全球的業績。但最了不起的是中國汽車產業在穩定的大市場環境培育下,已經鑄就了一個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鏈,中國自主品牌車企不僅佔有了本國汽車銷量的近半壁江山,而且培育了成建制的正向開發隊伍,形成了以吉利、長城、比亞迪、長安、上汽、廣汽等為代表的中國品牌與合資品牌同臺競技的格局。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以比亞迪為領軍的中國自主品牌企業從本世紀00年代就開始積極響應政府關於節能減排改善環境的號召,率先研發新能源汽車,並投放市場,截止2017年中國品牌車企的銷量佔有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的半壁江山,併成批量的進入歐美國家市場。這兩個半壁江山或許可以詮釋汽車產業40年改革開放的成就。

封面故事|40年彈指一揮間的中國汽車強國夢(上)

不僅如此,目前正風靡全球的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在中國也毫不遜色,一批造車新勢力脫穎而出,在這個全球舞臺上佔據了醒目位置,在全球性各地展會和論壇上絕對少不了中國汽車人和產品的身影。在北京、上海等地都已開展了級別不同的自動駕駛汽車路試。一大批與之相應的攝像頭傳感器、激光雷達傳感器、高精地圖、功率電子器件等等零部件企業的發展也正方興未艾。

這40年在汽車產品進入銷售產業鏈前端的金融、保險服務,或是後端的售後服務、二手車,以及汽車共享出行等都有許多與時俱進的創新的成果,為不斷開拓汽車產品市場保駕護航。

這40年中國汽車產業的改革開放歷經了幾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度過了、融入期、趕超期等方方面面的博弈、挫折和磨難才終於形成了如今的巨大成就。

封面故事|40年彈指一揮間的中國汽車強國夢(上)

第一階段為轉型期,直至加入WTO前夜

從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一代汽車人開始圍繞汽車工業體制改革,以及引進技術、引進外資建立合資企業等做了大量的工作。期間中國汽車工業的管理體制經歷了從中汽總公司到中國汽車工業聯合會,沒幾年又納入了機械部汽車司管轄範圍,而現在又由發改委和工信部共管,前者管生產資質,後者管公告。是不是汽車這塊蛋糕太大了,必須分而食之?

經鄧小平首肯,汽車也可以搞合資。國外跨國車企開始進入中國建合資企業。德國大眾高瞻遠矚成為全球第一個吃螃蟹的汽車外企,1985年上海大眾汽車公司成立,2017年銷量超過200萬輛,成為國內最大的汽車公司。其後源源不斷的國外車企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合資企業的“口子”從“三大三小”變成“三大三小兩微”。同時也改變了中國汽車工業缺重少輕無轎車的歷史格局。此後變成了每個外資企業在國內可以有兩個合資企業的配額,其總數已經超過了30家。

封面故事|40年彈指一揮間的中國汽車強國夢(上)

但在這一時期國家經濟也初步完成了管理體制從計劃經濟轉向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汽車不再是計劃分配物資,而是可以在市場採購的商品。售後配件的市場放開更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就已基本放開,屬於計劃分配的部分比例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在東南沿海和長江三角洲等地誕生了一大批民營汽車零部件企業,產品不但活躍在售後市場,並且也開始先後進入商用車和乘用車的配套體系。

第二階段是從進入WTO後直到本世紀10年代中葉的發展融合期

加入WTO之後在制度設計上有了改變,中國自主品牌企業開始享受國民待遇,可以生產帶“7”字頭的轎車。自主企業的生產力和市場得到了極大的解放。同時合資的所謂“市場換技術”效應開始顯現。無論是汽車零部件合資企業或是整車合資企業均產生了巨大的外溢效應,其中最為有價值的是培養了一大批技術、管理、經營、市場方面的人才,同時在行業內形成了系統學習現代化製造體系、管理體制的氛圍,尤其是質量保證的全新概念和體系的基本框架,從而大大降低了自主企業初創期間的成本和縮短了成長期的時間成本,抓住了市場的機遇,同時也縮短企業從仿製、逆向開發到正向開發的全過程,並逐漸形成了,包括汽車金融貸款、保險、零部件配套供應,以及售後市場服務體系等在內的汽車產業鏈,並不斷完善。

封面故事|40年彈指一揮間的中國汽車強國夢(上)

在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是自2009年我國汽車從突破1300萬輛的銷量摘得全球第一大市場的桂冠,並保持了9年全球難以撼動的第一大市場,並難以撼動;其次是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企銷量在政府各項節能減排政策引導之下有 很大增長並佔有了40%以上的市場份額;另外一項帶有戰略性改變的是中國車企開始深度融入國際汽車產業。從中國車企為了打開出口市場,不斷到各新興市場建立組裝廠開始,發展到對遭遇財務危機的國外車企進行兼併,如上汽和南汽在英國分別併購羅孚和MG、吉利併購沃爾沃和錳銅等等,另外還有一大批汽車零部件企業並以此為發端,紛紛在歐美建立汽車研發中心。在這一階段,中國品牌車企大大增強了在研發上的投入,其平均值佔銷售額的比重已經達到了3%。

同時自主品牌汽車的質量也在穩步上升。據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發布的2017年中國汽車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CACSI)測評結果,為78分,同比提高1分。其中自主品牌為76分同比提高1分。在品牌形象、預期質量、感知質量和感知價值與合資品牌的差距分別比上年縮小了1.6分、1.1分、1.2分和0.9分。品牌忠誠度同比提高了2分。其中在SUV領域表現尤為出色。

封面故事|40年彈指一揮間的中國汽車強國夢(上)

在當今世界汽車業的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方面,中國汽車在這一時期初步確立了其領先地位。當國內合資企業處在觀望,遲遲不願採取實質性行動之時,中國品牌車企勇於挑起保護生態環境的重任,率先發展新能源汽車,並在2015年完成了33.5萬輛的銷售業績,遙遙領先世界汽車工業發達國家。

這一切為日後更大的發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未完待續…本文選自《汽車財經》4月刊封面故事,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