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做爲「三農」吶喊的名記者

重溫入黨誓詞,不由得感慨萬端。每個共產黨員都曾在鮮紅的黨旗下宣誓,大聲道出自己對黨的一片赤誠。當時的情景,決不應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忘記。因此,重溫入黨誓詞,對於每一個共產黨員來說,都是十分必要的。

重溫入黨誓詞後,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不忘初心,行勝於言。我的初心是什麼?誓做為“三農”吶喊的名記者。惟有如此,自己的生命才有力量。其實,人生的意義不在於壽命的久長,乃在於對人間能有所貢獻、有所裨益。

一個記者成為名記者,有四條硬件:首先是肯定要有一篇或數篇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的報道,我們一說穆青,首先想到焦裕祿,就像名作家,肯定有 幾部代表作。第二,你肯定要熟悉報道的領域,並且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資深記者,你在這個領域裡不斷報道,就攢夠了一定的資本。第三,不僅 要有一定的新聞理論修養或者其他相關的理論基礎,還要有政治修養、文化修養、道德修養、文藝修養等等。第四,要有一本理論專著。記者當到一定程度,不能光 靠一篇篇的信息,肯定要在某個方面有相關論述。報道是散篇出版,雜誌是定期成冊出版,只有書籍,才是成本的不連續出版。

這四個條件,有三層含義:第一,在實踐層面,第一條和第二條,你有足夠量的、質量又高的稿件。第二,理論層面的含義,記者不能每天只顧寫,還要 把握理論層面,這樣才能成為一個自覺的新聞記者,不是別人叫你幹什麼你就幹什麼,如果一個每天只知道做椅子的木匠,他做一輩子椅子,也只是一個匠而不是大 師,大師是今天做完作品以後,明天絕不重複,而是要搞創新的東西。第三,就是創新的層面,把前面的實踐加上你的理論,最後能夠創新,能夠立起來。你要出的 書,一定是你的創造,檢驗你的創造力。如果你在這些方面都具備了,硬件也都做到了,應該說,你就會成為一個名記者。

那麼,記者的先天優勢都有哪些?新聞前輩們把它總結為五條:

第一,輿論優勢。你背靠大樹,掌握傳媒,你說一句話,和街上的老百姓說一句話不一樣。

第二,學習和調研的優勢。你到了社會上以後,想學什麼,就可以去學,上至國家領導、下至平民,你想了解什麼,都可以去採訪、去調研。新聞對記者 的公開,就像病人對醫生公開自己的身體一樣。一位新聞前輩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學生離開學校以後到社會上,還要繼續讀四本“書”,一是接觸社會上各種人, 二是讀懂大自然,當記者到處跑,可以到處看看。第三是讀歷史,最後一本是讀自己,儘量回頭看一下。這樣,結合工作,就有一種學習教育意義。

第三,廣告優勢。一個人要出名,無外乎是要造勢,讓別人知道你。很多名人到最後實際上成了一個符號,記者就是一個天然的自我廣告,比如我們寫一 篇稿子,下文還沒有寫,先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電視主持人,不管說什麼,先報上自己的名字。有人曾經統計過,中央領導人上報紙頭條最多的是每年露面 100多次,但是我們發稿最多的記者一年是300多次,比中央領導人還多。有了廣告優勢,還要名副其實。

第四,自動優勢。要搞清楚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只有找到了自己興趣所在,才能主動深入探究,才能形成正確的思想見解,才可能寫出有影響力的傳世佳 作,最後才能過著真正富足的精神生活。我們必須主動拾掇零碎的時間用心思考,把握“浮生半日閒”的片刻,才能完成許多的心願和事業。

第五,選擇優勢。幹了一段時間後,可以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記者是一個“十字路口”的行業,可以接觸很多東西,就是你不改行,也會有很多發明創造。圓珠筆的發明者就是一個記者,在戰場上覺得用鋼筆不方便,就發明了圓珠筆。

行者惟實,順勢而為。如何才能更有作為?我始終堅持的信條是,做什麼事情都要精進。精進,就是對於善的事情要堅決修行,對於惡的事情要堅決斷 棄,以勇健強悍之心,克服懈怠心理,從而完善自己。我把“精進”理解為勤勞與勤奮。人在主觀上無不希望做事一帆風順,可現實中不可測的因素太多,所以我們 得有承受挫折的意志與勇往直前的精神。只要擁有這些精神,其他都好辦。

具體言之,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學習。學習,學習,怎麼學習,學習什麼?作為一個黨員,努力學習彌補自己知識上的不足顯得尤為重要。為此,週末我到圖書館查閱資料,業餘時 間經常向前輩請教,深感自己綜合素質有了些許提高。關於學習,我想談三個關鍵詞,首先是慎學。在信息爆炸的社會里,不學習不行。因為每個人時間有限,精力 有限,必須有選擇地學習。我們都是成年人,學習看書一定要有目的性,眉毛鬍子一把抓,是不行的,必須慎重地去選擇學習。其次是多思。學而不思則罔。經過消 化吸收思考,就會從已知的東西中找到某種創新的支點。什麼叫創新,創新就是把已知的東西重新組合。第三是優秀。就從工作而言,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中, 把工作做好,這才叫優秀。工作中要做到優秀有三個條件:首先要有本事。能將自己的能力能轉化,能將事情辦成,這叫本事。有能力的人,有不少看不起別人,自 恃清高,一旦看不起別人,就很難跟別人合作,搞不好,別人還會挖坑,無疑會增加辦成事的難度,人必須要有合作精神,否則很難辦成大事。能力是智商,本事是 智商和情商的有機統一。其次要守本分。該自己乾的一定要幹好,要守位,但不要越位。有為才有位。最後是知本末。做事情一定要知道為什麼要去做,做與不做會 有什麼後果,必須瞭然於胸。

二是業務。圍繞優秀的三個條件,我在工作中嚴於律己,勤於鑽研,慎言多思,注重培養自己捕捉新聞的能力。我把業務鑽研概括成兩個關鍵詞:接地氣 與原創力。接地氣,就是要正視和回答“三農”發展中最迫切的難點熱點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近讀者,吸引讀者,並從讀者的閱讀感悟中找到再次出發的起 點。作為一個記者,該為底層說的話,一定要說;該讓中央瞭解的情況,要讓中央及時瞭解。一年能為農民說一句管用的話,比你獲什麼獎的意義都大。一個記者只 有真誠地敞開心靈之窗,新鮮之風才能會從四面八方吹來,才能深切地體會到時代的脈動,最終把新聞引向理想之境。原創力的根就深紮在時代生活的土壤中。如何 找到它,需要記者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去調查去感受,非如此,思想上有真知灼見的新聞作品就很難誕生。回望那些經典的新聞佳作至今還震撼人心,就在於作 品中埋藏著一顆與時代脈搏共同躍動的心靈,以及流淌其間的人們共同的關懷之歌。記者承擔著記錄歷史、為時代立像、為民族鑄魂的重任,而這,要求記者當以更 加平易近人的姿態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

其實,想成為名記者,固然有對無冕之王情結的執著,但也不全是為了虛名,因為這“名”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對你成就的認可,表明你在生命道路上踩下一個厚重的腳印。坦率地說,人生沒有理想,生活會過得渙散。

著名新聞理論家梁衡認為,一個記者只有從事著豐富的新聞實踐,有較深的理論修養,能將自己的實踐和思考結晶為著作,這樣他才能稱得上是名記者。 按此標準衡量,我對過去的拙作掂量了又掂量,不免感覺捉襟見肘,確實沒有多少像樣的東西。顯然,距離實現名記者的夢想,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了10年記者後,我最大的感受是,記者不能忘記群眾,不能忘記底層。只有在底層和群眾密切聯繫,才能體現豐滿的成就感。想成為名記者是一件好 事,但要想實至名歸,絕非易事。不管將來發生什麼,我都會竭力為中國農民代言。因為我堅信:只要不忘初心,誓做名記者的夢想並非遙不可及。(農民日報記者 李朝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