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新模式?3條25米長的「跑道」竟養殖6萬尾魚!


網紅新模式?3條25米長的“跑道”竟養殖6萬尾魚!

最近,南潯菱湖鎮裡發生了一件新鮮事,漁業養殖戶們紛紛在魚塘中間建起了“跑道”。

在該鎮新廟裡村盛江家庭農場新改建好的25畝魚塘裡,記者看到新投放的6萬尾加州鱸魚都集中養殖在3條25米長的“跑道”。“跑道”一側是“推水增氧”裝置,推動魚塘水24小時循環流動,讓魚苗能在水流的推力下襬尾,像是在“跑步健身”,同時,魚類的排洩物和食物殘餘也不斷被推送到魚塘集汙區,讓水體保持清潔。

據瞭解,菱湖鎮是全國三大淡水魚生產基地之一,全鎮水域面積達6.2萬畝,近50%的農戶都以漁為生,2016年,全鎮水產總量達7.1萬噸,漁業總產值超12億元。但近年來,隨著漁業效益下滑、“五水共治”工作開展,漁業亟待轉型升級。

網紅新模式?3條25米長的“跑道”竟養殖6萬尾魚!

“我們之前做過多種嘗試發現,‘跑道養魚’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與其它新型模式相比,不僅使魚塘自身水體高效淨化,同時也能提高魚的品質,更符合南潯的需求,若取得成功,將有效拓寬全區漁業轉型升級的出路。”南潯區農林局局長張國良告訴記者,眼下,南潯區正加大力度推廣“跑道養魚”循環水養殖技術模式,通過集中養殖、集中吸汙、集中處理,實現養殖尾水零排放,推動漁業產業更綠色、更高效。

小水體養魚,大水體養水,新穎的“跑道”養魚模式,讓許多戶家庭農場負責人躍躍欲試。菱湖鎮勤勞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生態漁業精品園裡,正在進行改造。485畝的魚塘將分塊建立流水跑道養殖區、養殖排放分離區、汙染物處理沉澱區、循環淨化區四大功能區,讓養殖水在一個魚塘內循環利用。

網紅新模式?3條25米長的“跑道”竟養殖6萬尾魚!

“每隔一段時間,‘跑道’就可以利用吸汙裝置將沉澱的汙染物吸出來,回收製作成極好的有機肥。由於運動量大,楊處的魚,線條優美、品質更高、價錢也更俏。”生態漁業精品園的負責人沈連寶告訴記者,此前他在嘗試性投入了2萬尾加州鱸魚魚苗,6個月後,成魚產量達8000公斤,收益是傳統魚塘養魚的3至4倍,所以今年就正式啟動魚塘改造工程,加大養殖量,期待能產生更好的效益。

本文轉自浙江在線(作者:李則名、沈晶晶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果涉及著作權或者轉載出處有誤,請及時與公眾號後臺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