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天琢磨自己怎麼死更值錢」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很多人避諱談“死”,對“錢”也諱莫如深,但有一個人,卻成天琢磨著“我怎麼死更值錢”。

他不是投機取巧或者不務正業,恰恰相反,這就是他的工作需要,也是他作為一個兒子、丈夫和父親,必須顧慮周全的家庭責任——作為頂樑柱,倒下去之前,有必要想好家人以後的日子怎麼過。

他叫槽叔,在國內某壽險公司擔任互聯網保險業務總監。因為身在行業內,熟知各路情況,槽叔一手包辦了全家人的保險。

從單身到二人世界,再到結婚生子,他用 7 年時間配置了上下老小 7 口人的 23 份保單,保證如今每年 4 萬多的保險預算花得值。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我有點買保險上癮吧,可能這種上癮也是我現在焦慮的一種表現,所謂中產階級的焦慮,或者說中年人的焦慮,我都有。”槽叔說,“給自己和家裡人配置各種保險,多少算是尋找出口、緩解焦慮的方式之一。”

我讓他這個過來人兼業內者,總結、分享下配置保險的經驗,以及是不是有些“避坑指南”,他說:“說這些可能會得罪人啊,但……我還是說吧。”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 “保險”中部分保費由槽叔太太支出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清單:你給自己和家人買了幾份保險?每年大概花多少錢?

槽叔:我們三口之家,加上雙方父母,一共 7 個人,現在有 23 份保單。我自己的話,一共有 9 份,其中定期壽險 2 份、重疾險 3 份、意外險 2 份、醫療險 2 份。

全家人每年在保險上花 4 萬多,聽上去很多是吧?但其實 7 個人,每人每月平均算下來不到 500 塊錢。

我們說在保險上的錢花得多還是少,不是看錢的數目,而是它佔你或者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一般用年收入 5~10% 的錢買保險是比較合適的,這個比例不太會影響到日常消費。太低了,可能你獲得的保額不夠;太高了,又不能保證正常的生活質量。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我家這 4 萬多從比例上來講就挺正常的,它們都是消費型保險,沒有返還功能;其中我跟我太太雙方父母只佔了 1 萬左右,剩下 3 萬多是花在我們三口之家身上的。

雙方父母這 1 萬塊主要是住院醫療險和意外險。我給爸媽配置保險的時候,他們已經 50 歲上下了,年齡太大,沒有合適的重疾險可以選擇。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其中兩位老人的身體狀況不錯,可以買住院醫療險。另外兩位,一位是糖尿病,所以常見的住院醫療也買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防癌住院醫療,就是隻涵蓋癌症住院責任的醫療險;還有一位更麻煩,有結節和高血壓,加上動過一次大手術,和醫療險拜拜了,只能買意外險。

之前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產》,其實本質上講的就是老人生病拖垮一家的風險,所以我是強烈建議大家為父母配置住院醫療險的。

我們一家三口也主要是針對疾病、身故這兩大風險來配置的: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我和太太的重疾保額,設定標準是自己 3 到 5 年的收入,確保如果我倆誰不幸得了重大疾病,像是惡性腫瘤之類的,依然有一筆定期的“收入”,保險補償相當於替代了正常工作收入。

至於女兒為什麼也有 100 多萬重疾保額,一來是因為孩子的費率很低,能多保一些就多保一些,花小錢辦大事;二來,萬一孩子病了,我跟太太當中有人不得不辭職照顧的話,孩子的保額高,也是對家庭收入的一種補償。

清單:我注意到孩子是沒有身故保額的?

槽叔:對,這跟我的一些觀念有關,我認為孩子的壽險、尤其是終身壽險是沒必要買的。

(為什麼?)這終身壽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孩子未來一輩子裡,只要身故了,就賠你錢。但實際上孩子如果身故了,給爸媽錢有意義嗎?有哪個爸媽會覺得賠償了錢,就得到了安慰呢?多少錢都是沒意義的。

這個觀點可能會讓一些人難以接受吧,也會得罪很多保險代理人,因為孩子的終身壽險都非常貴,佣金也高。但我個人依舊不建議給孩子買,未成年孩子需要重點解決的是醫療問題。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像我們家三口人,只有女兒有高端醫療險,她生病時我可以抱著她直接去美中宜和,不用排隊等;但是我和我太太就不買高端醫療險了。

一方面確實是想省錢嘛,孩子的高端醫療險基本在一萬塊錢左右,甚至更高,優先級上就得給她先配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孩子看病本身是比較痛苦的,如果你抱著孩子去兒童醫院,排大隊,孩子難受你也難受,還不如直接去高端私立醫院;但是大人病了,我挑個時間自己去三甲公立醫院看一看,也沒什麼大問題。

清單:你有沒有一種保險是在用錢衡量生老病死的感覺?

槽叔:準確講,生病、死亡是人生裡的風險,而保險是一種對抗風險的手段。不管是給家裡人配置什麼樣的保險,還是具體保險產品選哪個,確實有強弱差別在裡面,因為每個人面臨的風險強弱就是不一樣的。

你肯定聽過,說買保險要優先並且重點考慮家裡的頂樑柱吧,說直白點,這個頂樑柱就是一個家庭的“現金流”,是家裡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我在我家就是這麼個角色,必須考慮周全,萬一我不在了,要怎麼獲得最大的賠償來保證家人的生活,這非常的現實。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清單:你不避諱談生死麼?

槽叔:我不避諱的,生老病死是多正常的事啊。

再加上工作原因,可以說我是成天琢磨自己怎麼死更值錢了,比如要是意外造成的,我能拿到 500 萬,如果是疾病造成的,就只有 300 萬了。這話聽著不對勁,是不是有點彆扭?但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啊。(笑)

不過我寫文章或者跟別人溝通的話,肯定描述上會稍微注意一下,比如把“死”說成“身故”。

清單:那不介意具體展開講講你是怎麼琢磨“死得更值錢”的吧?

槽叔:哈哈,我把你的問題換個角度來說吧,這樣可能對大家的參考意義更大些。

我也是從單身過來的,到現在上有老下有小,在每個人生階段配置保險的時候,考慮重點略有不同。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剛畢業工作時,最主要可能靠公司。去問 HR,除了五險一金,公司有沒有給自己買商業保險,買了的話是什麼,如果出現理賠,怎麼報案、走流程。這些是 HR 有義務告訴你的。

如果公司沒買商業保險,就自己買一些。我單身那會兒,想的最主要的就是自己得大病了有沒有錢治,我不想因為湊不夠治病錢而死啊,所以重疾險、醫療險肯定要買。

重疾險就是得病後一次性賠你一筆錢,這筆錢理論上說你想用來幹嘛就幹嘛,不治病也行,有的絕症反正也治不了了,有人就乾脆拿著這錢去遊山玩水度過最後的時光。

醫療險可以等同於商業醫保。我們國家的醫保作為國家手段,首要追求的是覆蓋面廣,而不是能用到多好多貴的進口藥。所以我就需要商業醫保把國家不承擔的那部分醫藥錢給補上,不至於要用貴的藥時沒錢可用。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二人世界的時候,如果沒結婚、不是夫妻關係,是沒辦法互相投保的。一旦結婚了,考慮投保,就得重點想想家裡的頂樑柱,理論上,雙方中賺錢多的那個人承擔的風險高一些,需要給 TA 一些額外的考慮。

不管單身還是二人世界,父母養老都是一個問題。所以你可以買一份定期壽險,或者至少要買一份包含意外身故的意外險,這個其實很便宜,一年可能也就兩三百塊錢。

買的時候,記得把受益人指定為父母,要是你不這麼指定的話,它會默認為是“法定受益人”,如果你結婚了,這個“法定受益人”第一順位其實是配偶,第二順位是孩子,然後才是父母。

當然,你也可以再買一份定期壽險,受益人是“法定受益人”或者指定為配偶,表示在乎自己父母的同時,也是在乎愛人的。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清單:聽你上面說的,感覺這“受益人”填誰,還蠻微妙的?

槽叔:確實是這樣的。保險在我看來是一種有人情味的金融產品,理性裡有溫情,溫情裡也有理性。

拿我們家舉個例子。去年我太太買了份定期壽險,保額 150 萬,受益人是太太的父母。其實之前沒想買這個壽險的,後來會買,是因為我倆討論了一個夫妻關係之間比較有趣的話題:

如果太太去世了,孩子我養得起,房貸車貸我供得起,這些也是我一定會繼續做的;但我還願不願意繼續贍養岳父岳母呢?或者說,“願意”是一方面,實際操作起來是另一方面,太太怎麼樣去確保我盡到這個贍養責任呢?

我把這些跟她說了,當時話說得比較直,她覺得好像我不願意去承擔贍養岳父岳母的責任一樣,我說“願不願意”和 “買不買”是兩碼事,你要問我願意麼,我肯定是願意的,承諾可以許下來;但如果有這份機制上的補償和保障的話,會更好。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其實這個道理我講給她是需要勇氣的,因為聽上去好像是在說,我變相承認“當你不在時,我不承擔你父母的養老責任”。

但我們後來還是理性地聊了這個話題,我也是想告訴她:承諾是承諾,我一定會在任何時候平等對待四位老人,財務安排是財務安排,兩者不矛盾。好在她對我的分析也是很認可的。

清單:你們經常這麼坦誠地溝通這些問題麼?

槽叔:是的。

我覺得和家人溝通保險規劃這件事,根本不應該落入“你愛不愛我”或者“你會不會像對待自己爸媽一樣對待我爸媽”這類議事範疇,無腦的情緒化討論沒有意義,成年人要做的是通過合理安排讓家人擁有應對風險的能力,而制度比承諾更有價值。

(那你覺得基於愛情的承諾就沒有約束力嗎?)當然不是這樣的,還是那句話,承諾和制度是兩碼事,不矛盾。我和太太大學相愛,畢業結婚,十多年相濡以沫,正因為不怕誤解,所以才有底氣表達這樣的觀點。(你真的是極度理性了)可能摩羯座就是這樣吧。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清單:雖說現在大家對保險的接受度比以前高了,但提到保險從業人員,情感上還是有些微妙之處。所以你當初是怎麼進了這個行業?

槽叔:坦白說,是為了北京戶口。(哈?這個回答好直接……)哈哈,因為本來就是這樣的嘛。

我在北京讀的大學,畢業之後的需求之一就是戶口。而能解決戶口問題的平臺,一個是國企,一個是政府機構,因為我學的新聞,所以去到媒體相關的企事業單位也是可以的。

那時不想考公務員,剩下的兩條路就都去嘗試了,有家國企性質的保險公司給了 offer,考慮到那個崗位的工作和我專業還算有些契合性,就去了。相當於是陰差陽錯進了保險行業吧。

(那個崗位的工作具體是什麼呢?應該不是保險銷售吧?)不是銷售,是做行業分析和戰略規劃,比較宏觀。工作一段時間,我還是對“如何通過互聯網找到靠譜保險”這件事更感興趣,所以就跳槽到了現在這個公司,做互聯網保險業務,不是面向個人,而是針對 B 端的企業客戶。

清單:作為一個業內人,你研究分析過那麼多保險產品,也買了不少,有什麼感受或者經驗麼?

槽叔:我感覺自己有點買保險“上癮”。這種上癮跟玩信用卡不一樣,信用卡有點像玩遊戲打怪升級那種,至於保險,你可以理解為,我實時掌握行業最新產品,瞭解最新前沿動態,可以帶來一種職業快感。

往深了說,這可能也側面反映了我的焦慮吧,不管是“中年人的焦慮”還是“中產焦慮”,我都有,也是一種對家庭安全感的焦慮。

(怎麼說?)我和我的家人算是努力紮根北京的外鄉人,戶口、房子、車子等都是很現實的問題;成家之後有了孩子,更需要努力打牢各種抵抗風險的“牆”,保險就是其中一面。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保險不是一成不變的,家庭成員、收入的變化,還有通脹的影響,讓我每年都必須檢查這面牆的抗風險能力。

所以每當有保險新產品出現,我就忍不住去研究看看好不好,好的話自己就買了,不好的話也會分析,保持對市場的一個敏銳度。

清單:在抵抗風險上,除了保險外,你還有其他措施麼?比如投資理財?

槽叔:我基本上都是在陸金所投資理財,哈哈,這算是廣告嗎?

我還會強制性購買一些商業養老險,不多,每個月 1000 塊錢,到 60 歲這 1000 元會變成 3000 元。

我發現不少人看不上這 3000 塊錢,覺得 30 年後 3000 塊肯定不值錢了。我在金融行業,我知道通脹是什麼,也知道內部收益率有多重要,但我還是買了這種看似“虧”的養老金。

(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很多人都被時代蠱惑了。這個時代賦予的夢想是一夜暴富,而不是細水長流。今天的 1 塊錢,明天的 10 塊錢,好像這才是應該的。但事實上,只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流入,不管多少都是有價值的。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我承認永遠不能指望養老金解決養老需求,最好還有資本收入,比如股息、紅利,或者房租這樣的房產收入,但不能看不上養老金,它就像你退休後的基本工資,保證你不會連最基礎的生活都沒有。

當然商業養老金也得看實際收益率,有些內部收益率只有 2% 的就別買了,3.5% 到 4% 之間甚至更高的,只要能保證收益,都可以考慮。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清單:根據你的經驗和對行業的瞭解,買保險這事兒裡有坑嗎?可以怎麼避免?

槽叔:當然有啊。不過感覺可能得罪人或者讓人覺得不太舒服啊,嗯……還是說吧。

比如有人覺得保險買越貴的越好,尤其是給孩子的保險,挑大品牌,買一些自己都不懂的,像有些少兒教育金;或者沒什麼用的,比如給一兩歲的孩子買終身壽險,這個我前面也詳細說過了。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還有一些標榜女性專屬的保險,像什麼宮頸癌類重疾險,我也不太建議買。

說白了,這類產品只是把傳統壽險或者重疾險裡的一小部分責任單拎出來,主要是為了吸引女性注意力,但很容易給你造成一種買完後萬事大吉的錯覺。女性正常買市面上靠譜的、標準的重大疾病險、定期壽險,就很好了。

清單:那買保險的時候,就不需要考慮品牌問題了麼?你買自家公司以外的保險麼?

槽叔:是不是自家公司的產品,我都一視同仁,因為保險產品實際上是對風險的評估,我認為定價的合理性非常重要,我們國家在保險監管上非常嚴格,所以各家公司品牌倒是其次的。

你可以把保險看成一個功能性產品,同樣的產品,如果功能差不多,自然可以做對比。同樣的風險,每一家定價不同,裡面肯定會有一個對你來講最合適的,選那個就好了。

清單:能推薦幾款你覺得不錯的保險麼?

槽叔: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要給出很有針對性的推薦不太容易;而且重疾險、定期壽險、意外險、醫療險,每種都能說上好多,展開就很長了。說說我自己的給大家做個參考吧。

我自己的重疾險包括中國人壽康寧定期重疾險,這款已經停售了,是當年老媽給我買的;還有弘康人壽健康一生重疾險。

定期壽險的話,有中信保誠的禎愛定壽、弘康人壽的福佑人生定壽,後面這款也停售了;醫療險是眾安財險的尊享 e 生。

我特別想說的是,人人都需要關注身故風險,不分男女。女性買定期壽險是很有優勢的,同樣一款產品,可能女性只要男性一半的價格,因為女性壽命相比男性要長 6 到 8 歲,從風險和概率上來說相對低,費率自然也低一些。

“我成天琢磨自己怎么死更值钱”

我更建議大家掌握一些保險的基本知識,像理財一樣,自己把錢花得明明白白才好。我自己也一直在做保險金融領域的科普,想盡一己之力,增加一些高品質的信息,不希望大家上網搜出來的都是不靠譜的內容。

我在自己的公眾號“槽叔”(ID:iamcaoshu)裡,分析過很多的保險產品和規劃,大家可以來公眾號具體交流;如果你想系統瞭解城市中產階級怎麼買對保險的話,也可以看看我的新書《你的第一本保險指南》,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10 月份上市,裡面也有手把手教你選擇合適保險的工具手冊,蠻實用的。

大家也可以在這篇文章底下留言,有什麼具體問題,我會盡力回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