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看貓眼?是貓眼坑娛樂

9月3日深夜,貓眼娛樂發佈招股書,正式啟動上市流程,確定赴港IPO。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傳出貓眼將要上市的消息了,這次是要動真格的了。經過數年的廝殺,從多頭混戰,到貓眼、淘票票、微影時代三足鼎立,再到貓眼微影合併,形成如今貓眼、淘票票兩強爭霸的格局,多少曾經的對手都已然退出歷史舞臺。

那是否上市就代表了貓眼能夠笑到最後呢?這個結論似乎還為時尚早,在貓眼一路狂飆突進的光鮮背後,有一系列需要向資本市場和股民交代的問題。

貓眼到底盈利了沒?沒盈利!

作為貓眼的控股股東,光線除了是國內電影行業內容領域的一個重量級選手,更是以嫻熟的資本運作功夫聞名,而兩年來貓眼與光線的各種關聯交易,更是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2016年5月,光線系(光線控股和光線傳媒)控股貓眼電影57.4%的股權,其中非上市公司光線控股持有貓眼文化38.40%股權,光線傳媒持股19.00%;2017年5月,光線傳媒作價1.3億將網票網68.55%的股權轉讓給貓眼;2017年8月,光線增持,共計持有貓眼77.13%的股權;2017年9月,貓眼微影完成合並。兩年來,這讓人看花眼的動作還伴隨著光線傳媒與光線控股之間的關聯交易,還有騰訊對貓眼的注資。

一系列繁複的資本運作背後,是貓眼的估值由83億,到90億,再到136億,最終到達如今的200億高位。

估值一路飆升,那麼貓眼到底盈利了沒?長久以來,這都是個謎,“看不懂的光線財報”已然成為文娛行業的一個梗。2016年短短半年之內,光線傳媒發佈的三份公告中,貓眼的淨利潤曾經連續變動三次,從虧損5.11億,到虧損1.09億,再到盈利199.5萬,光線的財務手法堪稱鬼斧神工。

而在2017年的財報中,光線傳媒的公司核心財務指標都出現大幅下滑,而讓人倍感蹊蹺的是,貓眼直接從光線傳媒重要的主營收入中神秘消失。如果盈利了,光線為何不大大方方在財報中公之於眾,反而把貓眼從財報中“做掉”,讓外界遐想?

但在9月3日深夜公佈的貓眼招股書中,貓眼是否盈利的“天問”有了答案,沒盈利!這也難怪光線一直在財報中對這一問題“支支吾吾”。原來,經過數年廝殺,成為中國電影行業最大在線票務平臺的貓眼,一直在虧損。

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貓眼娛樂虧損2.31億元,經調整後虧損為2070萬元。不僅2018年上半年,過去的幾年中,2015年、2016年及2017年貓眼娛樂虧損淨額分別為人民幣12.98億元、5.08億元及7610萬元。

也就是說,過去三年,貓眼的淨虧損累計超過21億人民幣!

娛樂看貓眼?是貓眼坑娛樂

在2017年的一次活動中,光線董事長王長田曾經這樣表述過光線的投資邏輯,“只能先咬一口試試,好吃了再吃第二口、第三口,不好吃了就吐出去”。那麼,光線一直積極醞釀盈利成謎的貓眼上市,是否就是“不好吃了就吐出去”,把鍋甩出去讓資本和股民買單呢?

要知道,貓眼能夠在近幾年的在線票務市場中攻城略地,從“百團大戰”到“四人麻將”,再到“三國殺”,最終取得兩強之一的席位,靠的就是大手筆“票補”。貓眼的票補對於光線而言,無疑是一個輸血的資本無底洞,如今是不是扛不住了而急於向二級市場“求救”,恐怕是不足為外人道了。

真相欠奉的鎖場疑雲

除了連續虧損,貓眼還有一件事必須向行業和市場交代清楚——鎖場。

今年4月28日,《後來的我們》上映首日,大量影院收到來自《後來的我們》的預售票退票,引發外界各種猜測:作為該片出品方、發行方的貓眼是不是利用自身在線票務巨頭的市場地位,通過預售“鎖場”來炒高影片熱度,“綁架”院線和觀眾,以圖在接下來的重要檔期五一檔中取得高排片?

娛樂看貓眼?是貓眼坑娛樂

面對來自媒體和大量普通觀眾的質疑,貓眼把鍋甩給了黃牛,稱46%的退票行為疑似黃牛行為,更是惹來輿論譁然:都2018了,八成電影票都是網絡購票了,電影票生意還有多少黃牛黨的生存空間?更不用說一部導演處女作竟然能撬動全國成千上萬黃牛黨競相囤票,並在同一時間退票,可能性有多大?有電影行業媒體算過一筆賬,“4月30號晚上,平均每個影院有超過300人對電影票進行了改簽——如果這個數字真實,那麼這應該算是中國電影票務網站/APP能改簽以來一個創歷史記錄的數字了吧?”

娛樂看貓眼?是貓眼坑娛樂

最終國家電影局都介入了調查,片子的出品方和發行方都被約談了。並且,針對這一事件,電影局相關負責人專門表態:無論哪一部影片,都應該以其影片質量去贏得觀眾喜愛。電影主管部門堅決反對不正當競爭,反對任何票房造假的行為,決不允許任何擾亂電影市場、破壞市場秩序、損害電影產業整體利益和聲譽的行為。

電影局的表態說出了很多從業者的隱憂:在貓眼將觸手越來越多伸向內容行業上游製作環節時,作為出品方、發行方的貓眼是否還能盡好一家在線票務平臺的本分,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部上線的作品,而非操控市場、“鎖場”造假?

娛樂看貓眼?是貓眼坑娛樂

在針對此次《後來的我們》大規模退票的調查當中,行業媒體壹娛觀察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巧合”:在過去一年退票最多的8部國產影片之中,有5部都由光線或是貓眼發行,貓眼退票率最高的兩部影片《後來的我們》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都是貓眼主發行。

這就很值得玩味了。

連續虧損累計超過21億,《後來的我們》“鎖場”真相至今撲朔迷離,如今的貓眼不僅欠市場、行業和觀眾一個交代,自身的財務狀況也非常不樂觀。即使能順利上市,誰能擔保,急於上市的貓眼是不是對資本市場和股民的又一輪收割?

娛樂看貓眼?是貓眼坑娛樂

而且,根據招股書,貓眼此次上市融資約30%預期將用於為提升綜合平臺實力,來豐富內容供應加強服務,拓展用戶群並提升其忠誠度以及加強線下資源,更好地為用戶及業務合作伙伴服務。約30%預期將用於研發以及技術基建,以提升技術及數據分析實力及能力。約30%預期將用於為貓眼娛樂拓展業務而可能不時挖掘的潛在投資及收購,包括擬議收購歡喜傳媒的少數股東權益投資。約10%預期將用作營運資金的一般公司用途。

在線票務平臺的江湖地位之爭已經進入2.0時代,票補大戰已經結束,接下來拼的是平臺綜合實力、資本實力和業務模式。就貓眼此次上市融資的用途來看,貓眼仍然圍繞電影行業本身做文章,從投資出品到主控宣發,挾用戶數據和市場份額染指全產業鏈的佈局整合。這樣一來,其“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模式依然逃不脫市場質疑的同時,盈利模式的有效性也讓人擔心。與大伸其手向二級市場“化緣”相比,貓眼更應該考慮的似乎是其業務方向和商業模式的調整和定位,否則商業故事還能怎麼講、還能講多久將成為懸在貓眼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