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行書的結構和章法的規則要求主要是什麼嗎?此文詳解!

從結構說,楷書比較有自己固定的結構,草書的結構也有它的規則,行書因介於這兩種書體之間,故其結體比較靈活。但是,行書也必然有它自己可遵循的規則和要求,掌握和理解它的規律特點並加以靈活運用,就會提高它的藝術品位。作者如何運用行書結構規律特點並在實踐中善於處理,是如何進行藝術造型的問題。那麼,行書的結構章法究竟有哪些應遵循的規則呢?行書的結構和章法的規則要求主要是:結體大小輕重要適當,長短縱橫要合度,疏密黑白要相稱,左右欹正相呼應,使之錯落變化,氣勢貫通,協調統一,神定氣足。下面具體地進行一些分析。

1.大小、輕重適當

行書結體和楷書不同。楷書由各部分組成協調固定的結體,而行書則解散楷法,連筆簡體,其大小、輕重搭配,要重新進行調整組合,否則稍不慎就會失去協調。以有偏旁的字為例,如“言”、“彳”、 “糸”等偏旁,按楷書筆畫較多,而行書則筆畫大量簡化,就和右邊的結構產生輕重安排的問題。如 “謝”、“得”、“緣”等字,簡化以後左偏旁與右邊輕重就失調了(圖25①),如果左邊線條加粗重些即比較協調(圖25②)。又如“絲”、“經”、“續”等字,偏旁簡化以後,如果線條細輕,即失去協調(圖26 ①),如果加重偏旁線條,即比較協調(圖26②)。縱勢的字由上下幾部分組成,如“爭”、“無”、“葉”等字,上兩部分筆畫多,“爭”字上部分為四筆,連筆後為兩筆;“無”字上部分為七筆,連筆後為兩筆; “葉”字上部分為四筆(按舊字形計),連筆後為三筆。如果用筆過輕就會頭輕腳重,必須在下筆時適當加重,才和整體協調,並與下部分呼應(圖27①、②)。一個字的局部筆畫粗重輕細,字形加大縮小,縱勢、橫勢,都要隨機應變,以與全字結體、章法協調統一和相互呼應為目的。

你知道行書的結構和章法的規則要求主要是什麼嗎?此文詳解!

行書的章法也要講究大小輕重變化。由於連帶減筆所引起結體的變化,上下字的結體大小輕重也要作適當的處理。如《聖教序》中的“懇誠而遂顯”(圖28),對“誠”、“遂”兩字筆畫寫得輕,且一個寫得大,一個寫得小,這都是書者考慮到由章法引起的需要,進行輕重處理,使之有節奏變化。又如圖29《蘭亭序》中“清惠風和暢”五個字,“惠”、“和”兩字顯然有意寫得小而輕一些,那是因“清、風、暢”三字都寫得較長較大,這樣就造成大小輕重變化。這種字的形體,線條的大小、輕重的變化處理,既要考慮字的自然結體的大小繁簡,又要根據章法的需要,大小輕重的節奏變化要求,特別是隨行書連筆減畫以後的結體變化,加以精心的處理,使整個章法既有節奏變化,又能和諧一致,神韻飽滿。

2.長短、縱橫合度

行書不同於楷書嚴密結體所呈現出來的靜態,而由於連筆減畫引起的動感所帶來的節律變化,故在章法上就要按照字形的自然結體,對縱勢橫勢不同的結體,處理得縱橫有度、錯落有致,以提高節奏韻味。如《蘭亭序》中的“或取諸懷抱”中的“取”字,按自然結體是既短又是橫勢,但王羲之在這裡寫成縱勢(圖30),把它拉長了。為什麼要這麼寫呢?因為“取”上“或”字是縱側左,而下一個字 “諸”是橫勢,如果將“取”字再寫成橫勢,就不甚協調,章法上也顯得呆板了,故把“取”字寫成縱勢,就顯得穩定協調而有變化了。

長短縱橫、大小輕重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的對比強烈,有的對比平和,這是兩種不同的格調。這與作品的性質和作者的個性、藝術追求有密切關聯。一般講,偏重實用而又端莊的,大小輕重、縱橫長短對比要弱而緩和一些,格調較平穩,如歐陽詢的《千字文》,陸柬之的《文賦》(圖31,局部)等都是這類作品。如果作者要表現自己的情緒,而且性格較容易衝動,又有藝術氣質,則易追求大小輕重、縱橫長短對比起伏比較強烈的,如蘇東坡的《寒食帖》,米芾的《苕溪詩帖》(圖32,局部)。大小輕重、縱橫長短的處理又與章法上的虛實疏密有很大的關係,疏密虛實也是黑白的關係。

“計白當黑”,即一字一行乃至整幅作品都要留有恰當的協調的空白。在黑白關係中,黑是結構線條的具體形象,是視覺可視可識的;而白則是無固定形的,其大小和形狀是多變的,是隨線條分割而成的。故黑色的線條是構成白色形塊的分界線,空白的形狀和大小是和線條的行筆與疏密相一致的。

線條疏或細處,留白即大,即虛;相反,線條茂密粗重,留白即小,即實多。所以結體的縱橫長短和大小輕重,都和黑白對比產生密切的關係。如果線條茂密,即顯得擁擠,留白必少;線條過疏,留白必多,易顯得寬鬆。故在整幅作品中,妥當地留白更為重要,它是整幅作品章法的“氣眼”,空白留得恰好、協調,能提高作品的神韻氛圍。如蘇東坡《寒食帖》的“銜紙”(圖19),超長的直筆,在粗重茂密的線條中,顯得特別空靈。

你知道行書的結構和章法的規則要求主要是什麼嗎?此文詳解!

3.平整、錯落協調

行書的平整、錯落結構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個體字結構的平整、錯落;二是章法結構的平整、錯落。章法是由個體字組成的,個體字的結體平整,由個體字組成的章法自然是平整。我們說章法的平整,並不是說沒有錯落,只是以平整為主調,是平整中的錯落。如趙孟頫的《後赤壁賦》(圖33,局部)。同樣的,由個體字錯落變化組成的章法,自然也是錯落有致。我們說章法的錯落有致,也並不是說錯落中就無平整,只是以錯落為主,是錯落中的平整,如張瑞圖行書立軸(圖34),傅山的條幅立軸(圖35)。一般講,平整結構注重全幅作品的內蘊情趣,而注重章法錯落變化則偏重形式的藝術性、情感的發洩。這是不同結構造成不同的風格情趣,是因為作者的性情、藝術情趣、追求不同造成的。性情較平和與文化素質較高的,易追求平整而內含豐富的風格;性情豪爽賦有藝術感的,則易追求錯落變化的風格情趣。平整結構要求創作主體具有高深的技法表現能力,高格調的審美能力和廣博的文化修養。錯落結構則要求創作主體應深懂藝術形式美的變化規律和表現技巧,並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兩者各有特色和難度。至於由這兩大類結構變化出來的各種風格,自然很多,這就要看每個人的創造性和技巧了。

你知道行書的結構和章法的規則要求主要是什麼嗎?此文詳解!

4.字距、行間得體

字距、行間空白的處理在行書作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與作品的格調品位有很大的關係。雖然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趣味、習慣來安排,但應該說也有它的規律。如王羲之的作品,一般說行間空白多於字間空白,行疏字密,如王羲之《奉橘帖》(圖36,局部)等。另外如王獻之、王、歐陽詢、虞世南、陸柬之、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等,他們的作品也屬這類。儘管他們之間的作品,字間或密一些,或疏一些,都有所不同,甚至個人不同作品也有所差異,但這種章法佈局,能突出行間主體的風格。另外一種,字距和行間空白大致相等,如李邕、楊凝式、趙孟頫、米芾的部分作品,這種黑白間距,顯得寬鬆、瀟灑,疏疏落落,飄灑清雅,如楊凝式《韭花帖》(圖37,局部),但是這種章法處理不好,會使人產生鬆散、稀疏之感。第三種是字距行間佈局比較茂密,如張瑞圖、何紹基、趙之謙等人的行書作品(圖38,局部)。這種字距行間的佈局,顯得茂盛豐滿,但也容易使人產生擁擠堵塞的感覺。

字距行間的空白處理,雖然大體上有這樣三大類,但書法家在實踐中,大多會按照自己平時的作品風格來處理。由於各種因素,經常也會有許多變化,在這幅作品中也許是行疏字距密,在另外的作品中,也許字距行間都很茂密,或都很疏落,如米芾就是這樣的書法家。所以書法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藝術趣味和風格要求,以及書寫的習慣,靈活的處理。

你知道行書的結構和章法的規則要求主要是什麼嗎?此文詳解!

5.形體、神韻兼備

字的結構和謀篇目的是追求形神統一,使形體能充分反映出神韻。行書的筆法、結體、章法是行書形式美的主要內容。作品的神韻是通過行書的形式美得以充分的表現。如果行書的形式不統一,是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作品的風格和神韻的。所以要創作一幅形神完美的作品,必須要求形體、用筆、章法、風格四方面的統一。

第一,形體統一。此指字體、造型的統一。行書的字體應表現行書的特點,不能把篆體、隸體照搬進來。即使用楷體,也不能用嚴格意義的楷書,只能用楷書的繁體字,而用行書筆法,否則就不協調了。結體造型統一,是指行書結體或肥或瘦,或扁或長,或縱勢或橫勢,或錯落或平整,都要在主體統一下加以變化,對比也是一種藝術手段,但不可生硬,總之要在協調下求變化。

第二,用筆統一。即要在一幅作品中始終統一用行書筆法,而且要用一家筆法,做到筆法的一致性,一種格調。學行書者往往學過多家用筆,容易雜用,用得不好即會產生格調不統一。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或肥或瘦,或肥瘦兼顧,或方或圓,或方圓兼顧,或橫勢開拓,或縱筆凌厲,總要在一種筆法為主下求變化,筆法線條之間相互協調,和諧一致,有統一,有變化。

第三,章法統一。是指結體大小、虛實、縱橫、平整、錯落等方面,要在一幅作品中統一協調。當然統一併不是要求整齊劃一,不是死板而無生氣,而是說始終如一地前後協調變化,關鍵在善於處理協調和變化的關係,不可生硬,不可對比重複單調。

第四,風格統一。不是隻單純地指格式統一,條幅、對聯、中堂、橫幅等格式本身各有各的格式要求。這裡主要指一幅作品的書風,即風格本身要統一。個人的書風都會因時間、地點、審美、臨池時的情緒等因素起變化,書風都會不同。試觀王羲之、王獻之、李邕、楊凝式、米芾、趙孟頫等人的作品的風格,作品之間的風格往往有所不同。但是在一幅作品之中書風必須統一,不能一忽兒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一忽兒又是楊凝式的《韭花帖》,一忽兒又是米芾的《蜀素帖》,這就破壞了一幅作品風格的統一,成為不倫不類的東西。如果我們學習行書已有一定基礎,必然臨過許多家的若干帖,如果不注意書風的統一,信手寫來,夾雜進行,生硬搬弄,還以為是一種融合創新,就很難成為一幅成功的作品,這正破壞了書風的統一,成不了一幅風格神韻統一的完美作品,只是一種大雜燴。但是,這不妨礙多方面吸取,經過自己融合以後以我為主的風格。這種經過自己探索融合以後具有個性的風格,它是統一的,雖然還會出現前人的某些筆意,但與前種生硬照搬拼湊在一起是不同的。

形和神的統一不完全屬於結體、筆法、章法等的技法問題,它也屬於創作問題。技法功夫紮實是創作的首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創作還有其它修養和素質等問題。這裡說形和神的統一,更多是從技法角度來說的。在學習行書過程中,都要注意學習技法,是為了如何更好地表現作品的格調和神韻,不是為技法而學習技法。要技法更好地表現作品的風格神韻,形體、筆法、章法就必須統一。比如在臨摹中如何忠實於原帖的形體、筆法、章法的統一,不隨意攙雜別家別的帖進去,也不能自以為是地加進個人的習慣寫法等。搞習作時更要注意這方面的問題。如技法要融會貫通所學各家筆意長處,再融合消化成為自己所寫的統一風格,是需要長期探索、認真研究才能做到的,難度很大,這裡最重要的是要有悟性。所以學習技法過程,是不斷開發自己悟性的過程,決不會是一蹴而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