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突圍:年化利率超過36%不還,打官司也不怕?

我看網上很多夥伴都在吐槽如今信貸年化利率太高,大多綜合費用都超過36%,那麼是不是理所當然的認為可以不還,打官司也不怕呢?

首先糾正第一個誤區,年化利率24%內受法律保護,24%-36%的部分不可追回,超過36%不受法律保護的含義即為:你倆的債務看著商量去,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我管不著,如果發生衝突最起碼法律還能幫你要回24%的利息加本金。從感覺上來說其實法律層面還是偏向於出借人的,不過這也正常,因為傳統意義上出借人是最容易受傷的,畢竟在商言商,借款的時候你要是說利息八里,那就哪涼快哪待著去,也就不會有後來這麼多事了。

信貸突圍:年化利率超過36%不還,打官司也不怕?

那麼很多人就說了很多信貸的利息年化是超過36%的,既然不受法律保護,那我是否可以選擇不還。從法律層面上來講是不可以的,那怕借錢的時候你倆約定的年利率超過36%,那麼最低24%利率加本金也是必須要還的,就算打起官司來也基本不會出現意外,借錢不還這種好事就不要再想了,都像你這麼想,那出借人也太容易被套路了,咱們借錢的時候只要許給人家高息不就都不用還了。

第二針對如今信貸公司的年化大多超過36%的,我是不是可以協商只還本金加上24%的利息,就算協商不成被起訴法院也無非是這麼判嗎?

其實不是的,法律這東西遠比寫在紙面上的複雜的多,尤其是信貸公司的借款合同,你仔細看過嗎?相信你不會仔細去看的,因為即便看了你也不一定能看懂。為什麼前段時間有人起訴信貸公司要求只還24%利息加本金會被駁回(這是真事),當然我專業也不是學法律的,只能給大家講大白話。因為聰明點的信貸公司的合同都是三方合同,即出借人、公司平臺、借款人三方,首先合同上會寫錢是由出借人出借給借款人,年化利息一般會在12%-24%之間(絕對合法吧),另外公司作為促成借款的中介會收取10-24個點的中介服務費(保證金,手續費等具體點位有的差別很大),而平臺的中介費往往是直接從出借人的本金中扣除的。

信貸突圍:年化利率超過36%不還,打官司也不怕?

假如出借人借款8萬給借款人,平臺抽取1萬元的中介費,那麼到借款人手裡的就只剩7萬元了,這就是很多信貸公司為什麼都有合同金額(8萬)跟借款金額(7萬)的原因,說白了就是砍頭息。那國家有規定中介費多少才不受法律保護嗎?據我瞭解是沒有的,一般雙方協商,簽了字就會生效。

而借款人到手的金額是7萬元,卻要按照8萬元約定的年化利息24%去還款,真實利率就成了41.7%,但是從合同來看的話,無論是利率還是手續費好像都沒毛病啊。所以在此還是奉勸大家簽約的時候可以不看借款合同,但是一定要看還款計劃表並知曉自個到手的實際金額,這樣自己隨便一算就能瞭解對於你來說的真實利率了,那麼籤與不籤自己一定要權衡好。

第三信貸公司利率不合法是不會起訴的,今年又倒了一大波網貸平臺,債沒人追了?

其實就我個人理解來說,越是倒閉的公司越要儘快還錢。如果一個信貸公司還在正常運轉的話,那麼這個錢即便你不還,平臺也不可能讓出借人吃虧的,畢竟p2p理財全靠名聲在支撐,一旦公司對付不了,理財端全線崩潰,那跟直接宣佈倒閉沒兩樣。公司會用自己的利潤來彌補出借人的損失,把債權從出借人手裡轉移到自己手裡,然後經過短期的催收之後,再低價轉給第三方催收公司。

信貸突圍:年化利率超過36%不還,打官司也不怕?

而第三方催收公司也不是傻子,肯買這些債權,也多半不會虧本,畢竟是生意,只要大家都不虧本,那麼最後誰也不會去走冗長的法律程序,最後除了你的大數據會受影響之外,其他一般不會出什麼問題。

本來大家都有得賺,但是一旦平臺暴雷(要麼不合規要麼利潤彌補不了風險),那大量出借人的錢追不回來怎麼辦,大家都知道雷掉的平臺最起碼都是按億來計算損失的,今年截止7月份爆掉的就不止400家,這麼多錢得有多少出借人受到了損失,而這些受害者多半還都是有錢人,這麼多有錢人聚到一塊力量可想而知,國家想不作為都不行,但他們的損失國家也補不過來啊,這不最近下發的嚴打逃廢債就是人家的努力成果。

信貸突圍:年化利率超過36%不還,打官司也不怕?

雖然數據龐大,但國家也只好接過這些暴雷的爛攤子,一個個篩選數據,該上徵信上徵信該強制執行強制執行,直到把這些有錢人的錢兌付了為止。

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颳來的,借錢需謹慎,還錢要按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