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觀嶗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觀道士搶占村產,村民十四年終勝訴

觀嶗村位於北九水西南五百米處。相傳此處原名"官落(音lao,去聲)石屋村",也是源於一個傳說。據說,明代有一位官員,到嶗山閒遊,從此地經過,恰逢山雨路阻,九水勢大,難以渡河返回。當地有一位喬氏土人,冒險將這位官老爺揹負過河,在村子西面山腰的一座石屋躲避,官老爺感動不已,引以為恩人。

青島:觀嶗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觀道士搶佔村產,村民十四年終勝訴

因為他是本地長官,有行政職權,為了表示感謝,就手指附近一片山林茂盛處,給喬氏作為營生代管,每年向官府繳納薄賦即可。為紀念此事,此村即更名為"官落(lao)石屋村",取官員落腳在村中石屋之意,因為嶗山當地土語"落腳"為"laojiao"。

誰知這喬氏連這點薄賦也交不起,就將此處山林,轉讓給嶗山王哥莊的修真庵,換的一部分錢財。此處山林到了修真庵手中,就撥付給腳廟太和觀管理,腳廟即下屬寺院,太和觀也稱為修真庵下院。

後來,有山西大同宋氏一族的宋林熙,自膠州香店轉來此地居住。在官落村定居後,因為沒有寸土謀生,就接下了太和觀的這片山林,作為謀生根本,這一做就是數百年。宋氏一族與馬氏成婚後,幾百年裡,宋氏仰仗此地,人丁興旺,山上的樹木依仗宋氏精心護理,也是枝繁葉茂。

青島:觀嶗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觀道士搶佔村產,村民十四年終勝訴

這幾百年間,始終相安無事。誰知到了民國時期的1912年,太和觀道士有一位叫劉圓豐的道長,看到此處山林極佳,就想霸佔此山,找理由把觀嶗社區居民攆走,他就安排道士去村民塋地伐木。舊時居民對祖塋的風土十分看重,道士的行為無異於扒墳掘墓,當地村民大為不滿,因此雙方就發生了爭執。

當地村民按人頭湊了一筆費用,找了幾個代表,一紙文書告到了當時的即墨縣衙。誰知縣衙與道觀有所勾連,此案遲遲沒有判決,遷延日久。村民無奈,又繼續上告甚至到了省城濟南。直到1926年,這場歷時十四年的馬拉松式的官司,終於有了結論,判決結果為村民獲勝。

村民們感激涕零,就把這次官司勝訴後,官府下發的官契和文告,刻在兩方石碑上,立於村口,世代相傳。佈告的落款,是當時的"膠澳商埠局"。後來,據《嶗山縣誌》明確記載,1934年,"官落石屋村"更名為觀嶗村,更名的原因沒有記錄,有傳說,因此處石屋在半山處,恰可觀嶗山巨峰奇景,又因原名不佳,所以更名。

青島:觀嶗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觀道士搶佔村產,村民十四年終勝訴

另外,此處原有"石屋書院",清代乾隆年間,有即墨知縣葉棲鳳,為了家族子弟讀書習字,就在"官落石屋村"的西面搭建茅舍十餘間,專門用來宗族子弟和附近學子讀書課業,因附近有石屋,名之曰"石屋書院"。落成之後,周邊的士子、學子們,甚至有其他書院的學生,都到此地讀書。

另有一說,石屋書院,是知縣葉棲鳳借用太和觀廂房設立,供縣裡的生員在此讀書趕考。後於道光中期廢止,據說,民國初年,太和觀中尚有石屋書院的大量古籍圖書。青島解放後,太和觀闢為小學,圖書不存。

青島:觀嶗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觀道士搶佔村產,村民十四年終勝訴

太和觀,是修真庵下院,又名九水廟,在嶗山北九水山澗北側,是內、外九水的分割處。太和觀環境清幽,據傳創建於明代天順二年(1458年)。

太和觀多有文人墨客到訪,留下許多墨寶真跡,如觀內牆壁上,有山東撫軍崔應階的《玉鱗口》七律,清初萊陽文人孫篤先的《太和觀》七絕。上世紀六十年代,有村民用磚將牆壁砌死,才得保存至今。2004年,太和觀重建,如今又有房舍十餘間,規模復初。

青島:觀嶗村原名官落村,太和觀道士搶佔村產,村民十四年終勝訴

關於石屋,近現代名人在日記中多有記載,清末民初著名藏書大家傅增湘1932年曾經到嶗山,他由竹窩經柳樹臺來到官橋石屋,在《嶗山遊記》中寫道,"(自柳樹臺)行二里至官橋石屋,有居民數十家,路旁巨石有張安圃年丈題名,時為壬子三月"。

著名詩人郁達夫1934年的《避暑地日記》中,記載"觀嶗石屋旁,有大石一,上刻壬子年豐潤張人駿與同人蒞遊題記。" 也都是觀嶗村石屋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