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關、張之兄弟情,千古盟誓的表率——桃園結義

念劉備、關羽、 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鑑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

話說此便是是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在桃園祭拜過天地之後,結義時所說的誓言。其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更是千古盟書中第一奇語,為後世千百年來所引用。而關公更成為忠義的象徵,被封為千古武聖“關聖帝君”,佛、道門中皆有所封,關帝座前更是人們結義時首選之地。對於這段千古佳話,在毛評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有一段評述說的極好,現摘錄如茲:

今人結盟,必拜關帝;不知桃園當日,又拜何神?可見盟者,盟諸心,非盟諸神也。今人好通譜,往往非族認族;試觀桃園三義,各自一姓:可見兄弟之約,取同心同德,不取同姓同宗也。若不信心而信神,不論德而論姓,則神道設教,莫如張角三人,同氣連枝,亦莫如張角三人矣。而彼三人者,其視桃園為何如耶!

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關公自是武勇超群,而張飛就被人們冠以“猛張飛”的稱號,形容其勇猛無敵,實在是粗魯的很,這從他曾怒鞭督郵等的一系列舉動中可以看出。事實上他只是性如烈火,嫉惡如仇而已,其本身極有將略,史書中評價其“敬愛君子,而不恤小人”,在經過孔明的調教之後,實際上是頗能用謀的,這從他曾義釋嚴顏,以及在漢中擊敗曹魏猛將張郃中可以看出。要知道張郃亦是一代猛將,在孔明北伐時可以看出:


孔明在山上,見郃在萬軍之中,往來衝突,英勇倍加,乃謂左右曰:“嘗聞張翼德大戰張郃,人皆驚懼。吾今日見之,方知其勇也。若留下此人,必為蜀中之害。吾當除之。”

而對於劉備,人們往往認為沒多大能耐,文武都不出眾,甚至於很多人覺得整個蜀漢江山都是哭出來的。事實上劉備在胸襟、見識上是遠高於關、張的,如果將關、張比作是虎的話,劉備稱得上是人中之龍。如在書中有詩云:“運籌決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龍。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古人有言“用師者王,用友者霸”,而劉備正是“用友者霸”的典範,其對待孔明的態度介於師友之間,從三顧茅廬到在新野的“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這事實上是很難得的,因為人人都有傲慢之心,尤其是身當高位或名重當世的時候,要知孔明在出山時只有二十七歲,比劉備甚至關、張等大概要小二十多歲。而關、張二人當時見劉備如此待孔明極不高興,並勸諫劉備:“孔明年幼,有甚才學?兄長待之太過!又未見他真實效驗!”。至於關、張乃至眾將被孔明才智折服,那也是後來之事,此在早初的先見、知人之能卻絕非常人所能比。

劉、關、張之兄弟情,千古盟誓的表率——桃園結義

桃園結義

而劉備對待關、張,也是食則同桌,寢則同床。這與曹操之對待許諸、曹仁,及孫權對待甘寧、呂蒙等,有著不可同日而語的差別。而關、張之對待劉備,“如玄德在稠人廣坐,關、張侍立,終日不倦。”試問後世千百年來,學樣結義之輩何等之多,但有誰能做到如此呢?

劉、關、張之兄弟情,千古盟誓的表率——桃園結義

劉、關、張

其實,在他們中間除有兄弟之情外,更有國家大義的存在,這正是桃園結義的真正凝聚力,而觀後來關、張之間的互相責難,可概括為一句,作為翼德之兄頗為不易,而玄德不愧為關、張之兄長。如:

曹豹與呂布裡應外合,夜襲徐州。張飛來見劉備。玄德嘆曰:“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關公曰:“嫂嫂安在?”。飛曰:“皆陷於城中矣。”玄德默然無語。關公頓足埋怨曰:“你當初要守城時,說甚來?兄長吩咐你甚來?今日城池又失了,嫂嫂又陷了,如何得好!”張飛聞言,惶恐無地,掣劍欲自刎。玄德向前抱住,奪劍擲地曰:“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吾三人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願同死。今雖失了城池家小,安忍教兄弟中道而亡!況城池本非吾有,家眷雖被陷,呂布必不謀害,尚可設計救之。賢弟一時之誤,何至遽欲捐生耶!”說罷大哭。關、張俱感泣。

有道是:舉杯暢飲情何放,拔劍捐生悔已遲!話說張飛因飲酒誤事,失卻徐州並玄德家眷,玄德以為得失不足以憂喜,確是落落丈夫語。聞家眷失陷,只默然不語,後見翼德欲自刎,卻放聲大哭,真是至情至性。從來女人如衣服,但聞人有續絃繼室,卻不聞有繼兄、繼弟,後世因妯娌不睦,而致兄弟不和者甚多。同胞尚是如此,何況異姓?而關公責問嫂嫂去處,問得頗為要緊,但玄德斷定家眷必不會被謀害,真識時達勢之人!

後來在許都,青梅煮酒一段,亦顯劉備過人之能,更知曹操所懼者實是劉備,而非關、張:

玄德以落箸事說與關、張。關、張問是何意。玄德曰:“吾之學圃,正欲使操知我無大志;不意操竟指我為英雄,我故失驚落箸。又恐操生疑,故借懼雷以掩飾之耳。”關、張曰:“兄真高見!”

而對於關公斬卻袁紹愛將顏良、文丑,當時劉備也在袁紹軍中,並同文丑一同帶兵前來,隔河望見關公旗幟,知關公在曹營而反歡喜者,實是堅信其必不會降操,這與後來在長坂坡堅信趙雲等同,深得用人不疑的將將之法。如:

前面哨馬探知,報與玄德雲:“今番又是紅面長髯的斬了文丑。”玄德慌忙驟馬來看,隔河望見一簇人馬,往來如飛,旗上寫著“漢壽亭侯關雲長”七字。玄德暗謝天地曰:“原來吾弟果然在曹操處!”

而關公對於玄德之忠,書中亦有交待:

張遼入賀曰:“聞兄在陣上知玄德音信,特來賀喜。”關公曰:“故主雖在,未得一見,何喜之有?”遼曰:“兄與玄德交,比弟與兄交何如?”公曰:“我與兄,朋友之交也。我與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主臣者也,豈可共論乎?”遼曰:“今玄德在河北,兄往從否?”關公曰:“昔日之言,安肯背之!文遠須為我致意丞相。”

此時關公方欲秘之,而張遼卻已明言。對方既然明言,關公乃光明磊落大丈夫,隨即不隱諱。觀他所言朋友、兄弟、主臣,次序輕重較然,短短數語中,已具備五倫之三。然而對於此事,張飛對他的態度是:

只見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鬚,吼聲如雷,揮矛向關公便搠。關公大驚,連忙閃過,便叫:“賢弟何故如此?豈忘了桃園結義耶?”飛喝曰:“你既無義,有何面目來與我相見!”關公曰:“我如何無義?”飛曰:“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拼個死活!”

行文至此真奇絕怪絕,一路胡華、郭常、廖化、周倉等輩,無不出莊拜迎、下馬拜伏,至此愛弟相見,卻挺矛便搠。而在此之前稱兄道弟,如今忽然作你我之呼。在毛評本中,對此亦有一段批註:

蓋你我之為兄弟,本以義合也;你既無義,則你是你、我是我,你是做你的人,我是做我的人,你無面目見我,我亦無面目見你矣。而桃園之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今你既背義,則你死我活,方為快也。

前翼德失陷二嫂於呂布,則雲長責之,而玄德解之;今雲長失陷二嫂於曹操,則翼德責之。前後亦遙遙相對,而毛評本中對此,又有一段評說:

人但知“降漢不降曹”為雲長大節,而不知大節如翼德殆視雲長而更烈也。雲長辨漢與曹甚明,翼德辨漢與曹又甚明。操為漢賊,則從漢賊者亦漢賊;彼誤以關公為降曹,故罵曹操並罵關公,而桃園舊好所以不暇顧矣。蓋有君臣,然後有兄弟。君臣之義乖,即兄弟之義亦絕。翼德失徐州,而云長責之;雲長寄許都,而翼德責之。能如此以義相責,方是好兄弟。每怪今人好立朋黨;一締私盟,便互相遮護,雖有大過,不嫌其非。此以水濟水耳,豈所稱“和而不同”之君子乎? 玄德之於關公也,隔河望見旗幟而以手加額;翼德之於關公也,古城覿面相逢而綽槍欲戰,一兄一弟,何其不同如此哉?曰:既不降曹,而何以在曹?此翼德所以責關公者也。知其身雖在曹,而必不降曹,此玄德所以信關公者也。觀弟之責其兄,則能為翼德之兄者,固自不易;觀兄之信其弟,則能為雲長之主者,大非偶然矣。

而劉備對於與關、張這段結義手足情,也是生死以之的,也確實做到了早初在桃園同生同死的誓言。後來關公在荊州,被吳兵偷襲兵敗、被擒、身亡,劉備整日痛哭不已,不顧孔明等蜀漢眾臣反對,起傾國之兵伐吳。而這兄弟三人也是相繼而去的:

卻說先主欲起兵東征,趙雲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雲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劉備在荊州曾稱讚:“子龍真丈夫也!”,在漢中之戰中又贊:“子龍一身是膽”。而此處勸先主“先君臣之公義,而後兄弟之私仇”,其這番見識實有古之大臣與諫臣之風,但先主以為貴為天子及萬里江山,都比不上兄弟手足之義,不足為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