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封建」,我也「封建」,卻原來是雞同鴨講五十年

“封建”這個詞,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詳,中學的歷史課本、政治課本,甚至語文課本中都會出現,但你可知道中文語境中的”封建“離開原義其實有十萬八千里。

你也“封建”,我也“封建”,卻原來是雞同鴨講五十年

長期以來,我們教科書中都把中國清末以前稱為“封建王朝”,清末至新中國成立那段時期稱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然而講到古代史時,教材中又會出現秦朝“廢封建,行郡縣”的提法,這就造成了前後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其實這個公案也很好解釋,因為此“封建”非彼“封建”也。

翻開《大英百科全書》就可知道,封建主義(Feudalism)一詞最早出現在17世紀,用於描述中世紀的西歐社會,從廣義上說,它涵蓋了西歐中世紀全部的經濟、法律、政治和社會關係;從狹義上說,則是具有貴族身份的領主(Lords)和封臣(Vas-sals)之間締結的契約關係。英國著名左派學者佩裡•安德森在《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中歸納出馬克思對封建定義:

封建主義主要是指,由一個貴族組成的社會階級對農民依法實行的農奴制和軍事保護;這個貴族階級享有個人權威和財產,壟斷著法律和私人司法權;其政治架構是主權分裂和納貢制度;有一種讚美田園生活的貴族意識形態。

然而馬克思本人也承認自己對東方世界缺少了解,其有關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歷史形態演變的解釋主要基於對歐洲,尤其是西歐社會的研究,所以事實上不具有普適性。

你也“封建”,我也“封建”,卻原來是雞同鴨講五十年

郭沫若是套用馬克思經典模式解釋中國社會形態的鼻祖

而中國傳統上的“封建”一詞,據《皇朝文獻通考•卷二百四十六》中的定義: “列爵為封,分土曰建。” 這裡的封建其實就是分封制,而最典型的分封制只發生在周朝,周朝滅亡之後,延續千年的分封制自此退出了歷史舞臺。雖然漢初、西晉、明初有過對藩王的分封,但只是對皇室子弟的一種優遇,失去了封建制度本身的內涵,而且實行不久就被廢除了。既然分封已絕,為何傳統上仍然說中國古代自秦後是“封建社會”?對此,我國的歷史教材,尤其是中學的課本一直語焉不詳,成了一筆糊塗賬。

仔細考證的話,秦至清封建說的首倡者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陳獨秀。陳氏於明治末年多次遊學日本,適逢日本思想界批判封建遺毒,陳受其影響,將清廷類比為德川幕府,是保守、愚昧、落後、反動勢力的總代表。陳因此提出效仿明治維新,打倒滿清,剷除封建制度的口號。此後就是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他率先從經濟的角度論證中國傳統社會的發展亦遵循馬克思的“五階段”模式,商周為奴隸制,秦漢之後則是封建制,至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統治。而因為長期受蘇聯學說的誤導,建國後中國古代等同於“封建社會”一時成為了定論。

你也“封建”,我也“封建”,卻原來是雞同鴨講五十年

然而從秦到清不是封建社會,或不是西方概念上的封建社會,這個逐漸已在學術界形成共識,著名歷史學家瞿同祖通過對封建社會土地、宗法、階級和政治制度的研究,明確提出秦統一天下後,封建社會即已告終。錢穆在《國史大綱》的引論中也說:

以政制言,中國自秦以下,即為中央統一之局,其下郡、縣相遞轄,更無世襲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

而馮天瑜教授在其名作《 “封建”考論》中進一步論述,“秦以後屬於封建社會”這一論調既不符合中國古代對封建的定義,也與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形態不符。從方法論上言,不顧中國的具體情況,生搬硬套西歐社會發展階段論,那是以論帶史,即先有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五階段模式,再削足適履,裁量修改中國歷史,以便與預定模式相契合,如此國情的特殊性消失了,將社會的複雜演進過程退化為簡單公式的機械套用。現在也是到了正本清源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