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明知道進攻蘇聯,會陷入兩線作戰但是爲什麼還要打蘇聯?

第一軍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希特勒之所以要攻打蘇聯,主要有以下幾個考慮:

一是覬覦蘇聯的國土空間和資源;

二是防備蘇聯可能的偷襲,先下手為強;

三是希特勒過於自信。

1938年8月23日,蘇德兩國訂立《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標誌著兩國成為正式的盟國。此條約不僅避免了德國兩線作戰,同時也對雙方在東歐地區劃定了勢力範圍。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9月17日,蘇聯出兵波蘭東部,奪取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波蘭亡國。

隨後,希特勒將目標瞄準了西歐的英法,和蘇聯保持了睦鄰友好關係。

但是,蘇德兩國都清楚,《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不過是一張紙,遵不遵守完全看雙方的實力和意志,所以蘇德必有一戰。

而相對而言,靜夜史認為希特勒更有攻打蘇聯的理由:

1、德國覬覦蘇聯國土和資源

德國是一個國土面積狹小,資源匱乏的國家。德國崛起的過程中,希特勒提出,日耳曼人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德國要用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

放眼德國周邊,只有蘇聯國土面積足夠大,而斯拉夫人是希特勒眼中的劣等民族,應該予以消滅。所以在希特勒還未實施擴張行動時,德國就已經盯上了蘇聯。

1936年,德國、日本和意大利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公然將共產主義作為法西斯的主要目標。希特勒之所以這麼做,一是本來就有消滅蘇聯的目的,二來將矛頭對準蘇聯可以麻痺英法等國家,這是後來英法綏靖政策愈演愈烈的根源。

而在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之後,蘇德之間開始了長達兩年的“蜜月期”。在此期間,蘇德不僅默契地瓜分了波蘭,而且蘇聯還為德國提供了海量的物資供應,特別是德國在進攻英法,橫掃西歐的過程中,蘇聯成為支持德國擴張的“奶牛”。

直到1941年6月21日德國進攻蘇聯的前夜,蘇聯還在用火車向德國運送糧食!

另外,德國的閃電戰用到的飛機坦克裝甲車,都需要喝汽油,所以德國需要奪取大油田,來保證自己的軍需供應。而在二戰前,世界主要油田不是分佈在今天的中東波斯灣,而是裡海周邊的蘇聯和伊朗高原。

伊朗很遠,而蘇聯很近。

另外,蘇聯黑海沿岸的烏克蘭平原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也是歐洲的著名糧倉,這對於德國而言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所以德國進攻蘇聯,奪取其廣闊的國土以及豐富的資源,是必須要經過的步驟。

2、蘇聯咄咄逼人的姿態令希特勒不安

我們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應到國家身上也同樣適用。

蘇聯和德國能夠走到一起,簽下《蘇德互不侵犯協定》,說明德國和蘇聯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丘之貉。

希特勒在瘋狂擴張,斯大林就在坐著看戲嗎?

並不是。

1939年9月17日,在德國幾乎要消滅波蘭的時刻,蘇聯出兵搶佔波蘭東部,奪回了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波蘭徹底亡國。

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是一戰時期蘇俄和德國媾和時簽訂《佈列斯特條約》割讓出去的,雖然一戰後蘇俄積極收復領土,但大部分地區還是被劃出版圖,成為波蘭的領土。

而在一戰之後,蘇俄損失的土地遠遠不止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對於斯大林而言,收復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地區可以有效增加蘇聯縱深。但是,只奪取這裡是不夠的,斯大林想要的,是從北極到黑海沿岸的完整的防禦線。

所以:

1939年11月,蘇聯進攻芬蘭,發動蘇芬戰爭,在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了芬蘭卡累利阿地峽地區;

1940年3月,蘇聯紅軍開進波羅的海三國,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三國強行併入蘇聯;

1940年6月,蘇聯奪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蘇聯的擴張不僅直接讓芬蘭和羅馬尼亞倒向德國,更讓希特勒異常憤怒,因為當時的芬蘭和羅馬尼亞等東歐地區,是德國的勢力範圍,此舉讓希特勒憤怒而無可奈何。

希特勒感覺到,如果德國不盡快對蘇聯進攻,那麼蘇聯遲早也會主動進攻德國。所以,先下手為強,主動進攻還能佔據主動,而被動應戰只能捱打!

事實上,蘇聯也制定了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只不過,因為大清洗導致的蘇聯軍官斷層,蘇聯全軍作戰思想落後,協調能力低下,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備戰,這才給了希特勒先發制人的機會!

3、希特勒自信不會陷於兩線作戰

一戰中德國的失敗,很大程度在於德國的兩線作戰。但是,即使兩線作戰,德國也頑強堅持了4年。

希特勒作為德國的元首,很注意吸取一戰的教訓,所以和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穩住蘇聯,然後主力進攻西歐。

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標誌著西歐大陸的戰事基本結束。此時的西歐,只有英國還在苦苦支撐,希特勒希望和英國媾和,好抽出精力對付蘇聯。但是丘吉爾拒不接受,雙方隨即爆發了大規模空戰。

從1940年7月10日開始,德國和英國空軍在英吉利海峽上空進行了激烈的空戰。但是由於英國空軍實力強於德國,特別是英國雷達技術比德國先進,再加上很多西歐國家的飛行員加入對德作戰中,使得德國始終不能徹底擊敗英國。

德國是傳統的大陸強國,但是在海軍和空軍方面不如海洋強國英國,這使得德國在面對英吉利海峽時力不從心。

不過,雖然沒有徹底擊敗英國,迫使丘吉爾投降,但是德國仍然征服了西歐大陸,英國在短期內無力發動對德國的進攻。況且隆美爾在西歐大陸修建了大西洋堡壘的工事,所以在西歐地區,英國潛在的威脅對德國而言微乎其微。

因此,德國閃擊蘇聯時,和進攻西歐一樣,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兩線作戰。可以說,希特勒為了避免德國重蹈一戰覆轍已經做了很多。

另外,對蘇聯作戰,希特勒也是信心滿滿的。根據希特勒的情報,蘇聯正規軍只有180多個師,而征服西歐之後的德國也有如此龐大的軍隊規模,且德國的裝備要比蘇聯強太多,這些讓希特勒認為,德國有能力迅速消滅蘇聯主力迫使蘇聯投降。

所以,希特勒提出,三個月滅亡蘇聯!

不過,等到開戰,蘇聯強大的動員能力被激發出來,一下子多出了幾乎一倍的軍隊數量,最終守住了莫斯科。隨後美國加大對蘇援助,使得德國不僅沒有消滅蘇聯,反而最後被蘇聯反殺!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根本就是偽命題,德國進攻蘇聯之前未必會料到自己會陷入兩線作戰,假如希特勒不率先向蘇聯,那麼希特勒可能會苦等盟軍諾曼底登陸後,蘇聯會從東線再次對德國發動進攻,依然是兩線作戰。

從根本上來說,早在希特勒寫《我的奮鬥》的時候就提出過向東擴張的構想,攻打蘇聯是遲早的事情,蘇德必有一戰也是兩國心知肚明的事情。

希特勒攻打蘇聯並不愚蠢,只不過蘇聯比德國想象的要頑強

希特勒對戰爭的理解,是很透徹的,並不是現在一些歷史馬後炮所能理解的,在二戰的時候,德國能夠縱橫捭闔,戰略整個西歐大陸,靠的並不是全是武器裝備的碾壓,更多的是戰略戰術上的應用,可以說在整個西進中,希特勒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敦克爾頓放跑了三十萬英法聯軍,其他地方還真就沒有什麼毛病。

尤其是在閃擊波蘭之前,德國還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免除了東面的後顧之憂後才開始行動,在一直向西的過程,德軍是無人可擋。

在這個時候,誰也不會想到希特勒會突然進攻蘇聯,當英美把情報送達斯大林後,斯大林反而認為是英美等國想要將禍水東引,根本不相信,偉大的戰略就是做別人所想不到,方能出奇制勝。

實際上直到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才算是開闢了歐洲的西線戰場,而德國進入戰略防禦或者說德國在蘇德戰場的轉折是在1942年6月到1943年2月,也就是說,德國是先在東線戰場受挫,盟軍才開始發動西線的作戰。

也就是說在德國受挫之前,德國並沒有陷入嚴格意義上的兩線作戰,如果德國要是挫敗蘇聯,也就談不上兩線作戰了。

希特勒更沒有想到美國會這麼快投入戰鬥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蘇德戰爭爆發時,英國根本沒有能力發動大規模的西線作戰,所以,並不存在諾曼底登陸那樣的場面,關鍵是希特勒也不會想到日本緊接著就發生發動偷襲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國加入戰爭,英美蘇中形成了反法西斯同盟戰線。

即使這樣如果日本能夠牽制住美國,或許德國的戰局也不會如此險惡,關鍵是日本就像一個捅馬蜂窩的主,捅完之後就跑了,美國認為想要徹底結束戰爭,確立美國在戰後的地位,必須先完成歐洲戰場的戰事,希特勒對日本人心裡可能只有三個字。

美國投入戰鬥導致德國的戰事急劇惡化,其實即使德國不對蘇聯發動戰爭,德國也未必能夠打過美國,戰爭說到底打的還是錢,從工業實力和戰略資源上來說,美國也要甩德國幾條街。

只不過如果美國過早參與戰爭,蘇聯死的人數會少一點,美國死的會多一點,所以,蘇聯還是要打。

德國戰略資源短缺,巔峰的時候不去賭一把,落寞的時候就更沒有機會了

如果德國能夠控制東歐和蘇聯在平原地區的戰略資源,也許當德美開戰後,德國有更多的精力去和美國拼。

在當時德國是巔峰狀態,而蘇聯內部進行大清洗,裝備差,指揮能力不足,戰鬥力很虛,這一點在蘇德戰爭初期就可以看出來,德軍勢不可擋,蘇軍則節節敗退,要不是蘇聯寒冷的天氣遏制了德軍的裝甲兵團,那麼蘇軍可能會付出更大的損失。

這個時候如果希特勒豪賭一把,如果贏了,那麼德國必然是歐洲上的超級巨無霸,英美可能敢不敢再登陸諾曼底都是一回事了。

話有說回來了,即使德國不去打蘇聯,蘇聯很可能也會西進,要知道在蘇聯西線上正在排兵佈陣,佈置了大量的軍隊,可能是為了防止德國東進,也可能準備攻打德國,這種二選一的事情絕對要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說到底希特勒的失敗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自己走了拿破崙的老路,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西伯利亞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並不是那麼好征服的。


史論縱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德軍並沒有陷入兩線作戰。

當時,德軍在西線已經打垮了法國,將英國趕到了島上。

敦刻爾克,英軍被打得屁滾尿流,扔下了英國盟友,這才撤退了幾十萬人。

此時南歐大陸,剩下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士這些國家基本都是親德甚至就是幫助德國的。

至於希臘、南斯拉夫的戰事,也用不了德軍多少兵力,再向東的土耳其也是親德的力量。

總體,西線已經沒有敵人,希特勒這才敢於進攻蘇聯。

當時希特勒的目的是將蘇軍主力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一線殲滅,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將紅軍趕到西伯利亞和遠東,通過空軍炸燬西伯利亞的蘇聯工業區,迫使蘇聯割地停戰。

當時俄羅斯超過五分之四的人口和絕大部分經濟區在歐洲部分。

真的退到西伯利亞和遠東,紅軍也就死翹翹了,只能期望美軍來打垮德軍。

如果按照這個計劃,德軍確實可以速戰速決,其實他們只用了4個月就打到了莫斯科,吃掉了400萬蘇軍。

這其實要感謝芬蘭人。蘇軍在芬蘭拙劣的表現,讓希特勒過於輕視他們,認為蘇軍不堪一擊,實力不強。

希特勒沒有想到蘇聯可怕的戰爭潛力。

戰爭爆發後,蘇聯共動員了3450萬人。二戰結束時,蘇聯紅軍總兵力達1280萬人。

換句話說,希特勒殺掉1個蘇軍的時候,後方已經新編組出2個蘇軍。


薩沙


也許我們可以反向思考: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是否就不會陷入兩線作戰了呢?事實上答案是否定的:儘管客觀存在的歷史現實是納粹德國入侵了蘇聯,然而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隨著納粹德國的日益擴張實際上已然對蘇聯的國防安全在客觀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事實上蘇聯對納粹德國可能的入侵行為並不是完全沒任何防備的——蘇聯也曾制訂過旨在對德國採取先發制人打擊的大雷雨計劃。換句話說即使德國不主動入侵蘇聯,蘇聯也不會坐視德國拿下整個西歐,因為在此之後德國將極有可能將侵略矛頭指向蘇聯。

蘇德戰爭爆發前德國其實只有英國一個敵人——這時美國尚未參戰,而法國及西歐各國早已被納粹德國佔領。顯然如果德國將英國拿下,那麼將騰出手來毫無後顧之憂地入侵蘇聯。問題是這點不僅我們這些事後諸葛亮看到了,蘇聯決策層同樣看到了,那麼蘇聯決策層會坐視這種現象的出現嗎?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德國決策層同樣看到了這點,於是企圖通過一場迅速的閃電戰打消英國最後的希望,因為在德國看來蘇聯將極有可能被英國拉攏成為自己的又一個戰略對手。

事實上不只是蘇聯,在德國眼中美國同樣是潛在的戰略對手。而英國儘管正在走下坡路,可畢竟大英帝國的徹底解體得等到二戰之後,相比資源匱乏的德國而言:英國所能動用的戰爭資源豐富得多。在這樣的局面下德國也會認為:自己有必要拿下擁有充足資源儲備的蘇聯否則一旦蘇、美、英等國聯起手來自己在戰爭潛力上的劣勢將進一步拉大。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攜帶意大利及其匈牙利等四個僕從國實施“巴巴羅薩”的計劃。德國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分別從北、中、南三個方向對蘇聯發起雷霆般的打擊。起初蘇聯被打的暈頭轉向,但很快通過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扭轉了被動局面,並最終取得了勝利。

於是,至今有很多人會問,如果德國不對蘇聯發起進攻,世界格局就會改變,西歐就會被統一。事實上,德國發動對蘇聯的進攻有著充足的理由。首先,德國和蘇聯的政治意識形態不一樣,蘇聯的體制在德國眼裡就是異類,不符合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法則。其次,蘇聯在當時已經初步完成了工農業的近代化進程,具備了和西歐美國一爭高下的資本。如果現在不拿下蘇聯,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

最終的是,當時的蘇聯由於大清洗運動,很多優秀指戰員死於這場運動,蘇聯內部的混亂讓德國看到了進攻的時機。而且,蘇聯準備不足,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軍事進攻讓德國發現蘇軍的孱弱。更何況,蘇德當時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讓斯大林相信德國不會貿然進攻。值得一提的是,蘇聯也有進攻德國的計劃,只是時機還不成熟。蘇德爭霸其實在所難免,所以希特勒搶先下手。(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1941年6月22日,德國不宣而戰,突然向蘇聯發起全面進攻,由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蘇德戰爭。

德國明知會陷入兩面作戰的困境,為什麼還要進攻蘇聯呢?其實對於德國而言,儘管處於節節勝利當中,但是德國能夠選擇的餘地並不多,誇張一點說,德國進攻蘇聯也是被逼無奈。


德國在西歐戰場取得全勝,除了中立的瑞士,友好的西班牙,維希法國等,幾乎全部領土被納入德國版圖。

此時德國面臨兩方面問題。

英國

持續數個月的海獅行動已經表明,武力進攻英國本土不可取,德國將會付出巨大代價,即使能夠取得勝利,實力上的損失也讓德國不可能進行下一步計劃。


通過英國的強硬姿態可以看出,英國是不會投降的,會堅持到底,所以德國如果不能佔領英國,那就趁著英國被打殘,無力干預歐洲之際,迅速開始下一計劃,然後再解決英國。

蘇聯

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會遵守嗎,德國一直心存疑慮,德國在西歐攻城掠地,蘇聯也沒閒著,德國進攻波蘭時蘇聯從波蘭背後捅了一刀,德國進攻法國等國,蘇聯在吞併波羅的海國家,總之,蘇聯的擴張行動一直在進行,而德國的物資,尤其是礦產資源嚴重不足,需要從蘇聯進口。


如果蘇聯首先向德國開戰,德國只能束手待斃,德國只能孤注一擲。

德國進攻蘇聯所選擇的時機沒問題,此時英國無力干涉歐洲,蘇聯也沒有做好全面的戰爭準備,巴爾幹半島落入德軍之手,時間上處於六月,溫暖的夏季避免了寒冬對德軍的影響。

德國唯一的錯誤就是選錯了敵人。


視野新觀


德國明知道進入蘇聯會陷入兩線作戰,但是為什麼還要打蘇聯?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還是要問德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知道了德國為什麼要發動戰爭,就可以很好地理解為什麼德國要兩線作戰了。


希特勒要什麼?

二戰以後希特勒早已被塑造成了一個戰爭瘋子,似乎他天生就想打仗,就想殺人。其實希特勒雖然很多做法確實是反人類的,但他發動戰爭卻也並非完全心血來潮,沒有任何從理性出發的目的的。

一戰之前的德意志帝國,和英法比規模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而且一戰之後被完全瓦解

其實整個二戰期間,德國發動所有戰爭的目的都是為了要給本國爭取發展空間,這裡不單是指現在大家早已非常熟悉的“日耳曼民族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指對各種資源,特別是各種能源的支配權。因為在一戰中,德國的失敗其實就源於資源的枯竭。德國因為實現統一非常晚,所以並沒有像英法兩國那樣在海外建立起龐大的殖民地,所以在人類進入工業時代之後,德國的能源幾乎完全依賴進口。而這種劣勢在一戰末期體現的一覽無餘,在自己的能源進口被協約國切斷之後,德國失敗的命運就無法避免了。

希特勒雖然瘋狂,但卻不是沒有理智的

而在二戰時期,德國仍然面臨這種困境。所以德國在二戰初期曾希望通過閃擊戰迅速擊敗英法,打開從歐洲出海面臨的障礙,從海路掌握能源獲取的主動權。但通過不列巔戰役,英國空軍阻止了德國迅速征服英國的企圖,也使得德國通過擊敗英國,完全掌控歐洲制海權的目標落空。這使得德國在二戰開始後不久就再次面臨了和一戰末期一樣的困境,即能源從哪裡來?

德國的破釜沉舟

而德國在能源上的困境在石油方面體現的就更為明顯了。在二戰爆發之前的1939年,德國全年石油進口量高達517萬噸。但在二戰爆發,英國切斷德國的海上石油供應線路之後,德國就只能從歐洲的羅馬尼亞等國進口石油。在1941年,德國石油進口量已經降到237萬噸,其中的209萬噸都是從羅馬尼亞進口的。但這個數量卻遠遠無法滿足德國在戰時的石油需要。同時在德國佔領了歐洲大片領土之後,光維持這些土地民用目的的石油消耗都已經捉襟見肘了。

德國二戰時看似佔了不少地方,但其實始終沒擺脫被困在歐洲大陸的局面

此時的歐洲,蘇聯卻是第一產油大國,但蘇聯雖然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卻只是同意向德國少量提供石油,其實等於也在對德國實行石油禁運。所以德國如果不向東進攻蘇聯,早晚也會和一戰時期一樣,最終因為能源的枯竭而被困死,或者說消耗死。

世界石油儲備圖,用這張圖去看20世紀的世界歷史會看明白很多東西

希特勒看到了德國這個無法逃避的命運,所以索性魚死網破,傾全力去進攻蘇聯,試圖從蘇聯手中搶到高加索地區的油田,從而徹底改變德國能源完全依賴國外的困境。所以這時其實對德國來說,進攻蘇聯也基本上是唯一的求生之道了。而雖然希特勒知道進攻蘇聯會導致兩面作戰,但本著兩害相權取其輕態度,不進攻就完全是等死,進攻了可能還有一線生機,所以乾脆豁出去拼一把。


雖然最後希特勒是拼輸了,但站在德國當時的角度,他冒著兩面作戰的風險去進攻蘇聯其實也是非常正常的選擇了。而幾乎在同一時期,日本也在太平洋去進攻美國,其實也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石油困境,相關內容可以查閱桃花石雜談其它回答。


桃花石雜談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今天就德國進攻蘇聯的問題上,簡單發表自己的見解,歡迎批評指正。

首先,希特勒放眼世界,蘇聯是唯一可以下手的目標。當時的歐洲大陸已經被希特勒踩在腳下,大英國帝國萎縮在大不列顛島上瑟瑟發抖,龐大的英國海軍保衛本土尚且不足,根本無力進攻歐洲大陸;遙遠美洲大陸上的美利堅自顧自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根本無意干涉歐洲大陸上的戰事;此時的蘇聯剛剛經過大清洗,無論是軍事指揮系統還是內政系統都無比的混亂,大量有實戰經驗的軍官和士兵被處決,入侵芬蘭這樣的小國都折戟百萬。相對弱小的德國海軍無法取得海面上的優勢,只能放幾艘潛艇打打英國的後勤補給線,強大的德國陸空軍只能放到東歐大平原試圖吃掉美味多汁的蘇聯。

其次,日耳曼民族對斯拉夫民族長久的恩怨,促使德國攻打蘇聯。以日耳曼人為主體建立起來的西歐各國對斯拉夫民族固有的成見和仇恨,使希特勒能夠拉起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甚至很多被德國入侵和吞併的國家,都有大量的國民參加到德國對蘇聯的入侵中。可以說德國對蘇聯的入侵是順應西歐大多數國家民心的,如果最終希特勒取得了對蘇戰爭的勝利,那麼其獲得聲望足夠把整個歐洲合併成一個國家。

第三,如果對蘇聯放任不管,將使德國腹背受敵。在德國巴巴羅薩行動發動之際,蘇聯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對德軍事準備。放著一個朝氣蓬勃的,無論在人口、領土面積、礦產資源和工業規模都遠超自己的國家在身邊不管,是任何一個有腦子的國家領導人所不能作岀的決定。如果費盡全力去捉一隻鑽進洞裡的膽戰心驚的小狐狸,而忘卻了身後膘肥體壯的北極熊,付出的代價將是慘重的。

第五,資本主義國家對共產主義國家的深刻恐懼,促使德國下定決心入侵蘇聯。德國與英法的戰爭歸根到底是資本主義世界主導權的爭奪,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使歐洲各國對蘇聯懷有深刻的恐懼,尤其是蘇聯在沙俄留下的爛攤子上用極短的時間完成了對歐洲列強國力的超越,更加深了這些資本主義國家統治階級的恐懼。自認為已成為資本主義國家領導者的希特勒,責無旁貸的將蘇聯列為最緊要的敵人,積極動員手中所有的力量,力圖一戰而勝。

第六,石油資源的匱乏,迫使希特勒鋌而走險。

德國是一個貧油國家,而由於英國海上的封鎖和層層阻擊,使德國有限的石油捉襟見肘。眼看中東豐富石油資源而不可得,只好把目光放到蘇聯的外高加索產油區,只要獲得足夠的石油,破解困擾德國海空軍力量最後一道枷鎖,依靠德國的工業能力就能迫使英國投降並與美溝和,從而成為世界霸主。

最後,入侵蘇聯的根源是歐洲的宿命。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之後。西羅馬的繼承者查理大帝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但他的三個兒子(有說是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的《凡爾登條約》分別建立三個國家,也就是德法意三國的前身(英國是法國貴族自行開拓的領土,只不過後來獨立了)。東羅馬也就是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消滅後,一位公主遠嫁莫斯科公國,也就是說後來蘇聯的前身沙俄帝國繼承了東羅馬的衣缽。歷代的歐洲豪強只要實力達到冠絕歐洲,都會走上武力統一歐洲的路線,在希特勒之前拿破崙是最接近實現這個目標的人,可惜兵敗莫斯科城下。因為歐洲人心中的歐洲是羅馬帝國時的歐洲,只有將分裂岀去的東羅馬傳承重新收回來,才算是完整的歐洲。


汪淳浩瀚


你要是希特勒,你也會選擇進攻蘇聯的,希特勒失誤就在於低估了蘇聯的韌性和道路條件差,導致閃電戰打成了消耗戰。

德國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威脅,唯一威脅就是英國。但德國海軍能力決定了德國無法滅亡英國,所以西邊突破不了。而英國也不敢登錄歐洲攻擊德國,英國能自保就不錯了,如果英國敢登錄歐洲大陸,希特勒肯定不會再給英國第二次敦刻爾克大撤退。

所以,唯一能突破的就是蘇聯,而且蘇聯有德國急需的鋼鐵、石油和烏克蘭大糧倉啊。德國為偷襲蘇聯做了大量準備,比如一直把公路修到蘇聯邊境,蘇聯非常知道德國會進攻自己,但就是不知道進攻時間,當時蘇聯收集到的情報非常混亂。

而且蘇聯剛經過大清洗,大量軍官被清洗,所以德國判斷是可以短期消滅蘇聯的,也就不會陷入兩線作戰,當然也就沒有去想蘇聯的嚴寒。

蘇聯抵抗太頑強,而且蘇聯道路比較差,而閃電戰需要大量機械化武器運輸,於是德國進入蘇聯後陷入人扛馬馱的困境,閃電戰失效,變成了消耗戰,這樣一直消耗到冬天,於是德國失敗了。

德國在蘇聯失敗後,英美為了讓蘇聯多死人,就是不登陸進攻德國,當時斯大林都急了,後來英美登陸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德國才又陷入兩線作戰。


解憂時間


先說答案

在當時的德國統治者看來,英法不堪一擊,而蘇芬戰爭中蘇軍拙劣的表現,讓德國統治者認為,蘇聯同樣不堪一擊,這就是德國決定開闢東線戰場進攻蘇聯的原因。

(蘇芬戰爭中芬蘭繳獲的戰利品——蘇軍坦克和汽車)

時代背景

一戰戰敗,德國欠下了鉅額的戰爭賠款債,魏瑪共和國政府償還戰爭債務的方法是:印鈔票來還錢。

這種毫無道理的行為導致了馬克的信用崩潰,國民經濟全面陷入癱瘓,惡性通脹毀滅了一切正常經濟活動。

掌握了德國貨幣發行權的猶太人,在這次經濟災難中,發了大財。

發了財的猶太人,用很低廉的價格,惡意收購了大量的德國企業,把投機生意,從金融資產延伸到實業界。

而另一邊,因為經濟崩潰,民不聊生,共產主義運動在德國開展的如火如荼,在一個群體性絕望的社會中,它很受歡迎。

對德國的大資本家們來說,猶太人和共產主義分子,都是會要他們命的敵人,前者的手段是惡意收購和投機,後者是得勢後沒收他們的資產。

他們選擇了聲勢漸起的小鬍子作為自己的代言人,小鬍子的三大目的:戰勝一戰對手英法俄,抵禦猶太人的經濟進攻,防止共產主義在德國的蔓延。

小鬍子上臺後,首先任用了一大批經濟和金融領域裡的高手,其中最卓越的就是經濟部長沙赫特。

他們先是廢除了信用已經破產的舊馬克,又以土地作為儲備,發行了新馬克,重建了德國的信用體系,成功狙擊了猶太人的投機活動。

為了讓猶太人永不停息的投機活動徹底終結,小鬍子選擇了一勞永逸的消滅猶太人的行動。

挫敗了猶太人的投機活動,小鬍子開始著手對付他的第二個敵人,共產主義分子。

利用國會縱火案,德共的力量被擊潰,一蹶不振。

而面對對德共存有好感的民眾,小鬍子競選的時候,承諾他們五年內每家人餐桌上都會有牛奶和麵包,還承諾要洗刷德國在一戰中的屈辱。

小鬍子新政策的經濟效率,十分的驚人,只用了三年,就兌現了對選民的承諾,牛奶和麵包都有了,五年之後,德國經濟就基本實現了充分就業。

小鬍子看到崩潰的英法經濟,認為英法顯然都是廢物,所以他斷定,即便他公然傲慢的撕毀凡爾賽條約,英法也不敢吭聲。

果然,他判斷的沒錯,英法的確沒敢吱聲,二戰爆發,戰爭打響後,英法聯軍,不到6個星期就被德軍擊敗,小鬍子覺得西線的英法被收拾妥了,他的視線轉向了東線。

小鬍子在判斷,蘇聯是不是一個和英法一樣的廢物。

而恰巧這節骨眼上,蘇聯和芬蘭打了一仗,蘇聯紅軍在芬蘭的表現,讓小鬍子判斷蘇聯也不過和英法一樣。

作出這個戰略判斷之後,閃電俠小鬍子便在東線發動閃電戰,打響了戰爭。

如果不是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廢物級表現,小鬍子不會那麼早就進攻蘇聯。

可惜,鋼鐵俠斯大林(斯大林是鋼鐵的意思,而且他的人生確實很鋼鐵)雖然在戰爭開始被閃電俠揍的鼻青臉腫,但俄羅斯的嚴寒升級了他的鋼鐵裝甲,於是,他反殺了閃電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