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胡同故事:趙堂子胡同「營造」今昔

老北京人可能都知道

北京的五條衚衕相交

能形成一個少見的衚衕樞紐的

大家都會冠以美稱“五路通祥”。

而這樣的地方

在建國門就有一處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趙堂子衚衕

這條東西走向的衚衕其實不長

才225米

東西走向

衚衕西口與朝陽門南小街相交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衚衕東段相對較為曲折

共連接了四條衚衕

西南為陽照衚衕

正東是後趙家樓衚衕

正南是寶珠子衚衕

正北為寶蓋衚衕

這種方位就是在古代幾乎也稱得上是

一個升級版的十字路口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左邊為趙堂子衚衕,右邊為寶蓋衚衕。

這還是一條以“堂子”命名的衚衕

就不難想象它也曾是市井小販、販夫走卒

甚至文人墨客流連之地

或許還要發揮生產八卦

暢通信息的隱性功能

那麼昔日處於“五路通祥”西向的

趙堂子衚衕,今天又如何呢?

衚衕人來人往

走過這條衚衕

最多不超過5分鐘

多花兩分鐘細細瀏覽衚衕兩側的建築

會發現保留下來的門牌號也不多

衚衕北側尚存有1號、3號、5號

南側則保留了10號、12號、16號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不熟悉的外人粗粗看過去

大概也只對3號的朱啟鈐故宅

和16號建國門街道辦事處的辦公樓

有一個粗淺印象罷了

而那些看不到的號碼所標識的建築

就如同它一直以來默默發揮的功能一樣

給居民一個住所、一個家

隱藏在衚衕深處

與那些年年春天再吐新芽的老槐樹一樣

成了衚衕不變又不平凡的所在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衚衕雖短

但這裡平房院落眾多、居民高度聚集

所以平日裡也總是人聲嘈雜

特別是黃昏時候

街坊們搖著蒲扇出來納涼時

衚衕裡兩側的槐樹還會飄來陣陣花香

但要說衚衕裡哪能見到最高大蒼翠的古槐

要數衚衕盡頭的朱啟鈐故宅了

幽靜的四合院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這是一座佔地3000多㎡的四進四合院

宅院由朱啟鈐在20世紀30年代購置

當時還是一所未完成的建築

全部由他自己重新設計並督造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因其特殊的建築制式

以及其前主人的不凡生平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

這座古宅便被評定為區級文保單位

留存至今

磚牆上就鑲嵌著一塊1尺見方的白玉石

上書“朱啟鈐故宅”

一旁還有一塊朱啟鈐生平簡介銘牌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據朱啟鈐之子朱海北迴憶

院內的彩畫及建築上的做法

完全按《營造法式》進行

所用木工、彩畫工

都是為故宮施工的老工匠

可以說這座宅院的建設

傾注了朱啟鈐大量心血

從廣亮大門進入

正對著的是一條貫通南北的走廊

形成一條南北軸線將整個宅院

分成東西兩個部分

共8個院落,院內迴廊環繞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1990年拍攝的朱啟鈐故居鳥瞰圖資料。

如今歷經歲月

外人若要了解這座老宅院故事

就不得不從它曾經的主人——朱啟鈐說起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朱啟鈐是光緒時舉人,清末北京外城警察廳廳長、蒙古事務督辦;民國時歷任交通總長,內務總長;建國後還擔任過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兼古建築修整所顧問。歷經晚清、民國及新中國,可謂是宦海沉浮卻依然長青的傑出代表,甚至一度官拜市長。即便如此,讓人眼前一亮、為之側目的仍是朱啟鈐對中國古建築的貢獻。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著名的茶座,來今雨軒就位於中山公園東南部。朱啟鈐首倡公園開放運動,積極主張舊時的皇家園林對外開放。中山公園就是中國第一座群眾性公共園林,原身為社稷壇。

他是把北京從一個封建帝都轉變成現代城市的第一個設計師。他主持改造了正陽門(前門),開闢了京城的東西中軸線;打通南、北長街等,開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修築環城鐵路、疏浚護城河;將社稷壇改造為北京市第一個向市民開放的公園——中山公園;創建第一個博物館、創辦中國營造學社……翻開歷史書頁,歷數一個又一個的突出事蹟,評價其人為“中國古建築學的奠基人”可謂實至名歸。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當年中國營造學社的辦公地點就在朱啟鈐故居的前院。

一個古建築學奠基人的家宅註定經歷也不會一般。早在建立時起,主人便將前院開闢為中國營造學社的活動場所。作為我國最早研究建築的學術團體,營造學社請來了梁思成,同時聘請劉敦楨、梁啟雄、單士元等人進行史料收集整理,此外這群志同道合的建築學研究者、愛好者們還無比重視實地勘測,有著不停留於故紙堆的實幹精神。成立後不久就出版書刊多種,例如《中國營造學社彙刊》、《工段營造錄》、《營造算例》等。然而舊中國,所有新團體的創立、發展和輝煌似乎都在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一一被碾進廢墟,“中國營造學社”就這樣走過了它的黃金時代,結束於那一聲突然降臨的炮火。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面對戰爭

等待這所宅子的也註定只有多舛的命運

自七七事變後

朱氏故宅歷經日方徵購、國民黨佔用

和抄家、發還、最後捐獻給政府

作了外交部宿舍後才歸於平靜

只不過過往風光也漸漸黯淡

到今天已經成了

普通百姓日常家居的大雜院了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建築與社區“營造”之路

建築是民族文化的結晶

也是民族文化的象徵

建築營造自古至今

從來不是單純的匠人精神

其文化思考和繼承載體的“法定”身份

朱啟鈐曾言明

建築營造不只是 “匠作之事”

有必要納入文化的範疇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隨著社會的發展

“營造”一詞詞義豐富

又不斷融入時代特色

文化營造也成為“社區營造”的一部分

如果說衚衕3號——朱啟鈐故宅

是趙堂子衚衕的靈魂

由此可以探索“文化營造”之古法

那麼衚衕另一邊的16號

建國門街道辦事處則是衚衕的地標

更是我們期待的“文化營造”之今時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近些年來建國門地區

以黨建為引領,街道、社區全方位參與

著力打造的三大文化名片:

立春文化節、彩虹文化節、公益編織節

重現民俗特色,培育草根團隊

輸送地區文化特色,打造公益品牌

方方面面早已成效滿滿

不僅亮出地區風采

也讓本地居民受益匪淺

更將新生力量源源不斷向外輸送

東城衚衕故事:趙堂子衚衕“營造”今昔

▲2018年建國門第12屆立春文化節現場。

建國門街道辦事處就這樣充分發揮出

它作為一個樞紐、

一個文化培植基地的典範作用

在承前人“營造”理念

續民之所願、所想

展基層“營造”新圖示方面

成為趙堂子衚衕的新地標

也可謂正當其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