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Y一台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作為一條苦逼大學狗,每年都會有那麼兩次覺得自己腦子不好使——考試周。一星期學五六本書,總覺得自己腦子要燒壞了。

考試周結束,又有一個腦子要燒壞——電腦的CPU。想想看,考試周一結束,電腦要連續征戰多少個白天與黑夜,比我考試周睡得還少。沒有一顆強大的CPU,電腦真的分分鐘罷工,卡頓、死機、重啟,讓人稱“掛帥”的你又多了一份上天台的衝動。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CPU是電腦的大腦,負責處理所有數據。挑選一顆CPU,是DIY一臺電腦的第二步。通過一臺電腦的CPU,可以大致看出這臺電腦的定位、用途、這名DIYer的野心(qian)有多少。也只有挑了CPU,才能更好地挑主板、CPU散熱器、內存等其他部件。那麼第一步是啥?當然是儲備有關知識!本專欄不是給你們發配置單的地方(公眾號才是),既然想成為DIYer,就抱著從頭開始的決心看下去。

第一問:市面上有哪些CPU呢?

生產臺式電腦CPU的品牌有二:AMD和Intel。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Intel可謂街知巷聞,而AMD卻因種種原因飽受詬病。私以為AMD有點像手機CPU廠家:聯發科。其產品以多核心和強勁的集成顯卡為特點,主要瞄準中低端市場。很多人不清楚這一點,買了AMD的產品後種種不滿,只能說是沒有好好看阿湯哥的專欄唄。

一、常見的、能輕易買到的AMD處理器又可分為三個系列:FX系列、速龍(Athlon)系列、A系列。

  • FX系列是AMD的旗艦級多核心處理器系列,沒有集成核心顯卡,需要另外搭配獨立顯卡。如AMD FX-8350。FX-8350擁有八個核心,也就是大家很喜歡唸叨的八核。但不少人會覺得八核心太水了,原因在於很多軟件並沒有對多核心處理器進行優化,也就是說軟件在使用的時候沒有調用全部核心(畢竟主流的Intel處理器通常只有2~4個核心,誰吃飽了會去幫AMD優化。),八核往往也難以一起發揮作用。但像Adobe CC系列等對多核心處理器做了優化的軟件可以開動CPU的多個,甚至所有核心,從而提高性能。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 速龍(Athlon)系列是AMD的入門級多核心處理器,也沒有集成核心顯卡。如AMD Athlon X4 870K。過去,四核處理器還未風行時,速龍往往被譽為低價神器,當時的速龍是看似二核實為原生四核的處理器,原因是處理器出廠時因成本問題會屏蔽兩個核心,用戶買來後可以進行開核瞬間變身為四核心處理器。現在的速龍處理器基本已經不需要這麼麻煩了,但卻因性能不足沒人買單。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 A系列是AMD最為驕傲的系列,原因是A系列CPU集成了核心顯卡,我們往往稱之為APU以示區別。如A10-7870K。APU最大的特點就是集成了媲美獨顯的核心顯卡。7870K的核心顯卡性能堪比R7 240,別的不說,玩LOL是足夠了。旗下又分四個級別:A4、A6、A8、A10,性能依次增強。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二、Intel處理器可分為四個系列:賽揚(Celeron)、奔騰(Pentium)、至強(Xeon)、酷睿(Core)。

  • 賽揚(Celeron)系列是Intel最低端的處理器,如Celeron G1840。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 奔騰(Pentium)系列總體比賽揚強,但比酷睿弱,如Pentium G4500。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 至強(Xeon)系列實際上不屬於臺式機處理器,而是服務器處理器,所以它是這裡所介紹四個系列中唯一不配備核顯的Intel處理器,按性能劃分為E3、E5、E7,依次增強。其中最為著名的Xeon E3 1231 V3,由於性能逼近Core i7而價格與Core i5相近,而且可以直接安裝在LAG 1150的主板上,不少追求性價比的DIYer都紛紛拋棄i7而選擇E3處理器,也就是至今都很熱門的E3大法門。Intel也發現大家喜歡鑽這個空子,所以故意讓新推出的至強處理器只能搭配C232芯片組的主板,而不能安裝在酷睿的100系主板上了。(上有對策下有政策,華碩和微星已經推出了可以兼容新至強處理器的主板啦!不知道會不會又重新集齊七龍珠召喚E3大法呢?)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 酷睿(Core)系列想必大家已經很熟悉了,分為i3、i5、i7三個級別,性能依次增強,如Core i7-6700K。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作為最火爆的處理器,型號不多怎麼對得起(keng)顧客呢?Core處理器的命名之複雜,變化之多,令人髮指。但通過處理器的名稱,我們可以知道很多,甚至不看參數就可以直接判斷性能如何:

栗子:Core i7-4770K

Core:酷睿系列處理器;

i7:i7級別;

4:第四代處理器,即Haswell;

770:可簡單理解為性能編號,在處理器代數相同的情況下,號碼越大性能越強。

K:不鎖倍頻,即可以進行超頻。如果沒有“K”,表示不可以超頻。

另外,筆記本CPU往往帶有HQ、U、M、Y等編號:

HQ:表示鎖倍頻的筆記本CPU,不可超頻。

U:表示超低功耗版的筆記本CPU,目的是減少CPU耗電延長續航,當然,要在性能上打折扣。

Y:極低功耗版筆記本CPU,比U還省電。但已不生產,原因是工藝的改進使U系列的功耗已經足夠低了。

M:指筆記本CPU。新的CPU已改為用“H”表示。

由此就可以根據CPU名稱判斷其性能如何啦!比如Core i7 6700K,是第六代酷睿i7不鎖倍頻版的處理器,700是i7-6XXX中數字最大的,性能最強。所以Core i7 6700K是截至本文發表前最高端的臺式機處理器。是不是瞬間覺得自己變大神了?

其他處理器,甚至顯卡、硬盤的型號都可以按類似方法解讀,之後的專欄文章中將會陸續介紹,請多多關注哦!

第二問:有沒有更靠譜一點的區分CPU及其性能的方法?

當然有:看參數,跑分。跑分不用多說。以下著重介紹常見的CPU參數。

  • 架構:可以簡單理解為處理器的處理數據的方式,是不同處理器最根本的差別。大家都很熟悉的X86架構就是AMD和Intel的臺式機處理器架構。x86架構下又細分為更多不同的架構,不同架構的產品形成不同的系列,以上所介紹的各種系列的CPU便是以架構不同來區分的。
  • 製程:是指CPU的製作工藝,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製作精度,常見單位為納米(nm)。精度的提高,對CPU的性能、功耗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製程的提升可以大幅度提升性能,並降低功耗和發熱。一般來說,用第X代處理器標誌製程的進步。如Haswell系列為第四代22nm,Skylake是第六代14nm。
  • 主頻:可簡單理解為CPU的工作頻率,常見單位為兆赫(MHz)、吉赫(GHz)。工作頻率越高,固然性能越強,前提是架構和製程一樣!這就是為什麼AMD處理器主頻接近5.0Ghz,性能卻與主頻在4.0GHz左右徘徊的Core i7系列相去甚遠。
  • 緩存:電腦把要處理的數據臨時存儲在內存中,再發送給CPU處理,然後返回到內存中準備呈現給用戶。但內存發送的速度比CPU處理的速度慢,導致CPU處理完一批數據後沒事兒幹了。緩存的發送速度比內存快得多,可以讓CPU“忙碌”起來。內存先把數據發送給緩存,緩存再發送給CPU,這時內存繼續發送數據給緩存;CPU的數據處理完了,緊接著從緩存中調取數據繼續處理,從而實現連續處理數據。緩存和內存一樣,固然是越大越好。
  • 功耗:又稱TDP,耗電量。當然是越低越好啦!
  • 插槽:插座有不同的形狀,兩個孔的、三個孔的。CPU也有不同的插槽。Intel的插槽一般叫LGA,如LGA1150和LGA1151;AMD的一般叫Socket,如Socket AM3+和Socket FM2。CPU的插槽與主板上CPU的插槽一一對應,如果沒配對好,輕則無法安裝,重則直接報廢,要注意哦!
  • 核心顯卡:集成在CPU中的顯卡,可用於處理圖像信息。有關知識將在以後的文章中介紹。

掌握了上述知識,你已經有能力評價一款CPU的性能如何啦!但問題來了,每天捧著泡麵摳著腳打著擼的你到底需要多強大的CPU呢?

剛上大學,就聽到有人問:“你電腦是i7的麼?”,“不是......”,“幹嘛不買i7的?”。幸好這位年輕人不是問我,不然我真的會忍不住糊他一臉。我深淺體會到了現在的年輕人對電腦的認識還停留在上世紀初的水平,只有i7才能拯救打擼卡頓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作為一介窮書生,選購CPU和選購其他所有電腦硬件一樣,應該遵循不在夠貴,只在夠用的原則(當然夠用並非指打擼勉強達到60FPS的水平,之後的文章中會詳細說明。)

DIY一臺電腦,從入門到精通——CPU

能好好分析自己的需求,是一個人有良好消費觀的體現。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大家才會明白,CPU到底要買多好的,關鍵在於自身需求,而不是看有多少預算。

我個人簡單把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分為三類:

  • 文書工作,家庭影音,網上衝浪:AMD A8、Intel Pentium、Intel Celeron、AMD Athlon(按個人推薦順序排列)

AMD A8擁有最強大的核顯,首推。而AMD Athlon不配備核顯,這一層的消費者往往也不需要中高端獨顯,另外購買低端獨顯顯得有點累贅,除非預算很低,否則不推薦。

  • 網絡遊戲,低端單機,各類初級編程、圖形處理軟件:Intel Core i3、AMD A10、AMD FX

平時打打擼,用Core i3的核顯足矣,更不用說AMD A10的核顯。性能方面Core i3與AMD A10難分伯仲,但前者在功耗、發熱和優化上更佔優勢,故首推前者。AMD FX則可以更自由地選擇獨顯,但私以為核顯平臺對於這層用戶更重要。

如果喜歡玩劍靈這類要求較高的網遊,則應該選擇i3或A10,然後搭配一張獨立顯卡了。

  • 高端單機,各類高級編程、圖形處理軟件,跑分狂人DIY發燒友土豪:Intel Core i7、Intel Xeon E3、Intel Core i5

很多人小看了i5的性能,其實就高端單機而言,i5足矣,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顯卡和SSD對高端單機的體驗影響更大。當然,編程、圖形處理等軟件沒哪個人用著嫌處理速度太快的,尤其是那些預算無限的人,還是選擇前兩者吧。

i7和E3間的爭論喋喋不休,而兩者間的區別在上面已解釋過了,不差錢為什麼不用i7呢對吧?

具體型號的選擇,基本可以按照數字越大越好的規律進行,當然,架構是否最新、倍頻是否解鎖、主頻高低、緩存大小、核顯等因素也要綜合考慮。i7-6700K與i7-6700僅一“K”之差,主頻卻相差了0.6GHz之多,Intel頭上一個大寫的坑字。

如果沒錢買最新一代的CPU咋辦?優先考慮買同一代,性能稍低的型號。如買不起i5-4690可以選擇i5-4590。

實在不行,也可以退一步買上一代的產品。例如沒錢買Core i7-6700K可以買Core i7-4770K(為何不是第五代就讓讀者們自己考究啦!)。但容忍是有限度的,讓我買Core i7-3770K連門都沒有!我不要!因為製程的差距已經大大拉開,性能實在落後了,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買的是新電腦!如果預算落到這個份上,還是去買i5吧騷年!

當然,不同的DIYer有不同的抱負(qian),作為DIYer最重要的修養,便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不人云亦云。前提是這些想法是有理有據有說服力的。以上經驗僅供參考和入門DIYer學習,等各位把玩CPU到了熟能生巧的地步,自然有自己的一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