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考研熱點——朝代篇(一)

中國古代史考研熱點——朝代篇(一)

秋水碧雲,淨月沉璧,西風起,殘雪不驚。憶往昔,雲水半曲,不過新詞成舊韻。素箋滿地,空餘相思句。落紅十里,如你。笑問紅塵深幾許,戲一場,而已。

中國古代史考研熱點——朝代篇(一)


夏商西周

中國古代史考研熱點——朝代篇(一)


二里頭遺址

二里頭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於洛陽偃師市境內,其年代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夏小正》

為中國現存最早的科學文獻之一,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漢族農事曆書,原為《大戴禮記》中的第47篇。《夏小正》是按一年十二個月,分別記載每月的物候、氣象、星象和有關重大政事,特別是生產方面的大事。

盤庚遷殷

商朝歷史的重大轉折點。盤庚當政後,為鞏固統治,遷都於殷,此後商都一直在殷,發展比較穩定,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甲骨文

商代用於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甲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

分封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周滅商後,為了鞏固奴隸主國家政權,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被封諸侯要服從周王的命令,向周王貢獻財物,要派兵隨從周王作戰。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時期,分封制崩潰。

共和行政

公元前841年,由於周厲王暴政,國人發動暴動,厲王逃跑,政權由大臣周公和召公共同執掌,稱為共和。周宣王繼位,“共和行政”的時期結束。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我國曆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平王東遷

周平王從鎬京遷到洛邑的事件。周幽王即位後,廢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後父親申侯聯合犬戎等部,於公元前771年,發兵攻周,攻佔鎬京,殺幽王。周平王即位後被迫遷都於洛邑,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春秋戰國

中國古代史考研熱點——朝代篇(一)


葵丘之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大會諸侯,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衛、鄭、許、曹等國的國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葵丘之盟標誌著齊桓公成為中原的霸主。

徐州相王

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韓國和一些小國到徐州朝見齊威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自稱王,於是也承認魏的王號。吏稱“徐州相王”。這以後各國紛紛稱王。

馬陵之戰

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引誘魏軍追擊,在馬陵被齊軍圍殲,魏軍全軍覆沒。此戰後齊國稱霸東方,魏國則喪失了與齊秦爭霸的能力。

李悝變法

戰國時期魏國相李悝進行的變法改革。李悝在政治上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選賢任能,賞罰嚴明。經濟上主要實行盡地力、平糴法。使魏國因此而富強。並著成《法經》一書,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護變法。李悝在魏國的變法,是中國變法之始,從而引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全國性變法,為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鋪平了道路。

稷下學宮

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始建於齊桓公田午。“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而得名。稷下學官的存在,曾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秦漢

中國古代史考研熱點——朝代篇(一)


秦朝統一及其歷史影響

西漢建立與文景之治

漢武帝的統治與西漢的強盛

西漢後期的社會危機與王莽改制

東漢的政治

兩漢社會經濟的發展

秦漢社會結構與社會矛盾

秦漢的民族關係

秦漢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書同文

秦始皇統一後採取的文字改革。戰國時期各國文字不統一,秦始皇統一後命令李斯等人對文字進行整理、統一,將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將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統一文字,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楚漢之爭

劉邦和項羽爭奪政權的戰爭。秦朝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劉邦為漢王。公元前206年劉邦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勢力,開始楚漢之爭。公元前202年,劉邦通過垓下一戰,使楚軍全軍覆滅。楚漢之爭結束,劉邦即皇帝位,建立漢王朝。

酎金奪爵

漢武帝採取的一項打擊王侯勢力的措施。元鼎五年,漢武帝以諸侯王所獻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兩不足為藉口而奪爵,被奪爵者達106人。通過這些措施,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基本上結束了漢初以來諸侯王割據的局面。

平準

漢武帝時推行的由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即在長安和主要城市設置掌管物價的官吏,利用均輸官所儲的物資,根據市場物價、貴時拋售,賤時收購。平準政策的推行,打擊了富商大賈的囤積居奇行為,使市場物價得以保持穩定。

王莽改制

又稱王莽新政。公元8年,王莽代漢稱帝,改國號為新,為緩和社會矛盾而採取“託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王莽的改制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最終失敗。

尚書檯

東漢時期實際上的決策和發號施令的中樞機關。東漢光武帝為削弱三公的權力,設尚書檯,尚書檯直接聽命於皇帝。設尚書令一人為主管長官;另設尚書僕射一人,為尚書令之副;尚書檯下分設六曹,每曹有尚書一人。尚書檯的設立加強了皇權。

黃巾起義

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始於公元184年,當時朝廷腐敗、戰事不斷,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農民在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故稱“黃巾軍”。黃巾起義雖以失敗告終,但沉重地打擊了東漢王朝的統治,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讖緯之學

流行於中國兩漢時期的一種學說。“讖”,即一種神秘的預言假託神仙聖人預決吉凶;“緯”是相對於“經”而言的。讖緯之學以陰陽五行學說和董仲舒“天人感應論”為依據,流行一時,在東漢被稱為內學,尊為秘經。魏晉後日漸衰落。

中國古代史考研熱點——朝代篇(一)

THE END

相信自己,堅持到底。即使自己並非出身名校,也一樣能在考研中取得輝煌的成績!腳踏實地,好好複習,相信來年的三月,你會遇見一個嶄新的自己。


更多熱點信息,持續放送!

更多相關內容,持續更新!

選擇一個靠譜的,考研一次就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