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農業怎麼發展?看日本玩轉「智能」農業!

日本雖然國土面積狹小,多山地丘陵,但是其發達的農業技術以及精耕細作的農業傳統,令全球驚歎。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令人驚歎的日本農業!

白天電腦種菜 晚上機器人值班

“智能”農業怎麼發展?看日本玩轉“智能”農業!

首先跟著小農菌看一看位於日本靜岡縣磐田市的富士通“秋彩”智能農場。秋彩農場園區佔地8.5萬平方木,有12個足球場大。園內有很多高達6米的蔬菜大棚,外部都是全玻璃結構。大棚頂部的鋼架結構也非常少,農場負責人表示,這是為了保證更大面積的光照。

工作人員在進入其中一個種植彩椒的大棚前,都會穿上塑料外套,戴上橡皮手套並進行鞋底和手部消毒。嚴禁用手碰植株,保證環境儘可能無菌。

一行行植物植株被栽培在專用的人工栽培土中,水、營養液以及二氧化碳等從底部經管道接入。彩椒的枝幹沿著懸垂的鋼絲不斷長高,工作人員需要一種專門的升降車進入成排的植株中進行採摘。而大棚內的溼度和營養液的供應量,都由電腦控制。

秋彩農場專務伊藤勝敏告訴我們,秋彩農場由日本知名IT企業富士通與一家農業金融企業以及磐田本地一家種子研發企業, 在2016 年共同合資建立。目前,秋彩農場已初步實現環境控制的高度自動化和作業管理的可視化。工作人員能夠在主樓通過多個顯示屏實時觀測溫室大棚的溫度、溼度、日光照量等數據,實現遠程操作和雲數據化。日本臺風多發,當颱風來襲時,工作人員可以通過遠程控制開閉大棚的天窗。

伊藤勝敏告訴我們,大棚夜間有自助機器人沿軌道行走,用LED燈等設備對植株進行監測,並形成光合作用彩色成像圖,供工作人員調整溫度、溼度等。

“植物工廠”成投資熱門

“智能”農業怎麼發展?看日本玩轉“智能”農業!

離開靜岡,再看看位於千葉縣一家植物工廠。所謂“植物工廠”,是利用計算機對植物生育的溫度、溼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以及營養液等環境條件進行自動控制,在很短週期和很小空間內就可實現植物大批量生產,實現農作物連續生產的高效農業系統。“植物工廠”概念最早出現在北歐,卻在日本得到第一次大規模應用。目前全世界大約有400多座人工型植物工廠,其中一半在日本。

在國立千葉大學園區被蔬菜大棚簇擁的一個二層小樓裡,74歲的日本植物工廠研究會理事長古在豐樹表示,植物工廠是密閉的環境,工作人員通過一套千葉縣獨有的“成長管理系統”對蔬菜生長進行監控。蔬菜從開始種植到成苗需要約20天,在此基礎上,再過十多天就可以收穫。

一個需要10個人管理的植物工廠大棚,一年能收穫100 萬株蔬菜,銷售1億日元(約合587萬元人民幣)。植物工廠還設有參觀室,裡面有很多供家庭和大學教學使用的小型植物工廠,大小同冰箱冷櫃相當,還可以通過網絡app和其他人建立聯繫。

近些年,植物工廠已成為全球農業投資的熱門對象。而投資增加的原因之一,據古在介紹,是LED燈在植物工廠的大規模使用。以往植物工廠的成本中,電費約佔25%,LED燈使用之後帶來電費大幅下降,從而降低投資成本。據瞭解,人工光型的植物工廠主要是生產各種蔬菜,研究人員則關心附加值更高的藥材,例如當歸。在中國也有植物工廠專注於化妝品原材料的生產。

日本農業的前車之鑑

“智能”農業怎麼發展?看日本玩轉“智能”農業!

2017年年初,有媒體報道日本一些植物工廠管理不善、七成盈利難,東芝等大企業紛紛撤資的消息。此前,很多日本農戶為拿到政府高達70%的補貼,紛紛上馬植物工廠。但由於不掌握相關技術,這些植物工廠在耗盡政府補貼之後,又接連倒閉。有評論稱,這是中國農業發展的反面教材。

對此,古在表示,目前在日本真正盈利的植物工廠大概佔30%。但他認為,70%的植物工廠出現赤字並不值得驚訝,“媒體對新生事物的負面不應該過分渲染,50年前沒有人認同大棚種植蔬菜,現在日本80%的西紅柿和90%的草莓都在溫室內種植”。

除此之外,資金缺乏也是制約日本農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古在豐樹表示,因為投資不足,日本和韓國在植物工廠領域的發展處在危險狀態。日本首富、日本軟銀集團CEO孫正義曾投資一家美國植物工廠引發熱議,而中國LED企業三安集團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在福建投建的世界最大規模植物工廠,也令古在豐樹印象深刻。

日本農民雖然有“繡花”般細緻的耐心,但是日本農業企業長期存在“單打獨鬥”現象,也是制約其農業發展壯大的因素。伊藤勝敏在介紹秋彩農場成立的初衷時就表示,以往日本的農業存在“指向單向性”,“研究就研究,生產就生產,流通就流通”。以日本農業育種模式為例,伊藤勝敏告訴我們,日本全國目前只有兩家大型育苗公司,許多小規模育苗作坊培育的種子品質其實並不差,但是因為沒有打通下游,所以附加值較低。

日本式的盈利模式

“智能”農業怎麼發展?看日本玩轉“智能”農業!

在中國的農業,至少85%以上實現不了二次盈利。打個比方,農民種了100畝麥子,核心收入來自賣掉麥子。一旦遇到滯銷,就得賠錢。但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日本,為普通的稻子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日本的稻田畫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方向。

田舍館村是日本稻田畫的鼻祖。受到麥田怪圈的啟發,為了振興當地經濟,開發觀光資源,1993年該村村民開始製作稻田畫。稻田畫每年題材都不同,涉及日本內外,非常廣泛,如今,每年去田舍館村的參觀旅遊人數已超過20多萬。甚至,還有一些大企業找上門,希望能利用農民們的稻田畫來為他們做“宣傳廣告”。稻田成長期的稻田藝術吸引大批的遊客;秋冬後稻穀收穫後,又把稻杆變成藝術品,同樣實現了稻田的價值。日本的稻田畫激活了種植業,農民的的收入除了來自農產品銷售收入外,還可以發展創意農業增加收入。來源 農業網


磷鉀金庫®~食品級磷酸二氫鉀

提供權威專業的產品檢測報告!

保花保果、壯籽抗倒,膨果上色,作物增產法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