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體制,激發消費潛力?增收、減負、敢消費才是關鍵點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於9月20日正式發佈。此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了60%,成為中國經濟當之無愧的主動力。這份今年7月召開的中央深改委第三次會議通過的文件表明,決策層對消費的期望顯然要比目前的狀況更高。

完善體制,激發消費潛力?增收、減負、敢消費才是關鍵點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確可能轉化為體量龐大的消費。衣食住行用、文化旅遊體育和健康教育培訓家政等等,從傳統消費需求的升級到新消費方式的勃興,都可能伴隨著消費潛力的釋放,崛起一個千億甚至萬億市場。

同一天在香港上市的美團點評是再好不過的證明——移動互聯網催生了全新的生活場景,在創業創新浪潮中,新業態和商業模式應運而生,培育了一個數百億規模的市場,也成就了一家市值480多億美元的公司。

今年以來,投資增速始終徘徊於個位數。這種趨勢仍將持續,基建補短板或者追求有效投資的增長,都意味著不會再有狂飆突進的投資大躍進。外部環境變化導致出口不確定性加大。人們期望消費承擔更關鍵的使命,這是很自然的選擇。

不過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對於消費而言,我們更需要問的是,消費潛力從何而來?如果將居民消費潛力細分一下,大概可以分為存量和增量兩個部分。就存量而言,消費潛力是這樣一種情形:除了常規花銷外,居民有可供消費的餘錢,只不過因為種種顧慮或障礙,這些錢他不敢花不願花或者花不出去。

老百姓不敢花錢,是因為要花錢的地方太多。尤其是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方面的遠慮,影響了即期消費的意願。2002年城鎮居民儲蓄餘額突破8萬億元人民幣,媒體既因為居民消費動力不足,發出能否趕出儲蓄“籠中虎”的疑問。近年來,儘管儲蓄率持續下降,住戶存款餘額仍攀升至68萬億元,這簡直是一頭大象。居民消費潛力沒能轉換為現實的消費能力,恐怕還是要從消費預期改善方面找原因。房價房租上漲的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侵蝕了居民的消費能力。

完善體制,激發消費潛力?增收、減負、敢消費才是關鍵點

我們注意到,消費升級被視為進一步提振消費的主戰場。一個原因是,中國有四億中等收入人群,而且規模在不斷增長。他們的消費需求確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也導致文化體育旅遊等新消費和各類個性化消費所佔比重不斷提升。但即使這部分人群也需要更穩定的消費預期。因為自己或家人的一場大病或意外而從中產滑落的故事,時時提醒他們,他們需要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很大程度上,這與現有的各種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有關。

加槓桿可以放大消費能力,所以我們可以花未來的錢。根據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發佈的報告,今年二季度,中國居民槓桿率升至51%,而政府和非金融企業槓桿率均有所下降。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有所期望麼——居民還會繼續加槓桿麼?這要看老百姓對未來的預期。

需要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因財政吃緊而推卸職責,甚至以市場化的名義將基本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公共服務責任推向社會。考慮到縣市一級政府面對持續的債務壓力,這種苗頭在少數地方的確存在。儘管只是個案,但卻可能讓激發消費潛力變了味道。對此,決策部門不可不察。

從增量來看,激發消費潛力別無他途,就是讓老百姓賺更多錢,手頭寬裕了才會多花錢。這些年居民收入增幅跑贏GDP,但在中國經濟增速持續回落的大背景下,收入增幅逐年放緩也是一個事實。從宏觀角度看,從做大蛋糕到分好蛋糕,幫助居民增收是一個系統的制度安排。多年來有關專家一直呼籲,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份額,讓財富分配的天平更多傾向於居民,在這方面政府仍大有可為。比如說,個人所得稅稅前抵扣金額提高到5000元,以及專項抵扣的增加,居民手中的活錢肯定是比過去多了。適當調降社保繳費比例也能起到類似的效果。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進行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