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加速融入移動網際網路

剛剛過去的2016年,移動互聯網依舊以極快的節奏向前推進,改寫著傳統行業的玩法。2017年,在移動互聯網的深水區,出版業又能掀起多大浪花?

在日前舉行的第十屆新聞出版業互聯網發展大會(以下簡稱年會)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院長魏玉山表示,大力發展移動端服務、拓展多種閱讀渠道以完成自身的轉型與成長,應為出版業升級轉型的題中之義。

網站運營遭遇“天花板”

年會公佈的《2016新聞出版業互聯網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新聞出版業網站日人均訪問1.4次,單訪次平均時長3.8分鐘,平均訪問頁數3.2頁,這3個指標較去年同期略有上升,但月度頁面瀏覽量、獨立用戶數正在下降。

仍處於成長期的內容資源平臺在2016年出現回落,月均獨立用戶數和月均頁面瀏覽量分別環比下降24.4%和7.9%;受移動端衝擊最為明顯的數字教育網站,用戶數、瀏覽量和總訪問次數均低於2015年同期水平;新聞門戶網站2016年月均獨立用戶數環比下降16.9%,月均頁面瀏覽量環比下降36.8%;品牌傳播網站用戶數及用戶活躍性均下降,月均頁面瀏覽量環比下降最大,達到54.1%;數字發行平臺影響力下降趨勢明顯,2016年月均獨立用戶數和月均頁面瀏覽量明顯低於2015年同期水平。

《報告》建議傳統出版單位的內容資源與數字發行平臺轉型還需要加快趕上;競爭最激烈的數字教育板塊,傳統出版單位還侷限在將紙質內容進行線上售賣為主,而新興數字教育平臺則通過吸引教師、家長和學生,加上“PGC+UGC”形成的內容,組成了學習生態圈;新聞門戶和品牌傳播平臺應當研究其目標及核心用戶的特點和興趣,結合移動端產品如APP和微信等制定內容和推廣策略。

2016年,微信平臺各類微信公眾賬號已超過2000萬個。值得一提的是,讀書類公眾號獨樹一幟,成為微信平臺的一抹亮色。

從《報告》數據來看,出版品牌、讀者社群類微信公眾號在發佈次數和發佈篇數中表現優異;作者自媒體則在平均單篇閱讀數和平均單篇點贊數中摘得桂冠,傳播效果較好;而出版機構、書店、圖書館在各項指標中都沒有突出表現。

隨著微信公眾號的發展,供需生態逐漸成熟,出版行業微信公眾號的商業化形勢也越來越明朗。比如瞄準數字閱讀藍海的十點讀書,以“音頻+圖文”優質內容吸引讀者,不斷聚攏粉絲,發展新媒體矩陣,同時多元化開拓其他盈利渠道,有效實現了品牌效益最大化。多平臺全方位發展的“羅輯思維”,在2015年即實現了電商平臺銷量過億,2016年實現倍增。

《報告》指出,目前,微信公眾號的內容變現途徑有七大主流模式:平臺分成、廣告、電商、內容付費、市場活動、付費會員和IP(知識產權)開發。其中,前5種商業化模式已有出版行業公眾號嘗試,不過,部分商業化效果有待提升。後兩種模式付費會員暫無成功案例,IP開發條件尚不成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技術推動產業“跑步”融合

湖北長江傳媒數字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榮華談及出版業融合發展時,用生態體系建設來概括。在他看來,出版業的短板就是技術。為此,長江傳媒開始全面和阿里巴巴合作,一年來,長江傳媒通過阿里巴巴雲計算和大數據在推動湖北省全民閱讀體系建設中取得了可喜成績。

田榮華坦言,和阿里巴巴的合作對長江傳媒的技術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我們自己不用建機房,也不用搭建服務器,直接用雲技術,非常方便。”

北京中作華文數字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路認為,出版業的行業邊界正在變得模糊,產業鏈向下延伸——交易向運營轉變。“上游孵化層為內容培育階段,目前對應的是500億元的市場規模;中游運營層為運營加深、市場擴大、影響力放大、輔助變現階段,暫時擁有1000億—2000億元的市場空間;下游變現層實現貨幣化,並促進產業鏈層次整體有機循環,隨著泛娛樂產業鏈體系的系統構建,將指向2000億元以上的市場規模。”

高路表示,泛娛樂化成為產業發展趨勢,“版權交易天花板顯而易見,版權運營天花板高不可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