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族之国——陆浑国,楚庄王“问鼎”之处,陆姓的一支

陆浑国是戎族建立的一个国家,姜姓,姜戎在西周时期非常活跃,跟周王室世代联姻的申国其实也是出自姜戎的一支。据说陆浑戎是阴戎(允姓戎)的偏支,早在西周之初于陕西秦岭以北一带立国。从进入东周开始,居住在西北一带的戎狄部族又紧跟着周室东迁的脚步逐年向中原地带迁徙,其中就包括陆浑戎这支,虽然东迁后的陆浑国具体故地不明,但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记载,大致可确定陆浑国第一次东迁是在崤山一带。陆浑戎于公元前638年在秦晋两大国的挟迫下迁到伊川,伊川当时在东周洛阳王畿西南一带,即今天的嵩县与伊川县交界。这段时期正是“秦晋之好”到“秦晋争霸”的过渡期,秦晋交战之地多在崤山一带,估计之前的陆浑国应位于秦晋两国交界,两国为便于较量,故将碍手碍脚的陆浑国迁走。

戎族之国——陆浑国,楚庄王“问鼎”之处,陆姓的一支

陆浑国的“浑”字,从水带“军”,本义是“水势浩大”,引申为“军队的阵容强大”。戎人好战,这个字肯定跟军事征战有关。早期陆浑戎人凭着骁勇好战,在中原站住了脚跟,并得以受胙立国。只不过时代瞬息万变,进入春秋,随着中原霸业的兴起,陆浑国毕竟是外族之根,受到中原国家的排挤,逐渐沦为子爵小国。二度东迁后的陆浑国身处王室腰际,被周边强大诸侯国包围,已然显得弱小不堪。

戎族之国——陆浑国,楚庄王“问鼎”之处,陆姓的一支

当时楚晋争霸激烈,晋文公“城濮之战”后奠定中原霸主的地位,陆浑国便应势利导的成了晋国的附庸。后来楚庄王即位,蛰伏三年之后决定北上争霸,洗雪当年祖父楚庄王“城濮”之耻。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八年即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因陆浑国亲近晋国的原因讨伐陆浑国,屯兵于洛阳西南之地,即周室郊外。接下去这个地方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典故:问鼎中原。楚庄王就是在这里向前来慰劳的周室大臣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被孙满以“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驳得哑口无言。随后经“两棠之役”,打败晋国,取代晋国成为一霸。大概这个时候,陆浑国又见风驶舵投抱了楚大腿。

戎族之国——陆浑国,楚庄王“问鼎”之处,陆姓的一支

陆浑国颠三倒四,结果当然是两头不讨好。《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着一则“驹支不屈于晋”的故事。说得是晋国权臣范宣子对陆浑国的国君驹支态度傲慢,气势汹汹地说:“当初秦人驱逐你们的祖先吾离,是晋国收留了你们,赐你们土地。如今诸侯事奉晋国不如往昔,恐怕你们也是没尽到责任。”驹支不慌不忙地进行了一通辩白,先是说当年先祖被赐的土地不过是些荒芜之地,是他们戎人一寸一寸辛勤开恳出来;然后说当年秦晋肴地战役时,戎人曾助晋国一臂之力,使晋国获得全胜,言外之意,晋国当初的那份情义戎人早已回报。最后说他们戎人与中原人习俗各异,贽币不通,语言不达,使者不相往来,如何能为贵国带来不利?一番话使强势的范宣子无言以对。

戎族之国——陆浑国,楚庄王“问鼎”之处,陆姓的一支

然而,陆浑戎与楚人的友好最终为晋国灭亡陆浑国落下了口实。对于晋国来说,既然成不了自己手中的棋子,自然也不能留着它成为别人对付自己的钉子。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洛。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说得是公元前525年,晋顷公为祭祀洛水和三涂山一事派大臣屠蒯去周室。当时辅佐周室的刘文公(刘国国君)身边有个叫苌弘的大夫,精通阴阳占卜,他见了屠蒯的面相,便对刘文公说:“此人面色不善,恐怕是没安好意。他名义上是为了祭祀洛水,实则怕是为了要进攻戎人。陆浑国和楚国友好久矣,一定是为了这个缘故,您不可不防哪。”刘文公听从苌弘建议,做好防御。果然没多久,晋国大将荀吴以祭祀洛水的名义帅师而来,陆浑国人毫不知情,荀吴趁机灭掉了陆浑国,并责备他们和楚国勾结。陆浑国君流亡楚国,国人四散。

戎族之国——陆浑国,楚庄王“问鼎”之处,陆姓的一支

晋国出兵剿灭陆浑国,实际上是对楚国的挑衅,也是对周室的示威。陆浑国的国土毕竟在周畿之内、韩国附近,所以陆浑国亡国后,周室和韩国也趁机虏俘了大量陆浑戎人。陆浑国人为纪念自己的国家,按照中原习惯,以国名为氏,形成陆姓,成为现在陆姓的其中一支。2013年到2015年期间河南洛阳市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墓葬群的发崛,证实当为春秋时的陆浑国贵族之墓。据说现在河南嵩县境内还有不少带“陆浑”的地名。

更多方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