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傳統農業裝上最強「大腦」智慧農業正在這裡變爲現實

給傳統農業裝上最強“大腦”智慧農業正在這裡變為現實


利用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來反哺農業,如今正在無錫一步一步變成現實。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方式正逐漸被先進的智慧農業所替代。昨天,2018世界物聯網博覽會智慧農業應用與產業升級高峰論壇在無錫召開,本次高峰論壇以“感知慧農 物聯興農”為主題,以“促進工業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全面融合”為宗旨,吸引了物聯網、農業領域的科研專家學者、國內外金融機構的專業人士、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以及一些相關領域的人士參加,大咖雲集。論壇由無錫市人民政府、江蘇省農業委員會主辦,錫山區人民政府、無錫市農業委員會承辦。

無錫建成一批物聯網農業應用示範工程

記者瞭解到,無錫作為國家物聯網示範城市,農業部首批認定的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依託無錫農業獨特的資源優勢,藉助信息網絡和物聯網技術等有力支撐,在“互聯網+農業”、農業農村信息化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無錫市委、市政府專門編訂了《無錫市加快發展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三年(2017-2019)》,明確提出要推動物聯網在農業領域建成一批有影響力的重大應用示範工程。

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負責人表示,產業園現已與中科院、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等10多家科研院校形成緊密合作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採用了組織培養、地源熱泵、花期促控、避雨栽培、節水灌溉等新技術約20項。農業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試驗田,並且逐步向產業基地、種養大戶推廣的機制初步形成。無錫市農委相關負責人稱,“近年來,無錫累計投入政府財政資金1000餘萬元,已建設農業物聯網應用點300餘個,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水平逐漸提升。”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掌上豐收”

據介紹,如今對無錫不少種糧大戶來說,“掌上豐收”已不再是新鮮事。宜興作為種糧大區,不少農戶使用物聯網技術很溜,“如今插秧有插秧機、施肥有無人機、殺蟲有物聯網殺蟲燈、收割也都是機械化的了”,不少種植戶說自己是“農一代”遇上了智慧農業,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變成了看大屏動手指的現代農業管理者,“以前農戶在大家心目中形象要改一改了”。

水稻怕澇,以往夏季大雨時節,種植戶必須叫上農場的工人夜夜蹲守,發現澇災便要立即啟動水泵抽水,一場徹夜的體力戰在所難免。如今得益於物聯網技術,安裝了物聯網設備後,他們得以夜夜安睡。“傳感器可以感知水位,並自動開啟閥門調節水量,還能指導我們雨季的灌溉。這樣既防禦了災害,又實現了科學灌溉,比經驗更準,比預報更快。”

裝最強“大腦”農民更輕鬆

“隨著無錫先進的物聯網技術與農業現代化的深度融合,等於給傳統農業裝上了一個‘聰明腦袋’。”業內人士表示,眼下的無錫,利用物聯網技術,工作人員通過電腦控制就能進行施肥、澆水、增氧、通風,並實現光照、溫度、溼度、溶氧量、pH值等生產環境因子的自動控制。走進錫山現代農業產業園,彷彿進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水稻智能化灌溉、農業物聯網智能監管、花卉果蔬生產環境監測與控制、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等已覆蓋園區多種業態。對此,園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得益於物聯網技術,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和技術裝備被應用到農業上,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大背景下,智慧農業正在無錫變為現實,“今後農民種植將更輕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