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回乡当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风光打动20万人

据说在新西兰有一种工作,下雨天,一个人搭乘直升机巡逻草原。他的任务是找到倒在地上的羊群。它们因为身上的毛吸了太多雨水而倒地不起。这个人要做的是,把这些羊一只只扶起来,摇一摇,抖掉身上的雨水。

乌音嘎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当雨水太大,瘦弱的羊纷纷倒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小镇的草地上时,乌音嘎就跑到自家后山,把地面上的羊抱回羊圈。

大学毕业回乡当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风光打动20万人

乌音嘎出生于1995年,跟大多数爱好文艺的95后没什么差别,除了蒙古族血统在她身体里留下的倔强底色。她平时喜欢收集写得不错的文字,偶尔写写蒙文诗,把拍立得的照片挂在网格墙上做装饰。

去年从内蒙古财经大学毕业后,乌音嘎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县城的劳动就业局实习半年后,突然意识到家乡也有广阔天地,于是决定回家跟祖辈父辈一样做牧民。草原上从此多了一个年轻的身影。

一个偶然机会,乌音嘎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平台上开通了账号“草原印象锡林郭勒”,成为今日头条三农创作者和西瓜视频三农领域创作人。短短8个月,粉丝达到22万,视频观看总量超过6000万次,她成为了内蒙古三农领域的头号网红。

旋律

“乌音嘎”,在汉语里是“旋律”的意思。她在草原上长大。这里的风景,有如旋律一般,随着季节有序地变换。夏天,是辽阔的绿色。冬天,草原换上白装,时不时有白毛风,下雪又夹杂大风,最冷的时候有零下30度。而她最喜欢秋天,微风把草一遍又一遍地吹黄。

在南方,整个村子加起来,可能只有三四千亩土地。而在地广人稀的内蒙古,一家人就有四五千亩草场。至少得走四五百米,才能走到最近的邻居家。蒙古人养“五畜”:牛、羊、马、山羊和骆驼。除了沙地的骆驼,其他四种动物,全都在乌音嘎的镜头里出现过。网友跟随着她的镜头和解说,看到塑料瓶装上奶嘴,小羊羔摇着尾巴吧唧吧唧地吃奶。

羊是草原的珍宝。乌音噶家里有400头羊。春天卖一次羔子,夏天再卖一次公羊羔子,母的留下来繁衍,货车拉上准备卖掉的羔子到西乌旗的冷库。乌音嘎最舍不得奶羔子。这些小家伙,是母羊生下来的双胞胎或者三胞胎,奶水不够时,一日三餐用人工喂养起来。冬天雪大,草被盖住,羊没处吃草。乌音嘎和家人就会提前打草,晾晒,捆好,留到冬天在羊圈里喂养,还时刻担心羊会着凉感冒。

这些牧民相关的生活片段,组成了乌音嘎的普通日常。生活像旋律一样进行着,有时候很单调,有时很美。后来,乌音嘎亲耳听到了类似“内蒙古考生高考是不是考骑马射箭?”之类的段子,她才突然惊觉,“原来大家对内蒙古的生活,了解得如此少。”——那是在一次旅途,邻座的陌生朋友,好奇地问她:内蒙古人能不能吃到青菜,是不是每顿只吃肉?

正是因为如此,乌音嘎决定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平台上开通账号,介绍自己的家乡。

尝试

带上一部手机,一个三脚架,乌音嘎就这样开始尝试拍视频了。

那是在今年初的寒冬,乌音嘎第一次自己拍,自己出镜,自己讲。天气太冷,没拍上几分钟,手机就冻得自动关机了。她跑回来充电10分钟,再继续拍。一会儿又关机了,再回来充,就这样来回反复。

“拍了七八遍。那两三天全在干这个,手也冻得不行了。”寒风之中,她穿着两层大棉裤,站在动辄下一米深雪的室外。

“那时非常紧张。虽然旁边没有人,只是对着一个手机,但也会紧张。”一开始,她总是找不准镜头的位置,自说自话,兴致满满,回头一看,人已经出了画面,不得不再次重来。

遇到风大的时候,三脚架经常被吹倒。有一次,她在后院里一边录视频,一边低头浇菜,手机突然掉进了泥里,她压根没有发现。

“我爸我妈都很支持我。正式拍视频之后,我妈有时会帮我看着手机,我爸会给我提些建议,告诉我哪些具有蒙古特色的东西值得拍,还把自己的手机拿出来跟我交换,让我好好拍。”

大学毕业回乡当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风光打动20万人

早在乌音嘎提出拍视频的想法时,父亲就立刻表示支持:“用视频来体现蒙古族的东西,传递给不了解的人,挺好。”他是50岁的蒙古大汉,耿直,实在,热衷于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乌音嘎的堂弟住在县城里,平时很少下乡,但只要一放假,乌音嘎父亲就会把他接来,给他讲传统文化,带他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

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

这些不为外人所知、充满仪式感的奇景,通过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平台传递给全国各地的网友,让很多从未踏足草原的人心向往之。

粉丝

乌音嘎拍的视频,取名为“草原印象”系列。至今已经拍摄超过270集,累计播放量超过6000万次。乌音嘎自己也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每个月收入过万。

因为这些视频,慕名找到乌音嘎家里来的粉丝,前后有好几波。来自北京、江苏和广东等地的,都有。

“外地人到一个陌生地方旅游,怕被人黑,会没有安全感。大家看了我的视频,挺相信我的,就奔着我来了。”乌音嘎的叔叔经营一个旅游景点,有一次来她家借蒙古包,乌音嘎顺势拍了蒙古包的搭建过程。从那个视频里,有网友顺藤摸瓜知道了她家的地址。

“我的粉丝里,很多是外地人,尤其是南方人。”那些素未蒙面的粉丝给予的支持和关注,令她感动。她晚上有时做直播,会错过回复网友评论的时间,最忠实的粉丝会帮她一条一条全部回复完。那是一位常住北京的老乡,“他觉得我把家乡美好的东西传递了给更多人,以前很少有人这么做过。他很支持我。”

也有无人问津的时刻。“我兴高采烈地拍了我的小羊羔、我的小牛犊,放到网上,没什么人看。我就纳闷,为啥这么可爱的东西没人看?”

她后来开始总结原因,学习如何取标题,怎样拍得有吸引力,让大家从头到尾观看完。后来发现,大家对牧区的饮食最感兴趣。播放量最高的是手把肉的视频,“那次涨了9600个粉丝”。

也遇到过不解。夏天热,乌音嘎拍剪羊毛的视频,剪刀咔嚓咔嚓剪下一团团白色。视频效果很好,但底下有上百个问题,都是在问:“为什么不用电推?”

“当时一个个打字回复,回复的手疼。”乌音嘎解释,内蒙古的羊没有澳大利亚的羊那么紧实,比较娇嫩,电推若是推到肉,会割开好大的口子,比较危险,所以用剪刀。

也有沮丧之后的慰藉。有次拍视频倒奶茶,结果奶茶撒出去了,底下就有一个用户评论“你怎么那么笨”,这让乌音嘎觉得很委屈。但后来,她又收到很多私信,安慰她不要在意这些闲言闲语,“支持你的人会一直支持你。”

无论如何,因为有了与外界的诸多互动,拍视频这件事变得更有意思了。

网红

一开始,乌音嘎没想过回家乡当网红。

大学毕业后,她在爸爸的介绍下,进了县城里的劳动就业局实习。“我爸说刚毕业,最重要的是学习积累。”就这样实习了半年。

在实习阶段,她偶然接触到电商公司的互联网导师做培训,突然意识到,互联网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能我在草原上自由惯了。”她说,回家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觉得如果选择生活在城市,压力会有点大。

导师让她多看看今日头条,并推荐了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平台上一些不错的三农领域作者,巧妇9妹、乡野丫头、农村四哥等。乌音嘎看了,觉得自己也能行。

“你们家正好是牧区,边干活边拍真实的生活是最好的。”导师鼓励她。

大学毕业回乡当牧民,她拍下草原好风光打动20万人

乌音嘎从此开启了一条三农创作者之路。视频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上首发,积攒的粉丝最多。后来还尝试上传视频到YouTube,想让外国人也了解内蒙古牧民的美好生活。逐渐打造出个人品牌后,乌音嘎还带动家乡旅游和土特产销售。前段时间,她的头条小店两个月代理卖出了10万元牛肉干。

乌音嘎推介内蒙古原生态文化的努力,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自治区妇联党组书记、主席胡达古拉调研了她的创业经历,评价说,乌音嘎以自媒体的形式反映草原基层牧民生活说服力很强,西乌旗通过草原网红孵化平台宣传草原文化很有意义,在这方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未来也可以努力带动一个产业。

自从开始上镜,乌音嘎更加注意自己的体型了,像所有年轻女孩一样,有时会感叹“我的脸怎么那么大啊!”现在,这张脸的主人,出现在广阔草原的许多角落,站在镜头前,将一些遥远的故事娓娓道来,合着猎猎的风,一同收进远方人的听筒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