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背叛劉邦,爲什麼曹無傷被誅殺,雍齒卻被裂土封侯?

風過初夏雨過天晴


其實這二個人為何一個被殺一個封侯,在電視劇楚漢驕雄中有過出演。弄清楚他們結局的不同,只需要找出他們所處環境還有個人對集體的作用就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劉邦是什麼人。

第一:布衣出生平民天子,沛縣群雄領導者。第二:開國皇帝,政治家。

瞭解這二個身份有助於我們更好分析他們二個結局為何不同。先讓我們分析看這二人

第一個:被殺的曹無傷。

第一: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在史書中著墨不多的人,剛出場就立即謝幕,不過他所做的事情很致命,很多人說,因他才有鴻門宴,可歷史真相應是,無論有沒有曹無傷,都會有鴻門宴

第二:我們注意看曹無傷在史書中官職“左司馬”,在真實歷史中,劉邦起兵主要親信,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等人早期官職,都與司馬官職無絲毫聯繫。司馬之職更像楚制(楚國官制)而劉邦部沿用官職更多是參照秦制。(秦國官制)如樊噲、曹參等均由七大夫升五大夫,沒見司馬之職,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曹無傷不是劉邦嫡系。那他是哪冒出來的,這就和劉邦起兵初和兄弟部隊呂澤部合兵有關。呂澤所部用楚制更多,而且司馬還是個不小官職。

有鑑於此,我們可以知道曹無傷是個立有戰功的人,但不是劉邦嫡系。以上是曹無傷情況,那麼我們在看雍齒。

雍齒者:秦末漢初泗水郡沛縣人,沛縣世族出生。公元前209年,劉邦反秦,從小和劉邦一起長大的雍齒隨從反叛秦國。可是這個雍齒素來看不起劉邦。於是在第二年就做啦缺德事情,他在劉邦最困難時,獻出豐縣投靠魏國周市,劉邦因此大怒,數攻豐邑不下,迫不得已才去薛縣投奔項梁,劉邦因此非常痛恨雍齒。後雍齒歸屬趙,之後趙被打敗,他又再次投降劉邦。綜合開說,他是一個革命前輩,一個和沛縣眾人有千絲萬縷關係的人物(人脈關係廣),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品德差)。

分析完以上二人的出生經歷有助於我們分析他們不同結局。

曹無傷為什麼會死,因為他所處的時期決定他必死。曹無傷做的最錯的事情就是給項羽傳遞情報,內容如下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其實這段話不過是表態,表什麼態度,無非是,以功自傲,首鼠二端二面下注。

當時的情況是,劉邦想稱王關中,而且他也有這個權利(楚懷王命令,先入關中者為王)但這是項羽及諸侯聯軍肯定不會答應的。人性特點就是,看高自己看低他人,在項羽看來,鉅鹿之戰他們消滅秦軍主力才是蓋世奇功,理所應當享有最大勝利果實,劉邦要是稱王,項羽功勞怎麼算?

再加上咸陽宮殿的金銀財寶都讓劉邦佔了,這口氣無論如何咽不下去。而且在項羽滅秦計劃中,應將秦國宗室斬盡殺絕才解國仇家恨,所以他顯然不想讓秦王子嬰活。因此,劉邦立子嬰為相一事,也為項羽所不容。

有以上情況我們可以推算,劉邦項羽必定會起衝突。所以就算沒有曹無傷密報,項羽,劉邦也會起衝突,只是這個密報,加大項羽打擊劉邦得決心和力度。

劉邦的尷尬是,曹無傷進言屬實,因為劉邦的打算大家都知道。

曹無傷官職不小,所以知道劉邦真實意圖,再加豬隊友項羽這麼一坦白,還雪上加霜說一句:這個事情我做得也不好,不過要不是你那個曹無傷說事,我也不會這麼做啊,那性質就完全變啦,曹無傷成啦項羽劉邦保持和睦關係的絆腳石,替罪羊。

當項羽供出曹無傷洩露情報那一刻,就決定曹無傷必死,原因很簡單,項羽需要一個自己一時糊塗的藉口,畢竟在這萬分尷尬局面下,當局者劉邦項羽為維持關係都要有所表示嗎?劉邦的表示是,鴻門宴時候放低身段,低聲下氣求饒,並且出讓利益,討好項羽,項羽如此驕傲,當然不能低三下四,於是只能把曹無傷拿出來說事,誇大他的煽動左右,作為自己鴻門宴行動的藉口。

所以說劉邦回軍馬上殺曹無傷,與其說除奸撒氣,不如說他拿曹無傷人頭給項羽下臺階。

在我看來,曹無傷死於非命是自找的,他死就是因為二面三刀,分頭下注待價而沽而已。如果他僅僅想活命,雙方打起來,按照項羽性格,臨陣投降也可活下來。

那麼他通風報信的目的就不簡單啦,無非是想在事後從項羽陣營為自己謀個有利地位。可誰知劉項兩家之間的疙瘩並非解不開,矛盾也非不可調和,一場鴻門宴,劉項和解,你一個不是嫡系的叛徒,不殺你殺誰,你一個離間劉邦項羽兄弟之情的人,不殺你,殺誰?你一個墊腳石替罪羊,不殺你殺誰?

那麼雍齒同樣背叛為何不會被殺,反而被封侯?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時局不同而已。

劉邦能在秦末笑傲江湖,最根本原因就是,任人唯賢,為人義氣,有擔當。

拔韓信於行伍,提蕭何為臂膀,攬張良於身畔,無不是經典用人典範,同樣的他對雍齒雖然恨的牙癢癢,但是卻不得不殺,還要首先封侯給他,為的就是給跟隨他的沛縣群雄做標杆。讓他們安心,我劉老大得啦天下,不會忘恩負義,不會對不起大夥兒。大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你們只要跟著我好好幹就能榮華富貴。

當然以上只是表層原因,下面我們看看根本原因。

給雍齒封侯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異姓王問題很嚴重。

而更加致命的是,被封為異姓王的,都不是跟從劉邦發家的沛縣群雄,而是亂世之中割據一方的梟雄人物,比如九江王英布,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等人。

和項羽決戰之時,劉邦為分化瓦解項羽陣營,以利誘形式將以上人等封異姓王,雖然消滅啦項羽,可是卻給政權的穩定留下啦禍患,這些異姓王有土地,有武裝。那時候的他們已經從盟友變成啦需要防範的對手。

這個時候,如果劉邦集團內部發生動亂後果不堪設想。

於是劉邦在封完異姓王后,必須要安撫手下人心,於是封侯就成必然的選擇。其實當時手下人已經開始有意見,你們想啊,這些人作為劉邦嫡系部下最後還不如外人佔便宜,肯定會人心思動,或者不安。這個時候深諳人心的張良告知劉邦,必須儘快封侯,馬上封侯要不就會出亂子。而且一定要從最恨的人開始,才最有表率作用,於是雍齒就在這樣情況下被封侯。

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曹無傷被殺,是劉邦作為政治家的選擇,在時局條件下,以殺死曹無傷作為和項羽和解的表示,並且他不是嫡系部下殺他沒有心理壓力。雍齒封侯是劉邦作為沛縣群雄領導者的選擇,他分封異姓王,已經對不起出生入死兄弟們,有異心難免,這個時候封侯起的是表率作用。

在不同時間做不同選擇,證明啦劉邦的多面性還有社會屬性,作為一個混跡江湖的老油條,他和項羽最大區別就是,草莽出生的他明白人心,而貴族出生的項羽不明白人心。

所以說:瞭解人心才是勝敗之基




















阿斗不傻


  • 曹無傷是劉備的左司馬,他在歷史上的主要作用,是向項羽告了個密:“劉邦打算在關中自立為王。”項羽信了,大為惱火,於是就有了著名的鴻門宴。

在鴻門宴上,曹無傷不幸遭遇了可能是史上最有名的豬隊友。項羽很坦然地對劉邦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是你的手下曹無傷告訴我的。劉邦脫身之後,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把曹無傷砍了。

  • 雍齒則是在秦末大起義中,被劉邦留下守豐邑。這時,陳涉手下的周市四處攻打地盤,派人來招降雍齒。雍齒原本就不願在劉邦手下做事,這下就順水推舟反了。

但雍齒不僅活到了漢朝建國後,還被封了侯。

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何在呢?

按說對於叛徒,砍了腦袋是正常操作,不砍才需要特殊原因。所以曹無傷被殺不奇怪,關鍵是雍齒為什麼能活下來。

這個原因,記載在《留侯列傳》裡。

劉邦統一天下之後,論功行賞,大封功臣。手下將領們都爭功不止。劉邦在宮中遠遠看見將領們互相說話,問:“他們在幹什麼?”

張良故意聳人聽聞:“他們要造反!”

劉邦:“好不容易天下太平了,他們為什麼要反?”

張良:“陛下您當了皇帝。封賞的都是舊日好友,誅殺的都是平生仇敵。他們擔心得不到封賞;有些人又擔心因為過錯被誅殺,因此相約謀反。”

劉邦於是問計:“該怎麼辦?”

張良出主意:“您平生最恨的是雍齒。現在立刻封賞他,豎起一個典型。眾將一看,連雍齒都能得到封賞,連雍齒都不會被秋後算賬。他們也就心裡踏實了。”

劉邦依計行事,果然見效。

劉邦是一個政治家,他的所作所為,必然只有少部分是出於個人的好惡,大部分是出於利益的考慮。曹無傷的命和雍齒的命,對於劉邦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命能帶來什麼。

曹無傷的命,作用是很顯然的——懲罰叛徒,作用在於震懾。

雍齒的命,則有不同用途——這時候天下統一,外部危險暫時消除,不需要那麼高壓嚴酷的紀律。主要矛盾轉化為如何分配利益,安撫內部各個山頭。

那麼,雍齒活著所起的正面作用,遠比殺了他的收穫更高。

所以他就活下來了。


北門猿


這是兩個不同的人物,兩者之間差之千里,沒有可比性。

一、曹無傷是劉邦陣營裡的叛徒,極其危險的人物,這樣的人別說劉邦立誅之,放在任何隊伍裡都要盡誅之而後快,這是性質問題,也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如果沒有曹無傷的暗通項羽,就沒有劉邦付約鴻門宴,劉邦的命多虧項伯與張良的情義交情,挽救於既倒,好險的一步棋劉邦從鴻門裡走出來,活著回來,劉邦從缺心眼的項羽口中知道了曹無傷的暗通項羽,那曹無傷還能活下去嗎?劉邦及眾兄弟那肯定是立誅之而恨切切!

二、雍齒那就不一樣了,其一,雍齒是從心裡看不起劉邦這個無賴,看不起劉邦這樣的人品,但是雍齒並不是不參加革命,而且勇猛無畏,作風堅決,是一個元老級人物,在這方面劉邦也心知肚明,內心認可佩服。其二,雍齒也是豐沛人物,與豐沛集團眾兄弟有一定的交往交情,大家都是最先革命者,甚至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革命前期由於種種原因雍齒站位不準,但那是暫時的,情有可原,總起來說雍齒跟著劉邦打天下,也沒有含糊過,革命勝利成功了劉邦給老兄弟雍齒裂土封侯是應該的。一來雍齒戰功有之,革命元老級人物一路走來,很是不易。二來也彰顯劉邦的大度。劉邦天下的得來與他一路封王封侯有很大的關係,他在扛起革命這杆大旗的過程中他很精明,在不斷的封賞中他的取天下的事業才不斷的上升發展,以至於漢家有了天下是有原因的,到了革命勝利了他更需要看重這些老兄弟,這是人之常情,也是情理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