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小學有個「農耕園」

山村小學有個“農耕園”

——訪靜寧縣界石鋪鎮高堡小學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


山村小學有個“農耕園”


農耕園一角。

農耕園一角。

農耕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靜寧縣界石鋪鎮高堡小學依託當地的農耕特色,打造了小學農耕教育的特色品牌,讓學生通過手工製作、參與實踐等方式去體驗勞動的樂趣,感受農耕文化……

木架鐵犁、柳條編織的簸箕、木質獨輪車,麥草編成的草鞋……在幾間富有民俗特色的展室裡,傳統的耕作農具、農家器具以及歷代用於農作、生活的器皿等應有盡有。這裡是靜寧縣界石鋪鎮高堡小學的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也是學校學生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場所之一。

孩子們的“快樂老家”

走進小院,首先看到的是許多家養動物,紅冠高挺的大公雞、白色小兔子、一群飛竄的白鴿子……

這些過去農家常見的小動物,如今卻成了小學生們的快樂夥伴,年齡小的學生又愛又怕不敢靠近它們,年齡大一點的學生膽子大,有的還偷偷捋了把草,塞到雞籠子裡,一些有經驗的學生立馬大喊:“錯了,錯了,雞吃玉米兔吃草!”

喂草的學生不由做個鬼臉,同學笑,他也笑。

走過愛心養殖園,裡面還有“驢”,雖然這“驢”是模具,羊是標本,但孩子們還是看得興趣盎然。

“農耕園”成為第二課堂

“草鞋是老師領著學生做的,老風箱是村裡人捐的,還有那老碗、老罈子,有的農家還在用,但聽說學校辦展室用,那些老爺爺、老奶奶就大方地捐出來。”高堡小學校長李永忠說:“從開建時的發愁,到建成後的快樂,大家齊心協力創建了屬於他們自己的農耕園。”

這個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是2016年全校師生一起創建的。界石鋪鎮教委主任張愛平介紹說:“我們沒有城裡學校那樣的條件,開發不出高大上的課程,我們就立足農村,深挖農耕文化資源,開設相關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讓學生對積澱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有所瞭解。”

基地創建之初就吸引了很多學生的好奇心。據該校負責指導學生在基地開展活動的教師魏恩鵬介紹,學校每週安排兩次課外活動時間,以年級為單位輪流參觀和實踐,老師當“導遊”為學生解說各種器具的功用與年代等,直觀的展示與直接的參與,讓同學們聽得有味,做得有趣。

傳承之花開滿園

“你看,那雙小草鞋是我和同學一起做的。”採訪中,該校六年級學生李樂菡告訴記者,看到自己做的草鞋能擺在這裡,心裡美滋滋的。她說,她喜歡到這裡來。

看到學生參與的興趣濃、積極性高,學校進一步擴大了基地建設,在“農耕園”的基礎上,開闢了師生種植園,讓師生參與田園勞作,體驗“耕、種、鋤、收”的過程與快樂,感悟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和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

界石鋪鎮是紅軍長征途經地,這一紅色文化資源也已通過“耕讀培毅,承紅致遠”的理念,融合到校園“農耕”文化之中。創辦“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是這所只有66名學生的小學的一個大手筆、大創新。

“現在這個‘農耕文化教育實踐基地’已經面向社會開放,毗鄰市縣學校組織學生來校參觀學習,成為全縣開展農耕文化教育的交流平臺。”該縣教育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農耕園”沒有劃撥過專項經費,全靠自己想法子。

現在,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實踐,高堡小學依託“農耕園”打造的農耕文化教育,不僅為本校孩子提供了一個豐富的教學平臺,更為界石鋪鎮乃至全縣推廣特色教育提供了寶貴的創新經驗。


山村小學有個“農耕園”


老師講述草鞋的故事

老師講述草鞋的故事。


山村小學有個“農耕園”


學生聽老師講述農村生活

學生聽老師講述農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