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居住在內蒙古的人有很大一部分的祖籍在山西?

往事如風MLYWAN


當我們來到在今天的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包頭、呼和浩特、巴彥淖爾等地,會發現這裡的居民很多人操著濃重山西方言在街上相互交談,詢問當地居民的籍貫,他們基本會毫不猶豫說出一個熟悉的山西地名。那麼,為什麼內蒙古西部會有這麼多山西人呢?

圖/晉語區(橘黃色所示)


走西口的後人

清王朝中期,中國人口逐漸突破歷史峰值,在乾隆年間全國人口已經突破三億大關,人口與耕地的矛盾日益加劇。這一局面在山西顯得尤為突出,向來耕地少、人口多的山西在此時已經瀕臨人口與資源矛盾爆發的峰值。


在清政府的默許之下,成千上萬的晉地老百姓湧入歸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察哈爾和鄂爾多斯等地謀生的移民活動,移居當地的晉商期初在當地設立貨棧經營山西對內外蒙古的貿易,後來逐漸在歸化等城鎮安家落戶,自主經營,而遷徙過去的農民則直接在草原進行墾荒種植,清朝時期高產的馬鈴薯等耐旱作物就此在內蒙中西部紮根。走西口的過程從乾隆朝持續到清朝滅亡,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數百萬的山西人在內蒙紮根。

圖/走西口的起點-殺虎口


民國人潮

到晚清民國時期,內蒙古中西部與山西已經建立了十分緊密的經濟文化聯繫,可以說達到了同呼吸共命運的程度。1905年前後,山西同盟會會員王建屏、李德懋等人來到內蒙古西部,在土默特旗一帶活動,宣傳同盟會的主張,秘密發展會員。辛亥革命爆發後,在歸化起義的革命黨人起義失敗,殘部則直接退入閻錫山統治的山西繼續運動。1912年初,閻錫山率領的山西革命軍一度佔領包頭,進逼歸化,雖然最後受挫,但是“得晉望蒙”的野心還是體現出兩地之間唇齒相依的地緣格局。

圖/閻錫山一家


民國時期,內蒙地區的墾殖業更加為政府推崇,民國政府於1914年公佈了《禁止私放蒙荒通則》、《墾闢蒙荒獎勵辦法》。次年,蒙藏院又制訂公佈《邊荒條例》,進一步擴大了清末放墾蒙地政策及有關規定。大量來自山西等地的民眾趕著政策福利大量湧入內蒙中西部地區,很多內地移民實現了暴富的夢想,成為了坐擁萬畝土地的大農場主。在這樣的政策與榜樣帶領下,山西人前往內蒙的浪潮一直持續到了日本侵華戰爭之前。

圖/今天的內蒙古農業


山西與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在地緣上十分接近,而山西的人地矛盾則促使濃稠的人口密度向北部草原地區尋求稀釋,終於形成了“歸化南北皆晉語”的盛景。


參考文獻:1. 賽航,金海,蘇德畢力格著,民國內蒙古史,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


歷史研習社


首先從地理位置山西與內蒙為鄰。其次,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南下,其中活躍的鮮卑拓拔部就建都平城,也就是今天山西大同一帶,雖然其後遷都洛陽,但為防禦北方草原上柔然,北魏在邊境上設立六鎮,六鎮中有幾個位於內蒙一帶,前期北魏對六鎮相對重視,加上還有些鮮卑族人不願前往中原,就留了下來。隋唐兩朝山西一直是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最前線,大批的軍隊駐紮山西與內蒙古,這是內蒙人多山西籍的歷史原因。最後,真正形成這種情況的還是明清時期晉商的崛起。山西晉商為做生意走南闖北,內蒙古地區所產的羊皮,羊毛都是他們大量收購的貨物,然後運回內地銷售。時間長了,很多晉商就留在了內蒙古。


治史小學僧


的確,今天內蒙古的漢人有很大一部分的祖籍是山西,這在方言上也有體現:內蒙古中部的大部分漢語方言與山西方言同屬晉語。

究其原因,在於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辛丑條約”簽訂以後,山西分攤了沉重的鉅額賠款,巡撫岑春煊無法籌集款項,多次奏請清廷放墾山西口外的蒙古牧地。這是因為山西省東連河北、南接河南、西毗陝西,都是移民輸出省,惟北鄰內蒙古尚有廣闊草原。山西與內蒙古有很長的交界線,有殺虎口、得勝口等直通蒙地,為山西人出塞創設了種種得天獨厚的便利。

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下詔雲:“晉邊西北烏蘭察布、伊克昭二盟,蒙古十三旗荒地甚多,土脈膏腴,自應及時開墾,以實邊儲”,這就開啟了山西人向內蒙古的移民浪潮。

到了民國年間,在綏遠省(今內蒙古中部),山西人無縣不有、無旗不有,甚至到了無處不有的地步。“吾人在綏所遇各界人士,若叩其籍貫,或雲山西,或祖籍山西,或徙綏數十年,入綏籍云云。此等現象極為普遍。即在蒙旗所遇之謀生漢人,無論工商或牧羊者,亦幾全為晉籍“”。1936年,歸綏城共有人口83 950人,山西籍超過半數,佔全歸綏城人口的1 /4。綏遠的山西移民從祖籍地來看,分佈於山西南北各地,但主要集中在晉北、晉中地區,其中以大同、忻州、代縣、河曲等地最多。綏遠漢族移民,“雖多晉籍,又以大同、左雲、右玉、偏關、河曲、代州及渾源等縣之人民為眾”。

這就形成了內蒙古漢族祖籍大多來自山西的獨特人文景觀。

個人意見,歡迎拍磚。


雜史譚


說得在理。一言以蔽之,主要是走西口的結果!走西口去內蒙的山西居多,而陝北榆林地區過去的也不少,主要在巴盟,即臨河一帶。需說明的是,陝北口語也屬晉方言。這也是內蒙(原綏遠省)中部地區都說山西北路話的原因所在。


心曠神怡165001262


十九世紀,山西晉中人是走出去到外省去創業,賺下大把銀子回原籍建築豪宅,一個有錢人去,後面還跟著一大幫下面的人,這樣去內蒙的人是少不了,所以山西內蒙口音相似很正常啊!當然,現在山西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裡是落伍了,出去創業打工的鄉下人是不多,山西的經濟發展讓人堪憂。


大地滋潤


本人就是題幹這種人,仔細問過家裡遷徙的過程。

我家的話應該是在明末清初一路遷徙的,並不是什麼世家大族,最早的祖先是逃荒一路討飯到的內蒙,是今天的蒙西地區。

其實也很好理解,山西在歷史上常遭受自然災害,旱災、洪災、蝗災都不算少,而恰恰又是文明較早發源的,農業先進,人口集中的地區,一旦災害發生自然會有大量災民流離失所,今天的內蒙古南部與山西只隔一條黃河,黃河一結冰自然走都走過來了。內蒙雖不算物博但總是地大,地廣人稀,有大量可開墾的土地,所以就定居了。

其實這種祖籍在山西的內蒙古人分佈還是比較固定的,向北過了大青山及大青山附近的草原一直到今天還是蒙古族人多,像我家所在的南部就基本上都是漢族,也有陝西遷來的,不過整體時間應該比山西晚一些,內蒙古西部的漢族人還有新中國建立後來的知青。東西部的劃分大概以烏蘭察布和呼和浩特為界,這兩個地方本地人也是北邊蒙古族多一些,東部的話像呼倫貝爾、通遼就基本是偏向東北人一點,東西部的蒙古族也不是一個部落的。


Hoshino69


居住在內蒙古的人有很大一部分的祖籍在山西,其中緣由就不能不提“走西口”了。

明清近代以來,中國人口生齒繁多,內地人多地少,為了活命和發展。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就不可避免了。“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應運而生。其中,山東人闖關東,福建廣東人下南洋,而山西人就是走西口。即往長江以北的口外遷徙。內蒙古是其主要遷徙地。因此,內蒙古人很多是山西祖籍,屬走西口之人的後代。


南風90869


明嘉靖中葉,俺答汗統治漠南 彼時很多山西失地流民跑到蒙古討生活。此外,還有一批白蓮教徒也在明朝的追捕下逃到蒙古。清代,清朝統一長城內外,康熙以後,隨著中原人口的增加,一些山西人迫於生活,開始偷越長城,到內蒙古開墾土地。清末,清朝為籌集庚子賠款,大規模放墾內蒙古土地,於是內蒙古山西漢人大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