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金融業不能脫實向虛 要堅定去槓桿

脫離實體經濟的需求過度發展金融體系,會增加市場泡沫,導致大量資金“脫實向虛”,金融體系內的自我循環,會積累很多問題。如果中國發生像“兩房”一樣的金融衍生品資金鍊斷裂,其帶來的問題可能不止倒掉一家像雷曼這樣的“百年老店”。

脫離實體經濟的需求過度發展金融體系,會增加市場泡沫,導致大量資金“脫實向虛”,積累很多問題。

相信很多人都對十年前的金融危機記憶猶新。十年前的2008年9月15日,美國著名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因資金鍊斷裂宣佈破產,這個震驚全球的消息標誌著由“兩房”次級房貸引起的危機開始蔓延至整個美國金融體系,並引起了華爾街的坍塌。雷曼的破產關閉引起全球市場的恐慌,一場國際金融危機迅速形成並席捲全球。

危機產生背後是金融衍生品的過度推行

十年後回顧這場金融危機,其產生的路徑很清晰。美國在很長的時期利用其美元在全球貨幣體系中的硬通貨地位,牢牢地控制了全球金融業的龍頭,成為全球經濟的“龍頭大哥”。但背後潛藏隱患,特別是華爾街上的金融機構過度地推行金融衍生產品,雖然滿足了市場投機性交易者的需求,卻使得整個金融體系十分脆弱,“兩房”所發行的次級貸款,在房地產高度證券化,市場投機者可以反覆炒作的同時,卻使銀行坐到了火山口上。當資金鍊斷裂,銀行首當其衝地成了第一個犧牲者。

這場危機雖已硝煙散盡,但就像一場破壞力很強的颱風刮過,留下諸多創傷,這種創傷主要體現在歐洲,多個國家出現主權債務危機並導致政府更迭,以英國脫歐為標誌,使歐盟出現了分裂傾向。倒是美國,作為危機的始作俑者,依靠連續三次“QE”(加印美鈔)策略比較成功地擺脫了危機,並通過各種措施推進製造業迴流。

就當時的中國經濟結構來說,外貿佔有相當分量,而美國又是中國進出口的重要地區,在被金融危機波及的擔憂中,中國政府推出了爭議很大的4萬億投資計劃。中國通過擴大國內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一方面可以保證國內經濟維持一定的增長率,同時又可以減少對外貿的過度依賴,從長遠來看還是富有積極意義的。中國正是在這段時間裡推動國民經濟總量達到全球第二,提高了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的話語權。但是它延緩了中國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的時間,投資的擴張雖然保證了GDP增長,但由此產生的貨幣擴張卻給後續的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問題,特別是政府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債務,也加大了經濟轉型的難度。

堅定去槓桿避免金融脫離監管自我循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積極借鑑美國等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的先進經驗,對於金融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十分重視,併力推金融市場化改革,特別是儲蓄利率市場化方面的改革明顯跑在了其他改革的前面。

對於中國來說,這個方向是正確的,但仍應認識到其中的風險。脫離實體經濟的需求過度發展金融體系,會增加市場泡沫,導致大量資金“脫實向虛”,金融體系內的自我循環,會積累很多問題。如果中國發生像“兩房”一樣的金融衍生品資金鍊斷裂,其帶來的問題可能不止倒掉一家像雷曼這樣的“百年老店”。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過去10年,但它向中國提供了鏡鑑,使中國看到了“脫實向虛”隱藏的嚴重危害。近幾年,儘管經濟運行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我國政府堅持“去槓桿”,避免發生影響到國家金融安全的惡性事件,並且強化了對經濟轉型的緊迫感和執行力,使中國在目前能夠有能力應對國際市場出現的不利變化。

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構中國內市場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這是中國經濟最可靠的保障,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金融必須牢牢地把握在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方向盤上,而不能脫離實體經濟“野蠻生長”。在這方面,即便是在近幾年,中國並非沒有教訓可以吸取,在經濟增長下行的過程中,一些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以明顯脫離市場實際的高利率引誘客戶,而實體經濟中的中小微企業卻一直在為得不到金融支持而叫苦,這一定程度上說明我國金融體系的建設還存在不可忽視的偏向。

因此,在未來的經濟調控中,中國必須理順金融結構,一方面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去槓桿”,避免金融脫離監管進入自我循環;另一方面則應通過加強監管來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推動金融業和實體經濟共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