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三農」工作碩果纍纍

青海新聞網訊 平安區近年在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引領傳統農業“觸網升級”、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引入金融活水“喚醒”農村“沉睡資產”……一系列舉措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

進入新時期,平安三農工作發展進入突飛猛進的跨越期,農牧業產業結構逐步調整,農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善。

結構調整不斷優化。自“三農”工作開展以來,平安農牧業產業結構由常規的小麥、馬鈴薯、油菜、蠶豆種植逐步發展為特色化、多元化、一二三產的深度融合發展,富硒大蒜、苦蕎茶、金絲皇菊、油用牡丹、中藥材,露天蔬菜、羊肚菌、富硒燕麥草、肉驢、梅花鹿、細毛羊、“扎門雞”等一批特色種養產業多點開花。

農牧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通過認定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業達3家,市級達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621家,家庭農牧場達22家。經營模式靈活多樣,訂單農業、入股分紅、代管代養、“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種植+採摘+觀光+餐飲”等多種經營模式發展成熟。

財政投資向農牧業傾斜。農牧業財政投資力度逐年提高,2018年投入財政各類涉農資金和整合資金達7000萬元。

農機服務更加方便百姓。農機部門優先配置農機具,工商、民政部門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法人地位,金融部門給予授信貸款,涉農部門在項目扶持上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民間農機服務隊逐年增加,目前達到3家。

動物疫病防控成效顯著。動物疫病防控得到有效控制,近5年來未發生重大動物疫病。畜禽養殖技術全面推廣應用,規模養殖場數量逐年增加,目前規模養殖場達60家,全區各類畜禽存欄達20.88萬頭(只)。關停15家不符合環保要求的規模養殖場。

三品一標認定不斷突破。全區已有9家企業通過農業部無公害畜產品認證。2017年12月21日“平安馬鈴薯”地理標誌已順利通過農業部專家評審,從此我區的馬鈴薯有了自己的名字—平安馬鈴薯。

鄉村旅遊方面紅紅火火。在鄉村旅遊發展方面,由2016年的一家發展到目前的7家,總投資額達2100萬元。其中:古城石碑村、三合莊科村、沙溝牙扎村已投入運營,帶動當地周邊農戶1000戶就近務工、入股等方式增收。鄉村旅遊的發展突出了當地區域優勢、人文優勢,特色風格迥異,接待遊客逐年增加。

新農村讓鄉村更美麗。完成了平安區14個村高原美麗鄉村建設,以及上法臺、且爾鋪、牌樓溝、下郭爾4個易地搬遷扶貧建設項目。通過22個村高原美麗鄉村以及14個村級綜合服務中心、20個文化活動廣場建設和360盞太陽能路燈安置,使這些村莊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2018年,平安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佈局,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基地,努力構建種養循環、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牧業生產結構,實現在新常態下農牧業經濟的轉型升級。

主要以農牧業十大行動計劃促進現代農業向更高、更優方向發展:即調整優化結構,實施農業產業提升行動計劃;重視科技推廣,實施科技提升行動計劃;強化汙染治理,實施綠色農業行動計劃;抓好園區建設,實施園區提升行動計劃;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實施經營主體培育行動計劃;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行動計劃;抓項目建基地,實施項目帶動行動計劃;精準施策,實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行動計劃;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做好農牧業常規服務工作,實施技術服務行動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