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最後造船匠:做傳統木船無人要,做船模一隻3000被瘋搶


提到江南,我們就會下意識聯想到小橋流水烏篷船。城市化愈演愈烈,詩畫江南離我們越來越遠,對江南我們就越喜歡貼這樣的標籤。如今,江南的水鄉的河道中,已經很難見到木船。而張菊生,便是水鄉同裡最後的造船匠

張菊生的造船作坊是一棟粉牆黛瓦的蘇式小樓。在一片小區房中孑然獨立,氣質和主人張菊生一樣有超強的識別性。這裡是同裡鎮文安村,原本同裡鎮所有的村莊,都和同裡古鎮裡邊的格局一樣古樸優雅,但外圍的村莊慢慢都開始城鎮化了。文安村如今已經變成社區,張菊生的作坊和他的職業一樣變成了古董。

以前,船是水鄉居家旅行的必備工具。特別是像同裡這樣被河湖包圍的古鎮,船每家每戶至少得備一條。因而船匠在同裡一直是種體面的職業。

張菊生16歲開始學造船,跟著師傅學藝三年後出師,因為造船技術出眾而被蘇州造船廠相中。到如今,他已經做了54年造船匠。

這隻老工具箱,是自己出師時,師父給自己的禮物。張菊生說,自己收徒弟後,也遵循了這一傳統,每個徒弟出師時,自己都會送一隻裝滿造船工具的木箱。但這個禮物,他已經有十幾年沒有送出了。因為,已經沒人找他拜師很久了。

以前,對同里人來說,制一條木船就像建一棟房子那麼隆重。房子是住,而船是行。船底板鋪好後,按風俗應該包二百紅包,以示行得穩。當船造好後,得拉上紅綢繩,敲鑼打鼓宣告左鄰右舍,那架勢就像將新房上樑一般熱鬧!”張菊生沉浸在往日的回憶中。


50多年過去了,他終於實現了年輕時的願望:不僅僅在古鎮同裡,甚至周莊、南潯,提到船匠張菊生,業內無人不知。他的確壟斷了方園百里水鄉的造船市場——因為除了他沒有其它人再從事這一行。甚至,造船模型的收入已經慢慢超過造木船的收入。他花天天時間,能造一隻船模,每隻船模型收件在3000以上。

50多年過去了,他終於實現了年輕時的願望:不僅僅在古鎮同裡,甚至周莊、南潯,提到船匠張菊生,業內無人不知。他的確壟斷了方園百里水鄉的造船市場——因為除了他沒有其它人再從事這一行。甚至,造船模型的收入已經慢慢超過造木船的收入。他花天天時間,能造一隻船模,每隻船模型收件在3000以上。

“十幾年前,在我認為我的造船手藝維持不下去了時,沒想到木船又流行起來!”張菊生指著桌子上兩條袖珍木船直搖頭說,現在每年都有人訂購好幾艘。訂這兩條船的人都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都是生意人,把木船擺在自己的辦公室。只為做心理暗示,自己事業一帆風順。


如今,河道兩岸都蓋起了高樓。但河道卻都堵塞了。張菊生說:曾經這兒是一個碼頭,他做了一輩子船,起碼造了上千只木船,全是從這兒下水。但如今,做好了船也劃不出去。

同裡船匠有個傳統,每年到十月份之後就封刀,直到次年三月份才開工。但如今,他基本上全年都處於封刀狀態。因而,他的造船作坊,也已經破敗。倒是經常有人找他訂做木船模型,但張菊生打心眼裡認為,做木船模型,是上不了檯面的活兒。

如今,已經沒有同里人訂購他的木船了。他最大的客戶,是同裡景區——每年周裡景區都要訂購七八條——船上的生活,雖然被同里人淘汰了,但卻是無數遊客來同裡最大的動機。每隔一段時間,張菊生都要到進入同裡古鎮景區,給那製作的那些木船做保養。


一邊撐船,一邊感知木船是否別來無恙,一邊回憶老同裡舟來船往的老感覺。雖然所有同里人都已經告別了木船。但是船匠張菊生固執的認為:水鄉,不能沒有舟來船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