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人均純收入11300元!濟源市柏木窪村脫貧有啥「妙招」

 一溝二嶺三面坡,秋風拂韻牽牛花,育種種菜效果妙,脫貧來看柏木窪。9月11日,“記者走進柏木窪村,近距離感受太行山區農民脫貧進程中的致富經。

柏木窪村位於濟源市王屋鎮的西部,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198畝,林坡面積700畝,該村坡嶺綿延、溝壑縱橫,山地特徵明顯。近年來,柏木窪村在脫貧攻堅中,依託“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把發展蔬菜制種產業、實施富民增收工程作為產業脫貧的重點來抓。預計2018年底,發展“蔬菜制種+高山蔬菜”產業的貧困戶可實現全部脫貧。

九月的太行老區,山是寧靜的,人是質樸的,路是通暢的。通過科學規劃、龍頭帶動、科技支撐、政策保障為前提,柏木窪村在這片太行山區找到一條穩定增收的致富道路。走進王屋萬畝現代高效農業產業扶貧基地,綠茵種業負責人侯三元介紹說:“王屋山高效蔬菜制種示範基地核心區面積3000畝,輻射區面積10000畝,是我國重要的白菜、甘藍、蘿蔔等十字花科蔬菜種子生產基地,現已建成8000平方米連棟溫室大棚,率先推動蔬菜制種與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技術的融合發展,實現育苗成本降低50%,節約水資源60%,畝均節約用工10個,種子產量提高15%,制種農戶增收30%。”

據悉,綠茵種業綜合帶貧效應已輻射全市9鎮、92個村、4130餘戶,年均增加農民收入7200餘萬元。2017年帶動65戶貧困戶發展制種基地148.7畝,增加收入60.4萬元。2018年帶動84戶貧困戶發展蔬菜制種209.5畝,給與180元/畝生產資料補助,預計增收80餘萬元。

柏木窪,钁頭把,種糧種地自消化,現如今,產業化,脫貧路上都不落。“改革開放之前,柏木窪村主要靠糧食作物維持生活很少出售,僅靠賣崽賣蛋補貼家用,人均收入不滿100元。當時,住窯洞、蓋土房,條件簡陋比較擁擠,路都是小毛路,嶺上、溝底各一條相對寬的土路,能通拖拉機,出行相當困難;電力狀況非常不好,經常斷電,點煤油燈是常態。”柏木窪村村支部書記張樹傑向記者介紹說:“改革開放40年來,柏木窪村群眾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敢闖敢冒、先試先行,先後探索發展過菸草、桑蠶、紅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年人均純收達到11300元。現在家家戶戶磚瓦房,住進了小洋樓,通上了自來水,走上了硬化路,電腦、冰箱、洗衣機已經不是啥稀罕玩意,60%到70%的人都開上了小轎車,家家還配置了密閉垃圾桶,牛羊圈舍大幅度減少,衛生狀況明顯改善,實現了‘柏木窪、小金葩’的華麗變身。”

據瞭解,目前柏木窪基本上每塊地頭都通水,蓄水池與王屋山水庫和柏木窪水庫連同,能夠確保能澆能排,旱澇保豐收。2017年開始,柏木窪村又踏上農旅融合的新徵程,於每年4月下旬,舉辦王屋山國際菜花節,做大做強高效農業制種產業,切實提高了群眾的家庭收入。

脫貧路上看老鄉,真正脫貧才安康。67歲的王三柱是柏木窪村的種植戶,家有6口人,子女在濟源務工,孫子孫女在濟源上學。一進門,質樸的老兩口就忙著接水招呼。王三柱說,家中以前以種煙為生,年收入5至6萬元,現如今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搞高山蔬菜,再加上子女務工收入,家庭年收入可達12萬元,年人均收入2萬餘元。“我們這裡沒有農閒,每年都很充實,現在已經種上白菜,要加強管理,過段時間大片的除草、打藥,還可以種上西紅柿,西紅柿的收入也不低,弄好的話一畝地能達到8000到10000萬的收入。”王三柱告訴大河網記者:“栽培技術不是問題,技術員每三兩天都會過來指導,住在這裡,政府也會給我們補助,路也修的挺好,出門買點豆腐、買點肉都挺方便。”

互為客、互相幫

互客幫

年人均純收入11300元!濟源市柏木窪村脫貧有啥“妙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