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爲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有沒有自立門戶的能力?爲什麼?

312588158


(一)黑格爾曾說過“存在就是合理”。查閱《西方哲學思維觀》一書,其中對該名言的意思的解釋是這樣,“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 韓信在現實中沒有自立過門戶,所以韓信沒有自立門戶的客觀實在都可以找到其存在的理由的。

天底下總有這麼一小撮子人物,人中龍鳳,格外的出類拔萃,一旦有機會走上舞臺,出色的表現會讓後來的幾千年裡的人們讚歎不已。但就是不願意自己動手搭舞臺,甚至連這個想法也沒有,並很享受於在別人家的舞臺上唱戲。我敢肯定,韓信就是屬於這一類人。

(二)當楚漢相持之際,項羽和劉邦放對於楚河漢界之間。強悍的項羽騎兵從彭城(今江蘇徐州)向西打到滎陽鴻溝(今河南鄭州旁)也就成為強弩之未。畢竟戰線過長,人馬都要給養,再向西基本是難以為力的了。劉邦這邊,也只能縮回到滎陽鴻溝以西,避免和項羽騎兵接觸。因為和項羽騎兵接觸,劉邦只有逃跑的份。

此時,諸侯各國如魏、趙、燕、齊等都處於觀望。站錯隊付出的代價都是無比慘痛的。

劉邦很需要開闢東線的第二戰場。誰來做開闢東線戰場的總指揮呢?

韓信。就是“兵仙”韓信。

劉邦相信蕭何的眼光。蕭何在月下把名不見經傳的韓信追回來並推薦給劉邦,劉邦第二天直接就築壇拜將。

雖然被任命為開闢東線的總指揮,劉邦能給韓信的也沒什麼東西。確實也給不了啥東西,就只有新招募的二、三萬人的烏合之眾。韓信的兵仙之謂也不是吹出來的。就憑這支隊伍,韓信一路向東,勢如破竹,還定三秦,滅魏降燕,破趙擊齊,至垓下形成合圍項羽之勢。

這時候天下之權全在韓信。謀士蒯通勸說韓信以齊自立,韓信以披衣推食推謝。

(三)一個人在還沒有功成名就之前的行為舉止頗能說明後來的一些問題。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太史公在《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這樣開篇講敘開來。

韓信這個人,沒有出人頭地之前是很討人家厭煩的。很窮又沒有值得推崇的品行,沒人推擇他到體制內幹活,自己又懶惰,不做農事,不做小買賣。養活自己都沒有保障。

戰國時的齊人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還懂得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解決一下生存的問題。但韓信沒有。

韓信解決生存問題的方法就是到南昌亭長家吃飯。南昌亭長倒也沒說什麼,但亭長的老婆意見就大了去了。吃了幾個月,亭長老婆再也受不了了,直接將吃飯的時間錯開,等到韓信過來吃飯的時候,亭長家早就吃好了,飯桌也收拾了。韓信氣得不行,直接與亭長絕交,去城下釣魚。

河邊漂洗衣服的婦人裡有一個看到韓信實在餓得不行了,將她的飯分一些給韓信吃。韓信很高興,對那婦人說:“等我有本事了,我一定好好的報答你。”漂母聽後,很生氣的回了韓信:“大丈夫好手好腳的,身強力壯,好吃懶做不能養活自己,這樣怎麼行呢!我是看你餓得不行了才給你飯,從來沒有要你報答我。”

那時的韓信也和現在的小年輕一樣喜愛耍酷,沒事時也喜歡穿著漂亮點,趕時髦背上揹著把劍,到鬧市裡去逛逛攢眼球。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不怯,只是大勇若怯而已。但韓信確實沒有恢宏氣度。

(四)劉邦的恢宏氣度卻就不同於凡響了。與韓信一樣還在布衣的時候,劉邦的氣量魅力就表現得很不一般了。韓信後來評說劉邦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情況大拆抵也是這樣,不是韓信所能比擬的。

劉邦在青年的時候,體制內就擇用他為泗水亭長。劉邦的上級們沒有一個會沒事拿劉邦開刷一下。

劉邦喜歡喝酒,經常到王媼、武負開的酒店裡賒賬,到了年底,王媼、武負看到劉邦的欠帳直接就勾了去,從不找劉邦要錢還債。

沛令的好哥們呂公,看到劉邦驚為天人,直接將大女兒許配給劉邦。

同樣在布衣的時候,劉邦處處見重於人,韓信處處為人不待見。

(五)敘述到這時候,韓信的沒有另起爐灶、自己沒有搭臺唱戲的原因就約略可見了。我還能說什麼呢?

“……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不講政治的韓信肯定就不行了。留候張良,功成身退,劉邦以為德行高遠。相國蕭何,悉傢俬以佐軍,佔民田以自汙,劉邦沒有再為難他。兵仙的韓信時時滿腹牢騷,劉邦就擔心得很了。

(六)其實,韓信這種人,如果沒有楚漢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肯定是冒不了頭的。如果沒有遇到蕭何這種人物,吊絲也肯定不會有逆襲的機會的。

(七)但這些,也不能否定韓信“國士無雙”。

(八)以上文字作於颱風“山竹”來襲之際。






莫四(穗)


韓信能否自立門戶,必須從主觀和客觀上來分析,二者缺一不可。

主觀上來說,韓信沒有自立門戶,反叛劉邦的野心,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就要從他投奔劉邦之前說起了,早年的韓信混跡於市井,專研兵法,無謀生之道,寄人籬下。後參加項梁的起義軍,項梁被殺後,歸於項羽帳下,官不過於執戟郎中,良策不被採納。這對擁有抱負的韓信來說相當憋屈。無奈轉投劉邦,官拜大將軍統領三軍,所向披靡,一展抱負,可以說這時的韓信對劉邦是感恩戴德,在劉邦兵敗彭城的,圍困於函谷關時,在蒯通的勸說下,才有了私心,向劉邦索要齊王的職位,後派兵解除了被圍困的劉邦。如果此時韓信反了,劉邦必然死於無葬身之地。所以說,韓信的軍隊被劉邦手下掌控是不切實際的。劉邦被圍,他的手下完全可以統領部隊前去救援,而不是等到韓信索要齊王,受封齊王。項羽派說客,也被韓信嚴詞拒絕,表明自己效忠劉邦的態度。後韓信被封楚王,收留鍾離陌,被告謀反,韓信殺鍾離陌,自覺沒有反叛的野心,去拜見劉邦,表明自己沒有謀反,被劉邦鎖拿,不由的感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怨言。

客觀來說,韓信有自立門戶的條件,韓信的軍事才能相當突出,手握重兵,打下了大半個天下,即使不能一統江山,也能三分天下。無論倒向那一邊,另一邊都會兵敗被殺。如果沒有那個實力,項羽也不會去遊說,劉邦也不會在當皇帝后,奪取他的兵權,貶為淮陰侯,這都是因為他們對韓信的忌憚。

終歸來說,韓信在有實力的情況下沒有反叛,自立門戶,是他主觀上不想反叛,即使後來的謀反是真的,也是發洩對劉邦的怨氣。


失去航線的孤舟


不存在,

劉邦為什麼用韓信?固然有蕭何等人推薦的作用,但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引入新的人才,防止手下將領無法駕馭。

我們知道,很多公司做大後,就開始引入職業經理人,同時開始打擊功臣了,

這樣做也是引入新鮮血液,防止功臣們驕傲、無法駕馭,同時也有了競爭機制。

劉邦用韓信,也是同樣道理,韓信是新人,沒有根基,用他做大將軍,周勃等人肯定不服氣,這樣起到制衡作用,韓信無法建立自己的嫡系,周勃等人也受壓制,這樣劉邦也容易駕馭。

劉邦定關中後,將軍隊分兩部分,一部自己率領,從南方跟項羽打,另一部韓信率領,北方打其它諸侯王,讓他們站隊,或者消滅。

韓信雖然總在勝利,但始終無法建立自己的嫡系,除了自己,其他將領都是劉邦的嫡系人馬,韓信的部隊人數一多,劉邦馬上把部隊帶走了,留給韓信的還是原來那多人。

一直軍隊,如果後勤補給不能自己搞定,如果軍隊的人事權不屬於自己,高層將領不是自己提拔的,那他永遠只是將領,無法成為軍閥,韓信就是將領,而不是軍閥,而英布、彭越等人就是軍閥,這是他們的區別。

武涉是項羽的人,只要忽悠韓信不幫劉邦,他就成功了,他代表的項羽的利益,

而蒯徹是韓信的謀士,韓信如果只是將領,他就只是幕僚,而韓信稱王了,他就是丞相了,韓信稱帝,他就是開國功臣了,即使韓信敗了,他大可以換一家繼續做謀士。

很多人看到韓信臨死前的話,就認為蒯徹是對的,認為他只要自立,就有機會,哪來那簡單?

劉邦曾兩次進入韓信軍營偷走帥印,就說明韓信對軍隊的控制力不強,不然,皇帝進入軍營,元帥居然不知道?

這樣的武將,想自己為王?看看終會的下場,你還會那麼樂觀?


南朝四百八十寺


個人認為哈,韓信這個人骨子底雖然有一股傲氣,但是他卻沒有帝王之志,這是他沒有造反的根本原因。即使最後被殺之時,他也只是不想坐以待斃,並不是想取劉邦而代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