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音樂:提升人的審美素養 溫潤人的心靈

「好文分享」音樂:提升人的審美素養 溫潤人的心靈

音樂作為一門用聲音來表達人類情感、思想和審美的重要文化藝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音樂從其產生的那一刻起,既是人類抒發情感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具有強烈的審美思維的養成和直接服務於生活和生產的社會功利價值。它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

從中國的孔子到古希臘的柏拉圖,都十分強調音樂在陶冶人的情操、淨化人的靈魂等方面的社會教化作用。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內容,是一種心靈教育、情操教育和審美教育,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音樂教育,可以引領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擁有開闊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進而培養造就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音樂是人類的情感、思想和意識的一種本能表現和自然流露,所有音樂的源頭,必定是人心情的反映,都是由心而發,有感而歌。關於音樂的本質,《禮記·樂記》中有著精闢的論述,認為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凡音而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音樂不僅能抒發情感,而且能以其獨特的韻律調節人的情緒,有效抑制個體的不良慾望和浮躁情緒,能夠把消極情感轉化為積極情感,養成良好的情感體驗,達到陶冶人的心靈和塑造人格的目的。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過,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音樂作品所滲透的積極的民族精神,個體通過聽覺、感覺體會到的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都能使人的心靈得到淨化,人格得到提升。

孔子開設學館,主要以“六藝”為講授內容,指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把音樂當成建立崇高人格、加強道德修養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認為音樂可用在“修身”“為邦”及國家治理上。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也強調用音樂陶冶心靈。事實上,用音樂陶冶人的感情、培養人的性格早就被教育家們所認同。

「好文分享」音樂:提升人的審美素養 溫潤人的心靈


審美素養指人所具備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的總和,既體現為對美的接收和欣賞的能力,又轉化為對美的鑑別和創造能力,是人們對事物價值的重要評判標準,能夠體現出人們的精神境界與情操修養。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是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作為最具情感的藝術作品,以其特有的音響美、節奏美、旋律美,顯示出特殊的審美教育功能,即以其“直指人心”的審美功能,直接強化審美主體的審美感知。

意境優美、旋律和諧、內容飽滿的音樂作品可以為人們帶來無限的美感,如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二胡曲《二泉映月》是生活在舊社會底層勞苦大眾的悲慘生活縮影,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講述的是愛情的真、善、美,鋼琴曲《命運交響曲》所表達的是面對嚴酷的命運絕不屈服的頑強精神和勇猛鬥志……音樂是一種審美體驗,給人以美的感染,本身蘊含著育人因素,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音樂對青少年智慧和心靈所產生的綜合性影響,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也正因為如此,從古至今,音樂審美教育始終存在於教育的全過程。青少年正處於思想活躍期,還沒有形成比較完善的審美觀,不能對客觀事物以及世間情理等做出正確的評判。因此,要充分利用音樂的中介作用和真、善、美的融合性,加強對青少年的審美教育,通過以美感人、以美育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審美素養。

青少年在學習、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會增加右大腦半球的活動,獲得兩側大腦的功能平衡,突破單向思維,使兩側大腦進行思索,同時感官也會變得敏銳起來。一套敏銳的感官系統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礎,能夠對青少年的精神狀態和意志心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助於他們準確把握事物,提高判斷能力

「好文分享」音樂:提升人的審美素養 溫潤人的心靈


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通過旋律、節奏、和聲、力度、速度等基本要素,採用模仿、比喻、象徵、暗示等表現手法,由聽覺傳送給大腦,進而激發藝術想象力,實現對作品的直覺感悟,有助於提升青少年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歷史上,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之所以能夠作出巨大的貢獻,相當一部分是靠音樂或藝術作品的薰陶。愛因斯坦不僅精通科學,而且還是一位造詣很高的小提琴、鋼琴演奏家。他曾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受音樂的啟發而得來的。”天文學家開普勒喜歡聽巴赫的音樂,認為大自然的美必定像音樂那樣令人神往,相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和木星的運動是有節奏的,是遵從和聲規律的,它們本身就是一首歌,因而發現了行星運動的定律。

音樂的旋律、節奏及和聲作為一種刺激,可以振奮人的精神,產生向心力和凝聚力。音樂產生於勞動,勞動號子就是在傳統農業社會中伴隨體力勞動並和勞動節奏密切配合的民歌,一方面協調集體勞動節奏,另一方面減輕疲勞、振奮勞動精神,真實地反映勞動狀況和勞動者的精神面貌,直接為生產勞動服務,提高勞動效率。

音樂具有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取代的功用,因為它直抵人的內心情感,直接作用於人的精神世界。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的《黃河大合唱》,喚醒了民眾,振奮了民族自尊心,凝聚民族力量,譜寫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鬥史,一路陪伴著中華民族戰勝了各種艱難困苦,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為建設更加繁榮強大的祖國而奮鬥。在當今時代,音樂活動能激發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增強集體意識和責任心。

音樂是從人內心深處迸發出的情感體驗,是能夠深刻而精微地表達人類情感的重要藝術。無論是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都能夠淨化人的心靈,使人得到情感的宣洩,最終提升人的精神修養。讓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欣賞音樂,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幫助他們提高對音樂質量優劣的辨別能力,抵抗低俗音樂的侵蝕,有助於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能力,陶冶情操,展開想象力、發揮創造力,促進其他智能的發展和提升,進而促進他們的自由全面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